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笔记#​​<<锵锵行天下>>,第1季第2集之“三人团读小说聊情爱,探访纯真博物馆”,笔记整理更新:

33. 真主之眼:到博物馆去看古典的细密画,有几个特点,比如能同时看见房子外面的人(图93),房子里面的人也能看得见。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

墙这头的人看得见(图94),隔一道墙那边也看得见。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2)

所以这个视角很奇特,包括光没有阴影(图95),没有一个从这边照过来,或者从那边照过来的。全是一样亮(图96)。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3)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4)

细密画对这一切的解释是:通过绘画达到真主之眼。

真主之眼就是全知全见,无所不见。

34. 矛盾:程式化的东西总有一些自相矛盾、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也是传统面临的问题。

如果说画的是真主之眼,因为有信仰,所以说不能画人看见的,那问题来了:你(画家)怎么能看见真主看见的东西?

35. 花的意义:当时细密画受到西方绘画很大的冲击,比如西方威尼斯的油画,画的活灵活现(图97),画一个人就是这个人的个人肖像,可为什么细密画里画的不像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比如马都是一个姿势(图98)。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5)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6)

细密画的大师就来训这个学徒:我们画的不是这一朵花,我们画的是花的意义(图99)。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7)

36. 形似神似、具象抽象:在文艺理论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形似和神似,具象和抽象。

歌德一直说,在抽象当中描写个别,还是在个别当中描写抽象,这是一个根本性。

比如说现在要写一个关于岭南大学生的故事,有两种写法:

一种写法是先做很多调查,知道岭南大学生是怎么样的,他们现在喜欢什么,然后把这些调查整理以后,专注写一个人,这个人概括了很多岭南大学生的特点。

这个依据就像鲁迅说的,我写阿Q(图100),他帽子在山西,头发在河南,身体在山东,这么画出来,这是一种写法。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8)

第二种写法就是不管这些,就写身边认识的一个大学生,就写他,他再奇怪也写他,只要写深了大家就相信,他就一定是一个岭南大学生。

37. 什么是典型?:在中国长期发生这样的争论,文艺理论一天到晚争论什么叫典型。坚持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典型就是个别,把一个”个别“挖深了,就一定有典型。

但是另一种抽象意义的看法是,写一个农民,就写阿Q是个农民,这不典型,我们农民是朴素的,怎么能像阿Q这样呢。

38. 从心所欲,不逾矩:细密画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工笔画的影响(图101),他们真的是规规矩矩,精雕细刻。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9)

中国文化里有意思(图102),讲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0)

比如从画卷<<富春山居图>>里会发现里面的线条不完全是为造型服务(图103)。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1)

看黄公望画的地平线,尤其是到尾声的时候(图104),好像是到一个音乐的尾声;抒发的弹性,又让你感觉到那种飘逸,或者个人的一种气韵。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2)

所以中国人品画最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古代讲叫,气韵生动。

百度了一下“随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9. 文明互鉴的故事:有个英国人,送给一个中东画细密画的人一个英国皇帝的画像,画得很细,送给他后隔了没多久,这个人就还了5个,拿来5个同样的画像,然后问英国人,你送来的是哪一个,结果分不出来了(图105)。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3)

细密画能做到这样的成就,你拿来一份,我照你这个样子再画4份。画了以后给你看,连你本人也分不出来。

这就是细密画的成就吗?这种不要个人风格,不要名字的......可能这不是成就,这个技术在今天照相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图106)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4)

40. 老一辈的经验:窦文涛说很多东西我都看不懂为什么好看,你说这烂节目有什么好看的。我爸就摆出一副老手的姿态跟我说:碰到不好看的节目,沉住气,待会儿就好看了(图107)。

画中世界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画的不是一朵花)(15)

​<<锵锵行天下>>,第1季第2集,笔记整理完结!

#锵锵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