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延宜(山东)


一个亲戚在外地经商,前不久,他的岳父大人去世了,举家回来奔丧。可没过几天,他就打来电话,说是要回去了。我连忙问他道:“那你们到烧五七纸时不还得回来吗?”谁知,他竟回答道:“已经烧完了。”我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眼下提前烧五七纸,甚至将“五七”与“百天”合二而一(烧完五七后,离开坟地溜一圈,再回来烧百天),都已经很普遍了。

众所周知,如今,老人去世后,头一年的祭祀日有三,即“五七”、“百天”和“周年”。“五七”是第一个祭祀日,但烧五七纸不能烧正期,即不是正好在死后第三十五天去烧,而是有几个儿子减少几天,死者本人再减少一天。假如死者有两个儿子,那么五七三十五减去三天,还剩三十二天。这一天,孝子贤孙与族人、近亲等一起带上供品、纸盆花和纸钱等,浩浩荡荡地去坟前举行祭祀仪式。

其实,过去也有提前烧五七纸的,但那仅限于“五七”恰巧赶在了春节或立(打)春后,叫做“不过年(春)”。而现在,一些人在外打工或经商等,时间就是金钱,不能在家等那么长时间或来回跑。另外,孝子穿着重服(孝服)出门办事,人家也烦。于是乎,就在出殡后择日而烧五七纸,让孝子换掉重服,大家皆可各奔东西了。

蟹码天下笔录180期(第1680期最后的做七)(1)

据《现代汉语词典》中“七”字条及其“七七”款显示,很久以前,人死后每隔七天就要祭祀一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叫“做七”。每七分别称作头七、二七……七七(尽七、满七、断七)。但后来不知从何时起,掐头去尾,仅保留下来其中的一个“五七”了,一直沿袭至今。可如今这“五七”又缩水了。在不久的将来,这“七七”或许会全“七”覆没了呢!

“说句实在话,人死如灯灭,死了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祭祀只不过是后人眷念先人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提前几天烧五七纸也无伤大雅,但我从心里头还是感觉有点儿别扭。”记得那天给本家大叔烧完“五七”回到家后,三哥率先“开了炮”,只听大哥接着说道:“听老人们讲,只有到了‘五七’这天,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眼下兴提前烧五七纸了,而死者还没有‘醒’过来呢,那不是白烧了吗?”“哥,那是迷信。提前烧五七纸,也是‘与时俱进’嘛!”我最后这样说道。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