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七篇 隋唐五代

第六章 魏征直言进谏

魏徵死后,唐太宗曾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魏征八十多条谏言(魏征直言进谏)(1)

魏征(网络配图)

《提名谏议大夫》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有个叫魏徵的官员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徵到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过事,还曾经劝说太子除掉秦王。

秦王李世民听后,马上派人去把魏徵找来。

秦王问魏徵:“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相互争斗,挑拨离间?”左右侍从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和魏徵算老账。谁知,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只可惜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他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这让秦王十分钦佩。李世民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很赏识他。等李世民继位做了皇帝后,就把魏徵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太子和齐王手下的做官,并没有计较过去的是是非非。

这件事情让秦王府的官员很不服气,常常在背后嘀嘀咕。宰相房玄龄听说后,就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唐太宗。唐宗却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能的人,怎么能拿关系来作为选人的标准呢?”唐太宗不记恨,重用魏徵,魏徵也没有辜负唐太宗的期望。

魏征八十多条谏言(魏征直言进谏)(2)

网络配图

《选贤任能》

朝廷里的大事,魏徵想得很周到,处理得也很好。他什么意见一定会在唐太宗面前直说,有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了台。

唐太宗也特别信任魏徵,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徵说:“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徵想了想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很明智;要是只听一面之词,就会昏庸。”魏徵还列举了历上的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他说:“治理天下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笑着连连点头。

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后,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的事这么荒唐?”魏徵却说:“一个皇帝只靠聪明、学识渊博还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此后,魏徵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时,就沉下了脸,可魏徵还是照样说,一点儿面子也不给。

《以犯言直谏著称》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忍不住了,想要发脾气,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虚心的好名声,就只好勉强忍住。等退朝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非要杀了魏徵不可。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没想到,她竟然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正式朝见的礼服,向太宗跪拜。

看到皇后这身装束,唐太宗纳闷地问:“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让太宗豁然开朗,不但不记魏徵的仇,反而夸奖了魏徵。

魏徵以敢犯言直谏著称于世。一次,内侍为唐太宗送来一只鹞鸟。这只鹞鸟十分可爱,似乎通人性,平常停在太宗的胳膊上戏耍,很得太宗的喜爱。有一天,太宗又在宫中玩起了鹞鸟。正当他玩得高兴的时候,魏徵进来奏事。太宗一时着急,慌忙把鹞鸟藏在怀里。

其实,这并没有逃过魏徵的眼睛。然而,魏徵却装作没看见,故意在奏事的时候拖延时间,过了好一会儿才退去。魏徵走远后,唐太宗急忙打开衣怀,一看,自己心爱的鹞鸟早被憋死了。

643年,一代名臣魏徵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