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起读第92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论述十二经别循行路线以及表里相应的——

《灵枢 经别篇》

黄帝内经12经脉揭秘图 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二(1)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相应相合,在内有五脏,与宫、商、角、徵、羽五音,青、赤、黄、白、黑五色,春、夏、长夏、秋、冬五时,酸、苦、甘、辛、咸五味,东、南、西、北、中五位相对应;在外有六腑,与十二音律相应,以六律六吕的关系确立了阴阳经脉的关系再与十二个月、十二时辰、十二节十二气、十二条河流、划分昼夜的十二个时段、十二经脉相结合,这就是五脏六腑与自然之道的相对应的表现。十二经脉,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疾病赖以形成、传注的渠道,是人赖以维持正常生存状态的方法所在,是让疾病得以痊愈的途径,是学习医道的基础知识,掌握十二经变化规律是医术高超的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粗陋的医生认为最易掌握的简单知识,更是医术高超的医生认为难以达到精通的学问。请问十二经是怎样在体内离(经别从经脉中分出来)合(两经后来相连)出(从深层向浅层循行)入(从浅层向深层循行)的呢?

岐伯再次跪拜后说:这个问题非常好!经脉是粗陋的医生最易忽略,高超的医生最留心研究的学问,请让我马上说一说。

足太阳膀胱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与本经分道进入腘窝中,另一道别出而行的正经在尾骶骨下五寸之处,从别道进入肛门,归入膀胱,散布到肾脏,再沿着脊骨上行,到心前散开。直行的正经,从脊骨向上到项部,再归入足太阳本经,这是足太阳别出而行一正经。

足少阴肾经别出而行的正经,到膝腘中,从别道归入足太阳经与之会合,向上到肾脏,在十四椎前而出,归入带脉。直行的正经,上行与舌本相系,再从项部出来,与足太阳经相会合,这是足太阳与足少阴表里相配的第一合。各阳经与其相应的各阴经相合而形成的经别也全都属于正经。

足少阳胆经别出而行的正经,绕过大腿股部进入阴毛,与足厥阴肝经会合。别行的正经进入软肋之间,沿着胸内归入胆腑,散布于肝脏并向上穿过心脏,沿咽喉两侧上行,从颐、颌中出来,散布于面部,连结眼球中的络脉,与足少阳胆经在外眼角会合。足厥阴肝经别出而行的正经,别行在脚背上,向上进入阴毛中,与足少阳胆经会合,这是经脉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二合。

足阳明胃经别出而行的正经,向上到达髀部,进入腹中,归入胃腑,散布于脾,向上与心相通,沿着咽喉从口中出来,上行到鼻根、眼眶下缘,返回来连系眼深处的络脉,与足阳明本经相会合。足太阴脾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上行到髀部,与足阳明胃经相会合,与其别行的正经携手而行,向上络于咽喉,贯穿舌根,这是经脉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三合。

黄帝内经12经脉揭秘图 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二(2)

手太阳小肠经别出而行的正经,自上而下,别处于肩关节,进入腋下后走向心,连系小肠。手少阴心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从别路进入腋下两筋之间的渊腋,归入心脏,再向上进入咽喉,出于面部,与手太阴经的之脉在眼内眦相会合,这是经脉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四合。

手少阳三焦经别出而行的正经,向下从头项别出,进入缺盆,向下到三焦本腑,散布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别出而行的正经,别出于渊腋下三寸之处,进入胸中,从别路归入三焦,再出来沿着咽喉向耳后,出来后与手少阳经相会合于耳后高骨之下,这是经脉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五合。

手阳明大肠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从手部沿着侧胸和乳部之间,别出于肩部,进入柱骨,再向下至大肠本腑,归入肺,再向上沿着咽喉从缺盆而出,与手阳明本经相合。手太阴肺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从别路进入渊腋处手少阴经之前,入走于肺,散布于大肠,向上从缺盆出来,沿着咽喉再与手阳明经相会合,这是经脉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六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