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购房内参」发布于2018-11-24

刚需,楼市中最弱势的一方,但同时也是楼市中最主流的一支。刚需在买房时,最易冲动,但同时也最经常陷入犹豫困境中。刚需是市场中资金实力最弱的买家,但同时也是市场中最挑剔的买家。

对于经验少、资金少的刚需来说,上车既是一件兴奋的喜事,也是一件纠结的愁事。本系列文章,希望能给准备上车的刚需们一些参考和指导。

宁买高铁站票,不躺绿皮卧铺以升值为重心,以投资为方法

上车前,请先树立正确的买房观,适当调整下固有的买房思维。姿势不对,思维不破,上车也白搭。

内参接触过的大部分刚需购房者,在买房前都有一个固有的上车思维惯性:第一套房子是用来自住的,我是刚需我是自住购房需求,所以要买一套适合自住的房子,因此也没必要去太多考虑房子的升值潜力,也不必太多去研究房产的投资规律。

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种买房思维大错特错,无数刚需事后后悔不已。内参认为,当满地高铁跑时,车费有限,宁可选择一路站着飞驰,也不能去坐舒适安逸但慢吞吞的绿皮卧铺。越是刚需越是第一套房子,越应该在买房时侧重考虑房子的升值因素,而不是居住属性。

在能满足最最基本的居住条件情况下,尽量选择升值潜力更大的房子。当升值和自住两方面有冲突矛盾时,应适当牺牲、降低居住因素,把考量的权重加到升值方面。

户型格局、使用面积、朝向采光等自住因素,如与学区、房龄、电梯等升值因素相互取舍时,应果断牺牲前者,保全后者。

举一个真实栗子,2015年底,一位参粉看中了两套首付差不多的房子,难以抉择,陷入两难。一套是1999年的泰和花园楼梯房,封闭式小区,黄金楼层,80平米正规两房,公摊极小,实际使用面积超过80平,南北通透,通风采光俱佳,厅卧带双阳台,中庭好楼栋。另一套是2006年的阳光百合电梯房,几乎没有小区,楼层不高,70平米小两房,20%左右公摊,使用面积55平米左右,全北朝向,北向还有BRT和莲前主干道影响。

当时两者的首付和总价相差无几,阳光百合每平米比泰和花园贵3千。从房源自身条件来看,两者各有优劣,泰和花园产权面积和实际使用面积更大,户型完美,居住舒适度更好;阳光百合户型格局一般,朝北且有BRT、主干道、铁路等不利因素,但房龄更新且带电梯,最重要的是学区优于泰和花园。

两套房源对比,泰和花园的自住条件和居住舒适度远比阳光百合好,若优先考虑居住,相信很多第一次买房的刚需会选择泰和花园。内参当时给这位参粉的建议是,选择能基本满足两房自住需求,但格局、空间相对更差更小,不利因素相对明显的阳光百合。因为,从升值角度考量,阳光百合的学区、房龄、电梯等优势明显,后续升值潜力胜过泰和花园。先苦后甜,让你的房子帮你一起赚钱,为下一次置换攒下更多的资本,为了以后能住上更好的房子。

目前阳光百合的房价比泰和花园贵1万左右,2017年高峰期时,两者差价在1万以上。以当前成交价测算,泰和花园这套房源增值80万,阳光百合增值119万。

憋屈自住3年,换来多出近40万的财富,下一次置换无形中多出40万的首付。最后的结局显而易见,怎么选,取决于刚需上车时的买房思维,不同思维就有不同的结果,当然,人生苦短,你也可以选择舒适而安逸地享受过程,只不过是先苦后甜和先甜后苦的区别。

万事开头难,开局决定成败。刚需上车,只是起步,若起步时就想着安逸舒适,除非你一辈子都不准备换房,几十年都准备住这套房子。不然,不管是3年还是5年后,等你准备卖房子置换的那一刻,蓦然回首,或许你会发现,从买房到卖房,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资产【投资行为】

既然是投资,为何不在上车那一刻就以升值为重心,以投资为方法。

上车很重要,选对车更重要。一旦第一次买房上了绿皮车,除非你个人赚钱能力超强,不然可能一辈子难以赶上高铁。关于刚需第一次上车,今天的文章只是开头,如果你认为这样的上车思维有几分道理,不妨继续关注本系列文章的后续。

高铁什么情况下能买(刚需上车指南思维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