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文为长篇传记式历史小说《前秦风云》第一部「氐族少年」第十二章「隐士名士」第一节】

【导读】

第十一章内容回顾:351年正月,西归的氐族首领苻健在长安建国,国号大秦(史称前秦)。他先称天王、后称帝。丞相苻雄带领群僚励精图治。羌族首领姚襄归晋。冉魏为前燕所灭,冉闵被杀,传国玺重归东晋。时间跨度:351年五月至352年八月。

第十二章内容简介:王羲之和谢安在会稽登场,邀友兰亭聚会。王猛告别师友,走出中岳嵩山。前秦平息内乱,苻雄设计对付东晋殷浩。大名士殷浩北伐惨败,黯然谢幕。时间跨度:353年三月至十月。

第一节内容简介: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来临之际,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友人前来作“修禊之会”。聚会开始之前,他跟密友谢安交谈,坦陈自己对当下时局的忧虑。

故事发生时间:353年三月。地点:会稽郡治山阴县城外的兰渚山(在今绍兴市越城区境内)。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1)

春风又绿江南岸,过了寒食、清明,上巳节就到了。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华夏大地上历史十分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汉代以前将三月上旬定为巳日,后来固定为三月初三。有关它的起源,说法虽有多种,但大都可以归结为人们对先祖的追思。经过历代演变,魏晋以来形成了三月三日“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袯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的习俗,并增添了踏春郊游之类的节庆内容。

一条弯曲的山间小道上,并肩走来二个男子。他们身上穿的,都是当下江左士人爱穿的这种白色的大袖宽衫。林泉之中、风吹之下,衣带飘拂,颇具一种灵动超然的气派。二人边走边说着话,时不时交换一下眼神,显得很亲昵,也很默契。

年长的这一位,半百开外,中高个儿,体态丰腴,略微上扬的两道眉毛,勾勒出一双丹凤眼,使得他的眼睛大而突出、别具神采,长而稀疏的胡须随风飘动。他就是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年轻的那一位,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个头比王羲之略矮,体型也要偏瘦一些,圆圆的脸盘,白皙的皮肤,手执一副麈尾,十足的名士派头。他就是让褚太后牵挂的谢尚的堂弟谢安。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2)

今浙江绍兴兰亭

王羲之出自高门琅邪王氏。他的父亲王旷,跟东晋权臣王导、王敦都是共祖父的叔伯兄弟,永嘉之乱时任淮南太守,在与匈奴刘汉的交兵中失踪,从此杳无音讯。他在七八岁时曾拜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卫夫人当时就称赞他“有老成之智”,如今果然成了享誉南北的顶极书法大师。成年后他以秘书郎踏上仕途,后来做过会稽王司马昱的幕僚、临川太守、征西将军庾亮的参军和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品德和才干得到朝廷公卿的一致认可。可是在卸任江州刺史后,他却主动中断了自己的仕途,谢绝朝廷侍中、吏部尚书的任命,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永和四年殷浩开始参综朝政,硬是逼着他出山。

跟王羲之显得曲折的人生轨迹相比较,谢安的经历则要简单得多,他的仕宦履历至今还是一张白纸。这些年他多次回绝朝廷的征召,一直在剡溪东山(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上浦镇地带)隐居。他比王羲之小十八岁,十二岁时曾师从王羲之习书法,二人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自秦汉以来,会稽始终是扬州的一大望郡。东晋时期的会稽郡下辖十县,地域大约相当于今宁波和绍兴的全部,还包括浙东的部分区域。这一带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盛产海盐、铁器、藤纸、瓷器、绵绢、稻米等,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曾用“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足食足兵”,来形容它对江左王朝的重要性。永嘉以来,不少南迁的北方士族选择在此安家落户,他们一面广置田产,一面悠游山水,过上了富足安逸、乐不思蜀的生活,也给这片土地打上了浓浓的人文烙印。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3)

书圣王羲之画像

这里是会稽郡治山阴县城外的兰渚山(今浙江绍兴柯桥区兰亭镇地带)。王羲之在会稽有一大批情投意合的朋友,到任后他早就想找个机会跟友人们聚一聚,但一直未能如愿。今年他早早地发出邀约,请大家上巳节来此作修禊之会。谢安跟王羲之交情深厚,又是无官一身轻,便提前赶来了,并将前来看望他的弟弟谢万也带了来。

今日一大早,王羲之就陪着谢家兄弟上了这兰渚山。其他客人尚未到,他请内弟郗昙和谢万帮着迎接客人,自己则陪着谢安来这林中散步。每次见到这位忘年交,他都有说不完的话。至于宴请需要准备的事项,自有夫人郗璿在张罗。

“安石,这里的风景比得上你那东山么?”王羲之笑问。

“我那里可比不上你这兰渚山!此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美不胜收啊!”谢安答道。他自小患有鼻疾,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

“你这是溢美之词。不过这一湾活水也确实有些情趣,我们今日正好在此畅叙幽情!安石,”王羲之将话头一转,“我想听一听你对殷渊源北伐的看法。”

“渊源肩上的担子可是不轻啊!”谢安想了想,斟酌地说。

“在我跟前你畅所欲言。”显然,王羲之对谢安的回答并不怎么满意。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4)

谢安(字安石)画像

“个中的利害,你已经跟渊源和会稽王说得很清楚了,也可谓入木三分呢!”谢安只得又补上了一句。

去年谢尚诫桥失败后,王羲之曾致信殷浩,希望他能慎重权衡北伐的事情。他在信中写道:

今以区区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力争武功,非所当作。自顷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哉!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其赋役,与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悬之急也!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永和八年》)

稍后,他又给总理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写了一封信:

为人臣者谁不愿尊其主比隆前世!况遇难得之运哉!顾力有所不及,岂不可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喜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喜。功未可期,遗黎歼尽,劳役无时,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己,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者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先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若不行,恐糜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也。(同上)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5)

王羲之银幕形象

有关王羲之写信的事,谢安先前已有耳闻,只是不知详细。昨天夜里,王羲之特意把留存的底稿拿给他看,并征询他的看法。

在写给殷浩的信中,王羲之开门见山地指出,应当反思失败的原因,认为当政者难辞其责;建议调整防守策略,重点守住长江这道防线;主张减轻赋役,安定百姓,劝诫不可草率北伐。尽管言真意切,但文辞之犀利激烈,让人看后不免脸红心跳。对于集宗室王和宰辅于一身的司马昱,也丝毫不讲客气,批评他不自量力、不知轻重,甚至对他重言谈、轻实务的行事作风也提出了警示。

虽然王羲之一向以骨鲠著称,但对两位炙手可热的当道人物如此不留情面,还是让他感到惊讶。自己隐居多年,极少评议朝政,堂兄谢尚又是诫桥之败的当事人,他觉得最好还是回避,所以当时未发表任何意见。看来,王羲之是非要他表明态度不可了。

果然,王羲之又说:“安石,跟你说心里话,我现在有些后悔,不该写那样的信。”

“右军,”谢安笑了笑,“换成我,或许不会写那两封信,原因无它,我不是你王右军;既然写了,就不必言悔。”

“可是凡事都得看结果。我此举不仅未能劝阻他们二位,还招致诸多的议论嘲讽,好似我王某人不思进取,要将这半壁江山拱手送给胡人!”王羲之怅然说道。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6)

王羲之书法

“说来惭愧。我说不会写那样的信,是因为没有你这般忧国爱民的情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说的话他们当下听不进去,倒也能理解;但你的这份深情厚谊,想必他们也还识得。当初殷渊源请你出山,你心中一百个不乐意,就因把友情看得重,才勉强而为之。记得当时你还提出护军一职不适合于你,主动要求赴任关陇、巴蜀。个中的缘由,你不说我也能略知一二。他们请你出来是要引以为援,而你只是想帮着做事。所以你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睦,劝说渊源要跟元子处好关系,还准备居中作些协调。他没有听进去,桓元子估计也不会领你的情……”

谢安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他看了王羲之一眼,接着说:“没有办法,朝廷起用殷渊源,就是冲着桓元子去的,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至于有人说你反对北伐,则大多出于无知,无知便无畏,你不必去跟他们计较。当年小庾北伐,你不照样拍手称好么?正因为有前车之鉴,眼看着一次次劳师无功,拖累百姓,疲竭根本,你才指出北伐并非包医百病的良方啊!”说完,他停下了脚步,用炽热的目光望着王羲之。

“知我者,谢安石也!倘若他们将北伐视作医病的良方,也还罢了;可叹的是,他们都将它当做光大自家门户的麈尾!”

谢安忍不住笑了笑,抖动着手中的麈尾说:“你还记得那年我们在冶城的那一番对话吧?如今看来,你是对的。”

王羲之声望在东晋什么地方(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7)

谢安(臆想形象)

“我当然记得!你怎么突然想起了这件事呢?”王羲之颇感兴趣地追问。

冶城是建康最早的城池。吴王夫差为争霸天下,在那里筑起一座土城,冶炼铜铁,铸造兵器。相传“干将”和“莫邪”这两把传世名剑,就是在那里铸就。数年前,谢安和王羲之前去游览,登高望远,王羲之感慨地对谢安说:“夏禹勤于政事,手脚都生出了茧子;周文王每日忙到很晚才吃饭,尚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人人都应该为国效力;而清谈废弛政务,虚文妨碍正事,恐怕不是当下应该提倡的。”对此谢安却有些不以为然,分辩说:“秦用商鞅,严刑峻法,二世而亡,难道也是清言酿出来的祸患么?”委婉谢绝了王羲之希望他出仕的动议。

谢安今日旧事重提,只是想安慰一下师友。他生怕王羲之产生误解,又说:“殷渊源此去虽凶多吉少,但世间事有时非得经历一些波折不可。你看脚下这条小溪蜿蜒曲折,天下的江河也莫不如此。试想它们如果都是笔直,一泻千里,那还了得?”

“嗯,这话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你应当出来为国家效力。他们该到了,我们过去吧。”

王羲之就此结束了这次谈话。

上节:褚蒜子,一个传奇的女人

下节:兰亭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