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有着盛极一时的风貌。唐都长安的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兼收并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气魄。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让江南的物产资源与精神文化和唐都长安建立了深刻的联结。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考古发现使今人得以窥见灿烂的唐朝文明。日前,吴文化博物馆携手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博物馆共4家文博机构,遴选上百件/组唐朝文物,以《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带观众重游长安。

本次展览共分为“百千家似围棋局”“月照长安万户人”“一日看尽长安花”“千歌万舞不可数”四部分,从唐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到居民成分,从罗衫玉带到珍馐美馔、日常用器,从车马喧嚣到娱乐生活,均有涉猎。展览以建筑构件、墓志拓片、陶俑、金银器、瓷器、玉器等展品为主,展墙说明为辅,以期部分还原大唐长安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考古发现,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以一百五十米宽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一百零八坊呈轴对称分布,皇城与宫城分布在长安城北侧,朱雀大街以东归万年县管辖,以西归长安县管辖。都城规划遵循坊市制度,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分开,为了加强对城市居民及社会治安的管理,城内施行严格的宵禁制度。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血性美人(女着男装流行变着花样)(1)

唐长安城平面图

正如一千两百多年前,白居易在长安城郊的观音台,远眺长安所见:城内千家百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笔直的街道将城市分割得如同菜畦,远远望见百官上早朝时所持的灯火,像星宿般徘徊在大明宫前。

这座璀璨夺目的城,少不了一砖一瓦的建造。展出的手印砖一砖一印,多为成人的右手掌印。根据考证,这种手掌印存在以下可能:工匠在搬运或从模具中提取还没有干透的砖坯时留下的;作为标识,以便按手索骥,追责到人;砖匠在制砖时即兴所留的记号;也有可能与某种风俗有关。

着装是反映社会风貌最直接、最鲜明的符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用这句诗来形容当时女子的服饰与美貌。唐朝华美的服饰和艳丽的妆容,为长安城更添了一层绚丽的色彩。

展出的抬手仕女俑两鬓抱面,顶髻向左前方抛出。上穿直领袒胸窄袖襦,下着曳地长裙,裙下露出高高翘起的尖头履。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血性美人(女着男装流行变着花样)(2)

抬手仕女俑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着男装遂成一种普遍行为。唐代最早着男装的图像资料见于唐太宗之外甥女段简璧墓壁画及随葬女骑马俑。天宝时期,一些官宦的妻子也开始穿丈夫的衣衫帽靴,使之有了普及的趋势。这些看似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有趣现象,在考古发掘中都找到了对证。展出作品中就有男装拱手女立俑。

唐代的饮食生活较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从烹饪技术、烹调食料到饮食器具,都更加多元精致。作为都城的长安,将域内外名品菜肴、精美器物尽汇于此。开元年间,物产丰富,民间仓廪充实,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便开始钻研如何“变着花样吃”。

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物,现代人得以还原当时的饮食风情。展出的仕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杯体为八瓣花形,八瓣间隔以柳叶条带,四瓣为男子狩猎图,四瓣为仕女戏乐图,两种图案相间排列。杯垫中心圆圈内錾一花角鹿纹。鹿被认为是纯善之兽,唐代金银器上的鹿纹多用于食器上,因与唐代“鹿鸣宴”制度有关,另“鹿”与“禄”谐音,取其“福禄、福运”之意。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血性美人(女着男装流行变着花样)(3)

仕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长安人提供了追求精神享受的空间,开放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促进了长安乐舞、杂技、竞技等“散乐百戏”的创新发展,长安人的娱乐活动异彩纷呈。

主办方表示,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里,蕴藏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兼收并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仍是不变的时代精神。”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李君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