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

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死亡,通常会经历身体内的细胞自然消融的过程,细胞中的溶解酶释放出的蛋白溶解酶,能使生物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再加上外部空气、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人体在死亡后,一定会经历肉体和内脏的腐败消融,到最后只留下一具白骨存在于地下。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的出现,那就是干尸,一具保存完好的干尸通常具备以下特点: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

但是,在历史记载上,一般干尸都是通过特别的手段,在人体刚刚死亡的时候,就经过处理,才能留存下来,而且,干尸对保存环境的要求也是极为讲究的,例如,著名的埃及木乃伊,就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数目最多的一类。

在我国,并没有特别对尸体处理保存的历史,一些偶然发现的干尸,也是极个别的存在。

火焰山的干尸

2009年1月15日,下午两点多,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境内,几个建筑工人正在平整地面,修建凉房。

半截裸露出地面的辫子引起了工人张民国的注意,他已经挖出快一人高的土坑了,面对眼前出现的辫子,他下意识地捡起往外拔了拔,丝毫没有动静,似乎辫子的另一头被一个什么不明物体牵引着拔不出地面。

张民国索性抄起手中的锄头,顺着辫子的方向往土层深处挖掘,这一锄头下去,半颗人头出现在土壤的下方。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1)

“死,死人啦!”张民国被突如其来的人头吓得后退了几步,一屁股坐到地上,脸色惨白,指着地上的人头结结巴巴的喊着。

“啥?你说啥?”不远处的工友贺建东,丢了手里的工具,急忙跑了过来,顺着张民国手指的方向,半颗灰色的人头露在土层的外面。

“你,等着,兄弟我过去看一眼啊!”

贺建东壮着胆子往土坑的方向靠近,那半颗干枯的人头,虽不是白骨,却眼眶深陷,没有眼球,脸颊的肌肉严重萎缩,除此之外,没有半点腐烂。“兄弟,莫怕,这应该不是刚死的,好像都干透了。”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2)

贺建东围着那半颗脑袋转了几个圈说道:

“原来,听老一辈的伙计说过,在施工的工地上经常会挖出死人来,这些死人还都是死了好几百,几千年的,没准,咱这次是挖着宝贝了,你瞧瞧这辫子。”

见贺建东捡起地上的辫子在手里掂量,张民国先前的恐惧稍微消散了些,“那要不咱报警吧,打110”。

二十分钟后,警察出现在事发现场,一个小时后,鄯善县旅游文物局的专家驱车赶到了现场。

据专家现场勘查,这半颗露出来的人头很可能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干尸,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片土地之下,极有可能是一个墓葬群。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3)

事不宜迟,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量,县文物局的同志火速将建筑工地封锁,鉴于挖掘工作的技术难度大,光靠县里的同志无法独立完成文物挖掘工程,文物局领导迅速致电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邀请上级单位派相关的专家加入挖掘工作。

随着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场的情况果真如专家预测的一样,这里是一片小型的墓葬群。

从挖掘现场一共发现了六具干尸,装载干尸的棺木都是用1厘米左右的薄木板制成的,随干尸陪葬的物品也极其简陋,只是一些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甚至有些棺木里根本没有陪葬用品。

其中,一具保存最完好的干尸为男性,身高约1米7左右,前额发际被剃光,脑后拖着一条乌黑细长的辫子,脸色虽然发白黄色,但是脸上的皮肤保存完好,连上嘴唇上的胡须都清晰可见。

干尸穿着深蓝色的半长开襟棉袄,深灰色的棉裤已经有轻微腐烂,青色的长衫披在身上,一双干瘪的脚裸露在外,已经开始风华,呈深褐色。

依据干尸的衣着和发型不难断定死者应该是清朝人,而从他们的陪葬物品的种类和棺木的材质上分析,这些死者的身份应该是普通老百姓。

那么,远在千里之外的清朝普通老百姓又怎么会在火焰山这样的边陲地区丧命,在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支撑他们做死后尸体处理的情况下,又是怎么成为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干尸的呢?

干尸的秘密

干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干尸,即木乃伊。

他们生前一般为王族成员,或者是达官显贵,他们死后尸体经过开膛破肚,取出全部内脏,然后将尸体用融化的热松香浇灌,再用浸满松香的布包裹尸体。

经过人工脱水后,装入特质的密封度极高的棺木中,最后存放在金字塔中,数千年以后,再打开棺木时,尸体才能呈现出干尸的状态。

另一种是自然干尸,主要是埋葬环境干燥导致的尸体自然脱水形成的干尸。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4)

新疆出土的楼兰古尸就是因为地处低洼地势,降水稀少,尸体仅以粗制毛布和羊皮覆盖,上面压着干树枝和沙土,尸体没有了棺椁的包装,反而能更好的被外界干燥的环境吸附掉尸体里包含的水分。

没有了湿润潮湿的生长环境,人体死后产生的细菌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得已停止了生长,尸体的腐败自然也停止下来。

在电子显微镜下,依然能看见这些尸体的皮肤、软骨、横纹肌、肾、肠等组织中,都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细菌。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5)

这些足以说明,死者在刚刚死亡的初期,体内发生过细菌繁殖过程,细菌与机体组织自溶、分解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内脏器官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是由于楼兰干燥的外部环境,导致尸体的水分被迅速蒸发,细菌生长的速度和尸体组织腐烂的过程均遭到抑制,这才有了楼兰古尸。

同样的道理,此次发现干尸的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边,旁人因其炎热故名“火山”。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6)

火焰山的主峰海拔831.7米,常年气候炎热,寸草不生,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47.8℃,地表最高温度高达89℃,将一颗生鸡蛋埋在沙堆里,不一会也能完全烤熟。

在降水方面,火焰山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终年无降水也是常事,所以这里也被称为“中国干极”。

同楼兰的情况相似,这次的小型清代墓葬群的挖掘地也是戈壁荒漠上一处偏僻的绿洲,地势低洼,海拔只有200米,全年的降水量只有34.1毫米,湿度年平均为40%~50%。

炎热、干燥的外部环境,单薄透风的棺木,简陋的墓室,墓顶封土的敷衍等因素,都构成了尸体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快速被风干的要素。

既然干尸的成因能够解释得通,那么,这些清朝人又是怎么会出现在火焰山这样边陲地区的呢?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7)

清末的移民

顺治三年,吐鲁番为了向清政府靠拢,主动提出进贡,与清朝建交。

雍正年间,清政府与准格尔发生军事冲突,当时处在军事争端前线的吐鲁番额敏和卓为了保全性命,率领属下老百姓集体前往甘肃瓜州等地避难,到乾隆二十一年,才从瓜州迁回吐鲁番。

康熙末年,清军再次对准格尔出兵,由于新疆地处西北,军粮的供给成为问题,为了保证军粮的及时供应,清军在新疆各地大兴屯田,吐鲁番屯田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8)

乾隆四十四年,因吐鲁番第二任番札萨克郡王苏赉璊犯罪被清政府消掉爵位,清朝廷借机收回了吐鲁番的自治权,将吐鲁番盆地划分为东西两个行政区划,分别派驻清兵进驻管理。

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之后,吐鲁番的屯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屯田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

吐鲁番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非常适宜耕种。

但是,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内陆的农作物生长需要足够的水源,如果仅仅只依靠冰雪融水是无法解决大面积农作物的灌溉问题的。

当时,林则徐曾亲自视察过南疆,发现吐鲁番沿途有许多土坑,询问当地百姓得知,这些土坑名叫坎儿井,能饮水横流,由南向北,渐引渐高,回来后,林则徐受到坎儿井的启发,大力开凿坎儿井,解决了吐鲁番的引水灌溉问题。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9)

吐鲁番作为清代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清军粮食和其他军需的重要补给站。

对于吐鲁番的屯田,清政府十分重视,实施了兵屯和回屯两种类型,到了乾隆年间,又新增了民屯、商屯、犯屯,加速了吐鲁番的开发进程。

在诸多的屯田形式中,以兵屯尤为重要,主要是为军队服务。

兵屯的主体是绿营军,屯兵按人头拨发份地,每名绿营兵耕种21亩田地,屯兵所需的农具和牲畜一律由政府统一分发,且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能够补发损耗。

回屯则是维吾尔族老百姓的屯田,这些田地多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源于清政府的赏赐,另一部分来源于被清政府撤回的绿营军的兵屯田地。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10)

回屯种出来的粮食,在战争时,必须要作为军粮来供给清军,和平时期,则象征性的向清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公粮之后,剩余粮食则归老百姓所有。

民屯在一定意义上是清政府鼓励汉族的老百姓支援边疆建设的一种形式。

自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政府就曾在中原招募自愿到吐鲁番种地的汉民,一些在内地没有土地的汉人纷纷举家迁往吐鲁番开垦荒地。

到了道光年间,清政府废除兵屯改为民屯,随着大量的汉族农民迁往新疆,至咸丰年间,吐鲁番新开垦的土地面积就达到了152744亩,同时,吐鲁番的税赋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农民种出来的粮食除了供给军粮之外,还能有盈余存放在仓库里。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11)

商屯则是内地在吐鲁番做生意的商人,在吐鲁番以租赁或者佃种的方式承包大量土地,耕种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因为吐鲁番的土地和人工的廉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将吐鲁番种出来的经济作物运往内地贩卖,赚取的利润要远远大于在内地耕种的作物。

而犯屯顾名思义就是遣往吐鲁番的服刑犯人,被分配种田的任务。

综上所述,火焰山发现的清代男尸,极有可能是清政府在吐鲁番屯田时迁徙来的汉人。

从他们的着装和陪葬的物品,以及棺木的材质来看,商人的可能性极低,剩下的就只能从兵屯、民屯和犯屯中来选择了。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12)

兵屯虽然是最早被设立的,但是却并不是屯田的主力,清政府之所以会在新疆实施兵屯,只是为了支援边疆的战事,一旦新疆统一之后,继续在新疆派驻大量绿营军兵屯就显得有些浪费了。

所以在后来的政策中,清政府也在一步步缩减兵屯的力度,直至道光二十年,将绿营军全部撤回,全部改用民屯取代。

这样的举措,既保证了新疆的军粮供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浪费军力的问题。

所以,最后留在吐鲁番种地的是从中原迁徙过去的汉族农民,根据干尸身上的衣服和棺材分析,犯人的可能性也不高。

考古人员发现古尸(火焰山挖出一干尸)(13)

毕竟在那个年代,流放到边疆去种地的犯人多半没有亲属跟在身边,即使身故,恐怕也是一卷破席子裹在身上就埋了。

唯一制备得起棺材,还能有几件衣服陪葬的,就只剩下汉人农民了 ,财产不多,种出的粮食刚够糊口,死了能有口薄棺下葬就是当时汉人农民最真实的写照。

据了解,此次挖掘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干尸经过专家处理后,已经存放在当地的博物馆展出,随其一起出展的还有距今约2800年的萨满干尸。

文献检索

《"火焰山下清代干尸"续: 年内有望对公众展出》中新网、《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下发现清代干尸 保存完好》胶东在线、《清代吐鲁番的屯田及其影响》刘锦增 万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