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

公元729年秋的一天傍晚,在湖北襄阳渔梁洲的一个渡口,一位年逾40岁的文人随涌在众多的归途人群中。黄昏时分,远处传来山中寺院的钟声,加速了行人们的步伐。这位文人神情泰然,目睹着乡村的人们争先恐后地登上渡船过江,他似乎不紧不慢,仿佛已忘了自己是来到哪里或归途何方。

他漫无目的,上渡,下渡;他不由自主,上山,入林;他心不在焉,望月照,观烟树……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猛然抬头,居然来到了当年庞公的归隐之处,他知道,这是他心遁之地。坐在当年庞德公住过的小院里,思忖着庞德公不肯为官而携妻采药去不归的情景,这位被当时人们称之为“孟襄阳”的文人,正是唐初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王维并称为“王孟”的田园诗人孟浩然,他把当天黄昏渡头所睹所思,写成了著名的《夜归鹿门歌》。

一二两句,远处山寺的报时钟声,悠悠传来,更觉得那山寺的幽静,近处渡口争先恐后挤着上渡归途的情景,使傍晚的渔梁渡变成了另外一番景致。颔联,渡船上的人们沿着沙岸而行,向江边的村庄而去;而诗人,只是乘着喧嚣渡船径直到鹿门而去,这是他多年自然而然想去就去的地方,今晚,是去抑或是归,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颈联,诗人用他独到的山水田园诗的笔墨,挥洒下去,便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月下朗照《山树烟云图》,浮现在如诗如画如幻如梦里,一抬头,已来到了当年庞公归隐处。尾联,作者想到,在这样一个岩石当扉门、松隐路径的地方,只有高深莫测的隐者偶尔来来去去,大凡俗人是难得来此的。

孟浩然(689一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众所周知,李白称之为“诗仙”,杜甫称之为“诗圣”,李贺称之为“诗鬼”,而孟浩然秉承了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眺)诗风的同时,在唐代开了山水田园诗派先河,写出了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人把他的诗风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的诗风并称之为“王孟”。这一篇和《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等都是大家熟知的名篇,无愧“诗星”之誉。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山水形象的刻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之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孟浩然的诗,看似描写田园风光、农庄之景,其实正是诗人把笔触深入田园,深入农庄柴门,而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位饱读诗经的学士就心无旁骛地生活在其中,心中没有官位高低,没有贫贱富贵之分,没有烦忧,没有纷争,俨然就是一个不羁的自由身。

而《夜归鹿门歌》的写作背景,正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又回到了襄州,决心步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上辟一个住处,这个住处就是标榜诗人归隐性质的别业。从原来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到移居鹿门山,这是诗人一次人生的彻底升华。

读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感到山水行旅,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的同时,我们更要读懂诗人写景之外的归隐之心。

(曹璟如,江苏省三级作家,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南通市楹联学会副会长)

编 辑 | 刘 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临江仙牢城古诗 诗咏田园夜归鹿门歌(1)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报纸投图:xcgbbt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