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位于太原市城区西部,北纬37度44分40秒至37度55分,东经112度21分53秒至112度31分30秒,是太原市三城区之一。区境与南、北郊区城乡交错,东以汾河为界,与南、北城区隔河相望,南与南郊区晋源镇接壤,西与北郊区王封乡相依,北接北郊区东社乡,东西长17.5公里,南北宽21公里,城区土地面积53.75平方公里。1990年全区辖1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13 08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85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蒙、回、藏等28个少数民族。境内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平均海拔高度在780米~1450米之间,官地山为最高峰,海拔1497米,山中煤矿矿井、洞穴较多,山顶多为裸露之颓散砂岩、页岩、石灰岩,覆盖黄土层较薄。东部为带状平川,黄土层覆盖较厚。汾河最低处为海拔776米。整个地面呈5o~15o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地质构造属西山向斜煤盆地,汾河流域陷落区。地层主要属变质岩系、沉积岩系、石炭系和松散积物系。地下矿藏资源主要有煤和石膏。汾河蜿蜒流过区境东部,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三给排洪沟等支流由西向东汇入汾河。面积5平方公里的晋阳湖,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辖区南部,与龙山相映生辉,形成城中有山有水,山水交映于城中的自然景观。  河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温高湿重,炎热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9.5℃~11℃之间。最热为7月,均温23.5℃;最冷为1月,均温-6.4℃;昼夜温差大,一般温差在10~15℃;无霜期初日始于4月下旬,终日在10月中旬,无霜期为150天~165天,年均降水量为380~420毫米。冬季以北风和西北风最多,且风速较大,夏秋季以偏南风最多,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每秒2.1米~2.6米。冰雹多发生在4月~10月,而以6月~7月最多,全年降冰雹日数4天~7天。  河西明清属太原县和阳曲县。民国初年归冀宁道。民国36年(1947年)属太原市外8区。1949年5月属市第7区。1950年8月为市第5区。1958年7月太原市河西区成立。1960年6月撤销河西城区建制,成立市辖义井、和平、万柏林、西山4个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3月,恢复河西区建制。1998年1月1日,太原市重新区划,在河西区基础上划出2个街办,融入5个乡,形成太原市万柏林区新城区。  解放前,河西散落着几十个自然村和设备简陋的几家工厂、几座小煤窑,只有少量耕地,大片是荒滩荒坡,杂草丛生,坟丘累累,人烟稀少,景象十分荒凉。乡间小路泥泞狭窄,汾河上只有民国32年(1943年)修建的一座狭窄的水泥桥,无柏油路,交通不方便,文化不发达,人民生活极其贫困。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河西这块土地才永获新生。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府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禁烟禁毒、取缔娼妓等政治运动,安定社会秩序;发放生产贷款和生活补助款,恢复传统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生产力,并成立互助组、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出现初步繁荣的局面。从1950年起,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鉴于河西的自然条件,国务院将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个项目(大众机械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化工厂、太原磷肥厂、太原化肥厂)布置于河西,揭开了开发河西、建设河西的帷幕。中央从电力部、机械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工程部、煤炭部派来基建队伍,组成煤炭工业部第七工程处、第八工程处、第十二工程处,化学工业部第二化工建设公司等施工单位,负责河西工地的建设施工。支援河西的物资从祖国的东西南北源源运来,各路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河西,其中许多人举家迁来,成为今日河西人的一部分。为适应建设需要,中共河西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全力以赴为工地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征购工业用地和组织农民搬迁的工作。广大河西农民自觉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及时完成了大东流、小东流、东社、彭村、下元、移村、小井峪、大井峪、金胜、武家庄、罗城等村庄部分搬迁的任务。参与河西建设的人民,创造了少有的高质量、高速度。太原重型机器厂1950年始建,1953年就局部投产;太原第一热电厂筹建于1953年10月,1955年1月就正式投产运行。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修公路、架桥梁、铺铁道、通水电、修筑防洪渠等浩大工程即告完成;盖起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宿舍,安装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建起了银行、医院、邮电、商业、学校、服务业等社会公用设施。至1960年12月,一个新兴的工业区已经初具规模。经过从建国初期到“七五”期间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河西跨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给河西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区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开拓前进,使河西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汇集、文化事业发达、商品贸易昌盛、环境整洁优美、社会安定团结的崭新的河西区呈现在人们面前。  河西以工业基础雄厚闻名,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除大众机械厂、太原磷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6个“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外,国家先后又在河西建立了西山矿务局、太原重型机器厂、山西纺织印染厂、太原煤气化公司、太原耐火材料厂、国营晋西机器厂、国营汾西机器厂、太原电解铝厂、太原线材厂、太原水泥厂等国营厂矿,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相配套、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截至1990年底,全区有省部属企业32个,市属企业45个,区属工业企业213个,共有职工近22.5万人。河西工业的特点是:一、规模大。西山矿务局是全国产煤千万吨以上的十大企业之一,太原重型机器厂是全国三大重型机器厂之一,太原化学工业公司是全国三个大型化工企业之一,太原洗涤剂厂是全国四大洗涤剂企业之一,山西纺织印染厂是全省最大的纺织企业,太原水泥厂是山西省第二大水泥厂。其中职工千人以上的企业有22个,万人以上企业有6个,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6.8%。二、门类齐全。山西省所有煤炭、化工、电力、机械、建材、冶金、纺织七大支柱产业河西全有。三、产品独特。太原重型机器厂多数产品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的关键设备,有170台(套)重型机器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WK—10B挖掘机、ZYC160—1800油膜轴承、17辊板材矫正机等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太原化肥厂生产的S201型铂催化剂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四、辐射面广。煤炭、电力、电子、化工、纺织、机械、轻工等产品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世界61个国家和地区。  河西商品流通市场十分活跃。1990年全区共有固定集贸市场12个,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1506个,从业人员5244人,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全民、集体商业企业利润总额完成116万元。有饮食企业694个,从业人员2180人,营业收入2749万元,完成利润(不包括个体)54.6万元。有服务业网点279个,从业人员2674人,完成营业收入2621万元,完成利润(不包括个体)49.53万元,下元百货商场,商品琳琅满目,是河西区最繁华的商业场所,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日均销售额6万元。  1976年~1990年,河西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搞好区属工业骨干企业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区区管工业213个,总产值完成16468万元,工业利润完成616.04万元。太原宇航棉厂生产的宇航棉,达同行业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市空白;太原热管锅炉厂、和平锅炉厂生产的锅炉,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太原硬质合金刀头厂生产的合金刀头,销售良好;万柏林煤气灶厂生产的“东升牌”煤气灶走俏全省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河西交通四通八达。太汾、太古公路贯穿区内。西山铁路支线和东晋铁路支线,以太原西站为枢纽,贯通东西南北。全区有204条街巷。迎泽西大街、和平南北路呈“十”字延伸,以下元公共汽车场为中轴心,向四面辐射,那里既是1路、5路、6路、7路、12路、16路、17路、18路公共汽车的起点站,又是8路、38路、39路公共汽车的必经之路。汾河上新建的迎泽大桥、胜利桥和南内环桥确保了交通运行无阻。  河西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1990年全区有各类学校191所,其中大专院校6所,职工大学6所,中专7所,中等学校42所,技校8所,小学55所,幼儿园67所。公园路小学、太原重机一校、西山矿务局实验小学被命名为山西省示范小学。太原化肥厂幼儿园、太原化工厂幼儿园、兴华幼儿园被命名为省示范幼儿园。1990年全区小学招生7288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6156人,毕业生考试合格率为99.66%。1985年以来各单位相继开办了职工中专和电大、夜大、函大等教学班,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辖区居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总人口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40 298人,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25 2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62 51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45 4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84 510人,文盲、半文盲24 049人。河西科研力量比较集中,全区有科研院所40余所,其中部属2所、省属7所、市属2所、厂矿12所、院校9所,共有科技人员3011人。1990年全区有2座影剧院,14个俱乐部。街道办事处成立了12个文化活动站,193个居委会成立了文化活动室。闭路电视台(站)发展到4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区文化馆还经常举办美术、书法培训和展览活动,大大地丰富了全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河西计划生育成绩显著。1990年计划生育率为99.94%,人口出生率14.23‰,综合节育率为93.18%,独生子女领证率为54.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03‰,连续12年被评为山西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河西有良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和技术力量。区属卫生单位有河西区中心医院、河西口腔医院、河西精神病医院和妇幼保健站。区属医务人员22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3人。辖区建有太原市结核病医院、太原市社会福利院以及西山矿务局职工医院等厂矿医院25个,医务人员5124人,其中主治医师264人,一般医师1250人,拥有CT、B超、光束纤维内窥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各企业单位中建有医疗门诊部(室)88个。全区有病床4353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0.6张。医疗设施和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群众看病问题已基本解决。  体育事业长足进步。1990年全区有体育场地165个,有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56人,在1980年~1990年参加全国比赛中有20人次获前6名;在省级比赛中,有200余人次获前3名。先后为省和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3人。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全区区属职工38 811人,工资总额为5490.8万元,年人均工资为1414.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年年均有改善。  优劣并存,利弊兼有。河西重工业集中,轻工业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城乡交错,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城区只管道路,不管土地,形成“马路政府”,给城市综合管理带来不便;资金缺乏,城市基础建设未能与城区建设同步;商业不发达,居民主要购物仍要到南、北城区,城市载体的综合功能薄弱;教育结构不合理,企业办中小学多,政府办中小学较少;区属科技、教育仍显落后,人才匮乏等。变劣势为优势,根本之策在于发展教育、科技,科学决策,长远规划。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河西的建设极为关注,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彭真、董必武、王震等领导同志,曾先后亲临河西到有关单位视察,给予许多鼓励和指导。河西人民永远铭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教导,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快步伐、深化改革,向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把河西建设得更加美好。

万柏林区在哪个市(万柏林区和河西区关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