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1)

诗词中最早的「瓶花」

中国是个诗词大国,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诗流传下来。在唐代诗歌达到繁盛,词则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词中关于瓶花的论述有很多,不仅有对瓶花的歌咏,还有对瓶花理论和技法的关注。比如,“瓶花”的概念出现在北宋,现在能找到关于这一概念最早的资料,就是北宋诗人俞瑊所作的《中山别墅》:

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凭栏看水活,出岫笑云忙野客时相过,聊吟坐夕阳

在闲居村舍,最快乐的事就是在读书堂读书。读书堂台阶上的青草映得窗户绿油油的,堂内案头上的瓶花落下染香了砚台。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2)

△徐文治瓶花作品

在诗人描绘的美好景象里,瓶花已经成为诗人们关注和歌咏的对象,瓶花的概念也渐渐清晰完整起来。

特殊的情感载体——花

古代文人对花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爱花,也爱瓶花。

宋代以来,用瓶花称谓插花作品的诗词就有40余首,如“多插瓶花在处安”,“无奈瓶花故故香”,“重温卯酒整瓶花”,这是描绘瓶花的诗句;又如“忽听海棠初卖”,天亮了,忽然听见窗户外面有人在卖海棠花,“买一支添却”,买来一枝插到花瓶里增香添色。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3)

△徐文治瓶花作品丨海棠

北宋时期,有一个词人叫王千秋,他写了一首小词叫《解佩令·木犀》,虽然谈的是桂花,但却反映了中国传统瓶花的方方面面。

花儿不大,叶儿不美。只一段、风流标致。淡淡梳妆,已赛过、骚人兰芷。古龙涎、怎敢□气。

开时无奈,风斜雨细。坏得来、零零碎碎。著意收拾,安顿在、胆瓶儿里。且图教梦魂旖旎。

“花儿不大,叶儿不美”,这说的是花材,桂花很小,叶子也不美,那为什么还要插花呢,是因为桂花有它自己的特点,“只一段、风流标致”,桂花有着自己的魅力。“淡淡梳妆”,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桂花收拾一下的话,“已赛过、骚人兰芷,古龙涎、怎敢□气”,中间缺了一个字。稍微把它收拾一下,就已经赛过了兰花、芷草,赛过了龙涎香。它的香气特别的好,所以说我们要插桂花。这一段可以看成是对花材的一个品第。

作者接着说,“开时无奈”,说桂花到农历八月开的时候,“风斜雨细”,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坏得来、零零碎碎”,一刮风下雨,花瓣就全落下来了,零零碎碎的。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4)

△徐文治瓶花作品丨桂花

这也正对应了李煜在其《相见欢》中的诗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因为爱惜花,怕花被风吹雨打了,它又这么香,所以要把它拿到书房里来插花。这就是插花的一个目的。也正如,宋人史文卿《惜春》中所言:“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怕春天匆匆归去,所以要插花,以“留住”春天。但是,怎么插呢?“著意收拾”,就是要用心地去收拾它。“安顿在、胆瓶儿里”。用心地收拾了以后,要把它放在胆瓶里。这里面还讲到了花器,插花要用胆瓶。

明代人主张胆瓶一定要矮而小,方入清供。所以插桂花,要用小小的胆瓶,把它精心地收拾了以后,插在胆瓶里。“且图教梦魂旖旎”,短短7个字,表达了多种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插好的瓶花如何安放。放在哪里呢?一种是在睡觉的床旁边有一个枕屏,把瓶花放在枕屏前;还有一种是古代文人都坐在榻上,读经书、写文章、画画等,累了可以在榻上睡觉,瓶花也可能是放在榻上小屏风的旁边。睡着后,梦是香甜的,都那么的旖旎,“且图教梦魂旖旎”。插瓶花并不是为了摆放,而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让人在睡梦里都能够享受到它的香气,享受到它带来的旖旎。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5)

△徐文治瓶花作品丨胆瓶石榴

醒着时,瓶花在身边;睡着了,瓶花还在身边。瓶花已经成了文人须臾不可离的雅物。这就是瓶花的涵义,人们更注重的是对它的欣赏。虽然从器具、花材、插枝、环境都有讲究,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与它的精神交流,也就是说“梦魂旖旎”。

高雅闲适惬意自得此外,古代文人还用瓶花来表现自己的闲适高雅。比如,元代张贞居所作散曲《双调·水仙子》:

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榻。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

“柴桑”指的是陶渊明,后来也有人提出它代指东晋隐士;“处士家”即是指不官于朝而居家者。意思就是说,不官于朝后,退隐归家,重新整理自己过去的生活。回家后的生活又如何呢?盖一座茅草屋,不用高大,不用豪华,真正的清雅并不是繁华。

那么作者所追求的清雅的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住房条件,要纸糊的窗,用柏木做的床。接着是对屋子的布置和对生活的品味,墙上挂一幅单条的画,瓶中插一枝得意花,自己来点香,童子来煎茶。这就是元代的文人所追求的清雅。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6)

我发现,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特别是隐士,有一个生活习惯或者是生活追求,那就是不管作画、吟诗,还是与友人喝茶、畅聊,都很有讲究。首先讲究的是窗明几净,窗户洁白透亮,张贞居的“纸糊窗”是用干净洁白的纸来糊的,就是要达到窗明几净。屋子里的布置呢?要一几一榻。榻,是我国最早有名字的家具,在汉代画像中,我们常看到许多宾主席地而坐饮宴、观舞、奏乐的形象,这个时候已经出现床榻了。榻,一般和文人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是他们交流切磋的主要用具。文人隐居,树荫环绕,室内窗明几净,一几一榻,几上一枝瓶花、一个香炉,榻上书画数卷,榻旁则有书案。这就是文人闲雅的生活方式。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7)

文人是「这门」艺术最重要的欣赏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瓶花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尤其是宋代以后,瓶花是文人风雅的表现方式,文人是这门艺术最重要的欣赏者。

宋代文人在诗词里面表现了他们生活的文雅。“座左插梅花,座右横诗笔”,在桌子这边插一瓶梅花,那边放诗和笔。“南枝斜插古军持,瘦影参差落砚池”,军持里面插的梅花。“自折数花插小瓶,风遇秋山一半青。”“试拈疏蕊铜瓶插,更把轻沈宝鼎烧。”有插花,有焚香。

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故意探禅学,无意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情。《洵上人房》丨宋·葛绍体

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成为宋代文人幽趣、大雅的生活状态。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张贞居的《双调·水仙子》中焚香、插花、喝茶、挂画,四般闲事都有。

文人的书斋生活是风雅的担当,瓶花在书斋里,就是最重要的点缀。“若问四时何以度?”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怎么度过呢?“念定更无新与故”,如果你是文人、修行的人,念定了,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所以也就无所谓新与旧。“瓶花开落纪春冬,窗纸昏明认朝暮”,外面四季的变化靠什么来体现呢?靠案头瓶花的开落,来感受春夏秋冬。这就反映了宋代文人在案头插花,案头的瓶花成为风雅的一个点缀。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8)

“桃花一日都开了,插满铜瓶亦倦看。”忽然桃花全开了,在铜瓶里插满了桃花。“朝来满把得幽香,案头乱插铜瓶湿。”满把,一把花,插在铜瓶里。“满插瓶花罢出游”,把屋子里插满了花,就不用出去看花了,躺在家里就可以赏春了。“海棠乱插满雕盘”,“且只铜瓶满插看”,“遍插金瓶,更移近,宝猊烟翠”等,这些诗词中谈的都是满插的瓶花。

当一门艺术有了拥趸就有了更多的「探索者」

在当时的瓶花插贮方式中,除了满插,还有乱插。如“乱插铜瓶看尽日”,就是拿好多花插在花瓶里。“小阁清幽,胆瓶高插梅千朵”,高插梅千朵,不是一枝梅花,一枝梅花的话应该是“孤影横斜水清浅”,不是梅千朵了。“试剪插,金瓶千朵”,千朵花的插花方式除了满插还有乱插。

每一种艺术都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去探索,才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唐代人的插花是乱插,不去管保养。从留下的资料看,唐代人讲的是首先怎么把花材固定住,而不是怎么养。只有养了好久,发现难养,才会考虑怎么能养活。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普遍插花,就有人开始探讨如何才能把花养得好,养得久。明代以后,出现了很多关于瓶花的理论著作,大家开始探讨瓶花要插成什么样子,关注瓶花的艺术之美了。

关于插花的方式,当然也有特例,插一枝的。比如,宋代诗人李光的《渔家傲》中有“海外无寒花发早,一枝不忍簪风帽,归插净瓶花转好”。外面天不是太寒,所以梅花早早就开了,不忍心把这一枝梅花簪在帽子上,就把它拿回去插在我的胆瓶里面,插了一枝梅花。还有,陆游的《小雪》中“瓶插一枝梅”,南宋洪咨夔的《梅》“寒瓶虚插一枝斜”等,插一枝的情况常常都是梅花。

脱颖而出的「一枝梅」

有人研究梅花在宋代为什么会成为文人的专宠。其实在魏晋时,文人已开始钟情于梅花,其后欣赏者日众。唐代诗人崔道融赞咏梅花云: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梅就以它的高洁、坚贞,疏瘦遒劲的品格应和着文人对个人修养的期许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9)

梅在我国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书经》有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赏梅,或始自汉初《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为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此时梅花已为园林景致。隋、唐至五代时,艺梅渐盛。唐代名臣宋璟作《梅花赋》:“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宋代时,艺梅兴盛,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范村梅谱》成为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元、明时期,梅花的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梅花的栽培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度,明王象晋《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达19种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三大类。在清代,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梅林而闻名,咏梅之诗文、书画,名家辈出,承绪宋杨补之、华光和尚,元王元章,“扬州八怪”咏梅、画梅各臻其妙,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辛亥革命以后,中山陵遍植梅花,终以山名。

100首经典诗词图鉴(那些古人把瓶花)(10)

△徐文治瓶花作品

古代文人墨客,一直视赏梅为极风雅之事,着眼于色、香、形、韵、味、时。宋人范成大在《范村梅谱·后序》中赞梅,“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明代陈仁锡在《潜确居类书》中赋梅以四德四贵:

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因此,梅花不仅具有独特的气质,还具有疏瘦古怪、屈曲斜袅的植物学特质,使一枝花就能够插出姿态来。所以这样的一枝,就为后来元代和明代瓶花的构型、瓶花的姿态,提供了借鉴,开辟了一条探索之路。偶尔插一枝梅花,竟然这么好看,所以就有更多人开始探讨一枝花的插花方法。这样才出现了明代的高濂、张谦德、袁宏道等,来探讨斋室的花怎么插?一枝怎么插,两枝怎么插?一大堆怎么插?这是符合历史、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写在最后-

关于中国诗词中的瓶花艺术和插花艺术,还有很多原则、奥妙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瓶花艺术伴随着中国诗词的发展而发展,也为中国诗词增添了几分魅力和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