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始落实“应办尽办,应播尽播”方针政策,但距离最好还有很大的差距。比赛开始了,都在起点。
看上去北京可以正常举办赛事了。
7月11日,北京体育局发布了一则关于《有序恢复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通知》,规定从7月12日开始陆续恢复赛事。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别急,自从2020年疫情开始后,咱们都学会了加强对中文的理解能力。以这则通知为例,第一句话就是: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满足市民多样化体育需求,按照“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基础上,自2022年7月12日起,有序恢复举办线下体育赛事活动。
有18 2个字格外引人关注,这就是: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先不往下去看这则通知,但这20个字就需要中文八级的水平来进行解读。
首先,很多商业赛事公司举办赛事的目的是什么?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肯定是赚钱,而往大了说是为社会做福利,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所以,很多赛事公司肯定有举办赛事的动力;其次,这20个字很清楚,谁主办出现了意外(不仅是疫情,还包括受伤、马拉松猝死等)谁就负责,谁审批也负责,谁主管也负责。也就是说,层层负责制,大家的连带责任类似羊肉串一样,真正遇到了熊熊大火的不良事件,都会被烤熟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本身举办赛事招商就难,大家为了公司长期品牌与拉拢客户需要主办赛事。而层层责任制后,谁会主办赛事?谁会审批赛事?
当然,现在的疫情没有结束,体育行业的主管部门也比较难。很多决策也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这个现实与背景,也必须交待清楚。
北京体育局的这则通知跟4天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相比,算是进一步落地。按照总局的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应办尽办,应播尽播。方案进一步提到:“要加大登山、赛艇、帆船、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赛事供给……把更多赛事呈现到人民群众面前。”
为了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应办尽办,应播尽播”方针,中超已经开始计划在第二阶段8月5日恢复主客场,央视体育频道开始直播F1赛事——当然,北京体育局也开始发布了赛事可以正常举办的通知。
逻辑上没问题,而且衔接得很丝滑。
但从北京体育局发布的通知能知道,尤其是北京与上海这两座疫情已经反复了几个月的核心城市,想对赛事表现出多么大的热情还是比较难。包括提到赛事“允许举办1000人(含组织服务保障人员和观众)以下规模的体育赛事活动”,而举办1000人以上则需要属地政府审核评估后才能举办。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北京上海想举办类似马拉松等大型群众参与性的赛事可能性不大。
可是,1000人以内的赛事的会是什么样呢——登山、赛艇、帆船、马拉松、自行车、飞盘等等也可以正常在北京举办,只不过需要拆整为零,本来举办一场北京马拉松3万人,那么可以拆分为30场。听上去可能是一个数学问题,但至少只要有赞助商愿意埋单,赛事公司还是愿意去尝试的。只不过,在一切以疫情为最主要考虑因素的情况下,举办30场的千人比赛风险同样不小——对了,问了一些马拉松赛事公司,本身七八月份就属于天气炎热,不是马拉松举办的合适时间,所以还可以观望一段时间。
实际上,对于北京这座城市来说,还有很多比抓紧举办赛事更主要的事情。
比如说很多地下体育空间没有开放。根据「动次打次实验室」得到的消息,北京现在还有700家左右地下的健身与体育空间没有开放,他们因为上次天堂超市酒吧疫情事件被牵连,直到如今没有恢复营业。也是很倒霉,地下的健身与体育空间竟然被纳入“娱乐行业”范畴,你想想,在天堂超市酒吧的都是玩得很嗨的人,跟在健身与体育空间的人都是练得龇牙咧嘴的人,两拨很难被归到一类人。这也是体育产业最难的地方,光景好的时候很多行业都嫌弃,不好的时候都硬拉入伙。
而且,从去年10月开始,这些体育空间与健身场所基本就处于停停开开,做着仰卧起坐的零和博弈游戏。
很多时候是这么一个现象:终点就是起点,起点还是起点。
大家一直在起点等待疫情可以结束,赛事可以正常举办,健身场所能够恢复常态化……现在,随着这一切政策到来,是不是就是转折点?
当然,没有这么乐观,也没有这么悲观。
在总局的“应办尽办,应播尽播”八字方针出来后,就如同是一场酒局,领导先把酒倒满,然后说:“我干了,你们随意。”随后,再给各个地方倒满酒,但各个地方喝不喝、喝多少、端不端酒杯就很微妙了——可不是仅有酒量就敢喝下去的——可能大部分会端着酒杯,然后观望。
显然,北京是端起了酒杯,也喝了,但喝多少接下来我们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