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刘海哥,我的夫,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啰喂?”这首《刘海砍樵》在湖南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两句,八九十年代在全国也是家喻户晓。

1984年的第二届春晚,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李谷一老师把那首脍炙人口的《难忘今宵》带上了春晚舞台。这一唱就是三十多年,李老师也被称为春晚“最牛钉子户”。同样在那届春晚,李老师还和姜昆老师合作了这首《刘海砍樵》。这段花鼓戏旋律明快、唱腔轻松活泼,二人的演绎俏皮可爱,同样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花鼓戏这一戏曲形式。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1)

春晚节目《刘海砍樵》照片

花鼓戏是中国比较出名的地方戏曲之一,在我国的湖南、湖北 、安徽、 江西等省流传广泛。其中以湖南花鼓戏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也最为出名。因此,我们一般说花鼓戏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上文中提到的《刘海砍樵》就是著名的湖南花鼓戏。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了解花鼓戏,先了解湖南这个地方。

九州粮仓,戏曲湖湘

湖南简称湘,地处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境内山川秀丽,河流纵横交错,也被称作“三湘四水”。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养成了他们豁达开朗的独特性格。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造就了这块物产丰饶之地。自古以来,湖南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一度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而湖湘戏曲的诞生与农业密不可分。

湖南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勤劳智慧的湖南人们在劳作时,已经开始把看到的一草一木,还有乡间田地流传的故事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湖南有句俗语"插田不唱歌,谷少稗子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不断的传承演变,这些民歌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戏曲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湖湘地区的戏曲种类近20种,如湘剧、祁剧、巴陵戏、花鼓戏等,而每一种戏曲都带有浓厚的湖湘特色。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的花鼓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绵延至今。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2)

“九州粮仓”湖南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湖南各地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不尽相同。根据各地语调和演唱风格差别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几个派别。

从民间来的生活戏曲

01・“一旦一丑”,演绎民间百态

花鼓戏最早来自于宋代,当时是表演非常简单、没有任何情节的歌舞。自然也算不上戏曲,只能叫一种民间技艺。每逢欠收或自然灾害年份,这些民间艺人开始“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和当街卖艺颇为相似。经过几个朝代的演变,花鼓加上了很多情节。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戏曲剧本专著《缀白裘》收录了很多名为”花鼓“的剧目。花鼓戏第一次以戏曲的形式在江南各地农村盛行起来。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3)

早期的花鼓戏表演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以上记录可以看出,花鼓戏最初是以花鼓为伴奏、由一旦一丑两人同台表演的形式存在。说花鼓戏是民间戏曲,除了说其来自民间外,还有一层意思专指以农民为主体的戏曲。因为最初的花鼓戏演出主体都是农民,题材也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而出,如犁田、补锅、拉车、砍柴、挑担、喂牛、纺布等。后来加入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把子功、打酒杯等表现手法。把农村生活惟妙惟肖地演绎出来,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当然,后来花鼓戏从“二小戏”发展为“三小”甚至更多人参与的分工更细、规模更大的戏曲形式。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4)

花鼓戏最重要的伴奏—花鼓

02・夹缝中生存,困境中发展

任何戏曲只有经过舞台演出才能实现娱乐和教育的目的,而班社起着聚拢戏曲演员、排演戏曲剧目的重要作用,花鼓戏也是这样。得益于普通民众的喜爱,清末时,花鼓戏班社发展迅速。当时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演出人员近200。“插秧耕草,多打鼓唱歌”描写的就是这种盛况。

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到民国时期,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花鼓戏受到所谓的“官僚士大夫”的诋毁和压制,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当时的花鼓戏班社没法进城演出。他们只有在农村临时搭设简易的舞台,作流动性的演出。即便如此,统治者还是对花鼓戏实施禁演。为了自身生存和花鼓戏的传承,这些戏班只得既唱盛行的湘剧、汉剧等大剧,中间夹唱花鼓戏。也就在这一时期,花鼓戏从别的剧种里借鉴和吸取了很多声腔唱法和技巧,涌现出了很多的造诣深厚的大师,明显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与成熟。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5)

兼唱汉剧、花鼓戏的戏班

03・新时代,新风韵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并设有花鼓戏科。全省各地专业花鼓戏剧社17个,到了八十年代发展了53个。这些剧社不断挖掘、整理和改编传统剧目,使花鼓戏的发展迈入更高的台阶。上文提到的李谷一老师就是著名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她17岁就进入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后主演花鼓戏电影《补锅》红遍全国,为湖南花鼓戏走向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6)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据统计,湖南各地花鼓戏剧目总计约400多个,唱腔曲调300多支。主要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除了《打铜锣》、《补锅》这些传统戏目,各地还相继创作出《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1983年,湖南花鼓戏剧院漂洋过海,远赴美国表演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引起国外观众的极大关注。到了新世纪,又排演出大型的现代花鼓戏《老表轶事》,并获得全国戏曲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奖”。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7)

《刘海戏金蟾》

结束语

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乐园”。而早在2008年,语言朴素,对白和唱词生动的花鼓戏就已经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首几百年来花鼓戏的发展,我们看到它在湖湘文化中的重要体现。它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不止受当地人青睐,国内外观众对这种戏剧也是喜爱有加。然而,不争的事实也摆在眼前,和其他小戏剧一样,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陷入到困局,能坚守花鼓戏阵地,热爱花鼓戏事业的艺术家已经越来越少。借此机会,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花鼓戏,将它的艺术特质、文化内涵一代代传承下去。#一起来做传承人#

传统花鼓戏演出表(花鼓戏听民间走来的戏曲)(8)

新生代偶像张艺兴传承花鼓戏

(全文完,感谢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系原创,严禁搬运洗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