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翟崑 邓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湄公河行动的力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湄公河行动的力量(湄公河地区国家应维持来之不易的互信与共识)

湄公河行动的力量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翟崑 邓涵

24日,中国与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将举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在当前全球和地区秩序深刻变革,湄公河地区极端天气日益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尚未解除的背景下,此次地区领导人峰会有望形成新的合作共识,为湄公河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一条跨境河流,分别流经中国与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个国家。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境外段称为湄公河。自古以来,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山水相邻、人文相亲、往来密切。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直将湄公河地区作为优先区域,希望与这个地区做生意,交朋友。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2018年,中国同湄公河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2600亿美元,中国累计对五国各类投资超过450亿美元。湄公河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在重大的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上,湄公河国家也多次对中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发展与湄公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国关系持续动荡,国际秩序演变呈现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认识到,自身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湄公河国家则是中国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

2015年,联合国启动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于历史原因,湄公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综合排名仍较为靠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成为了这个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湄公河地区多边合作框架,持续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早在1992年,中国就加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Economic Cooperation,GMS)。1996年,中国成为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MRC)的对话伙伴(Dialogue partners)。同一年,中国又加入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SEAN-Mekong BasinDevelopment Cooperation,AMBDC)。新千年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也愈发意识到,应该肩负起地区发展的道义和责任,为湄公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2014年,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积极响应泰国提出“加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建议,倡议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得到了湄公河国家的普遍支持。澜湄合作一直坚持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三大合作支柱之一,并通过在湄公河国家开展减贫合作示范项目,优先使用2亿美元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以及设立3亿美元的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等帮助湄公河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前,澜湄合作已形成了“3 5 X”的合作框架,在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环境合作中心、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澜湄农业合作中心和青年交流合作中心,稳步提升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水资源、农业、环境、产能、互联互通、跨境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国与湄公河地区的水资源合作正在稳步取得进展。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因澜沧江—湄公河的天然纽带而紧密相连。有观点认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水资源合作得以建立和发展。跨境河流历来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区域。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妥善处理上下游不同沿岸国家之间的诉求和关系,可能会出现“水战争”或“水冲突”。澜沧江—湄公河流经六个国家,全长4909公里,流域的开发和管理情况复杂。但在中国和湄公河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地区并没有出现与“水”相关的战争和冲突,甚至言语上的敌意也很少出现。过去20多年,中国在水电开发、洪水预报、水文信息共享等方面与下游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中国已与湄公河委员会连续开展了23次合作对话,并从2003年起连续17年向湄公河委员会无偿提供澜沧江汛期水文数据,为湄公河下游防汛、抗旱、减灾等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3月,越南等湄公河下游国家遭遇严重干旱,中国在上游降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克服自身困难,启动澜沧江梯级水电站水量应急调度,帮助应对旱情。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与湄公河委员会之间的合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应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互信和共识。近年来,伴随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澜沧江—湄公河及其周边的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季节性的干旱与洪水严重威胁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作为上游国家,角色和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和关注。中国没有逃避,而是选择积极回应下游国家的利益关切。最新的动态是,中国可能会在澜湄合作框架下进一步加大与湄公河国家的水资源合作力度,例如向下游国家分享湄公河上游全年的水文信息。五个湄公河国家一直对中国在地区水资源合作中的角色与作用予以积极评价。湄公河委员会也多次澄清外界对中国角色作用的误解,强调湄公河下游的干旱是由极端天气引起,并对中国长期以来在水文信息分享、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等表示欢迎和赞赏,认为中国是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国际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但也必须承认,当前澜沧江—湄公河的水资源议题仍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开展全流域水资源合作仍需要以良好的互信和共识作为基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互信和共识很可能会受到一些地区外国家和机构的破坏和干扰。最新的案例可以追溯至2019年泰国等湄公河下游国家遭遇的严重干旱。当时,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主动加大对下游的放水力度,帮助相关国家缓解旱情。但个别地区外国家对此却视而不见。2020年4月,美国政府特别资助的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和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以及美国国会成立的美国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拼凑和发布了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用水报告,将2019年湄公河遭遇的严重干旱归咎于中国在上游的梯级水库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试图用“数据”的形式炒作湄公河地区水资源问题,挑拨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近年来,美国一直努力在中国周边寻找和制造可能向中国发难的所谓议题,并到处劝说、游说甚至逼迫其他国家在中国与美国之间进行站队。在美中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有关机构炒作所谓的澜沧江—湄公河水问题,动机令人怀疑。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已经建立和积累起来的互信与共识来之不易。作为湄公河的上游国家,中国不回避在未来流域水资源合作中的角色作用中还可以做得更好。但中国的善意和诚意、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应该被看到。只有形成正向反馈,合作防范外界施加的干扰,各方才能不断增进互信,为探索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奠定基础。未来,中国将以更大的诚意、更大的信心、更大的力度,持续为湄公河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邓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