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明孝宗朱佑樘能活着出生并熬到6岁认祖归宗实在是个奇迹。

因为宫里有个“女魔头”——万贵妃,她自己生不出孩子,就见不得别人有孩子,仗着明宪宗朱见深的宠爱,在宫里横行。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1)

听说哪个女人的肚子踹了东西,马上一碗堕胎药送过去,逼着你喝,谁也逃不出她的魔掌。

不过,世上永远不乏正义善良之人。万贵妃百密一疏,朱佑樘活了下来,还悄咪咪的长到了6岁。

《明史》里详细记录了朱佑樘在众多好心人帮助下艰难逃生的故事,而这些好心人包括朱佑樘的母亲也为此付出了生命。

故事要从朱见深刚登基时说起:

成化元年,以广西大瑶山为中心发生瑶民暴乱,经过明军强力围剿,很快便镇压了下去。

在这次围剿中,俘获了2718名妇女,经过挑选,一位姓纪的姑娘连同其他一些姐妹被送往宫里。

纪姑娘原名李唐妹,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纪姑娘在众多亲友的帮衬下,辗转到了广西桂岭,被当地的一土司收养,改姓纪。土司视纪姑娘如己出,教纪姑娘读书识字,唱歌跳舞。

正是因为纪姑娘有文化,生得又俊俏美丽,进宫后便被分配到文渊阁做女史。

有一天朱见深偶然到文渊阁溜达,注意到了纪姑娘,当晚便与纪姑娘一番云雨,只一夜纪姑娘就怀孕了。

随着肚子日渐变大,果然让万贵妃知道了!

此时,第一位帮助纪姑娘的好心人出现了。万贵妃命一宫女去给纪姑娘堕胎,这位不知姓名的好心宫女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谎报称纪姑娘不是怀孕,而是肚子里长了瘤。

万贵妃信以为真,便把纪姑娘赶到宫外的安乐堂居住。

安乐堂是专门给患病宫人养病住的地方,不属于内宫,明时称之为“西内”。在这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纪姑娘悄悄的生下了朱佑樘。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2)

平白无故多出一孩子,万贵妃听到了风声,依旧不愿意放过。

此时,第二个帮助朱佑樘母子的好心人出现了。万贵妃让一个叫张敏的太监去把孩子淹死,张敏心疼孩子,又顾念皇帝登基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孩子,心中不忍,便把孩子藏了起来。

于是,幼年的朱佑樘过起了躲躲藏藏的日子。张敏的这份善心感动了很多人,时下的宫女太监也很同情朱佑樘母子的境遇,大家都愿意保守秘密,连同居西内被废已久的吴皇后,听说此事,也帮忙照顾。

等朱佑樘长到6岁时,有一天,张敏为朱见深梳头发,朱见深感慨了一句:“朕老了,可还没有儿子呢!”

张敏再也忍不住,扑通跪倒在地,称:“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呀!”

藏了6年的孩子终于见光了,父子相认,朱见深大喜,将朱佑樘母子接回宫里,但纪姑娘深知万贵妃势必不会放过自己,果然,纪姑娘回宫不久便暴毙而亡,张敏也害怕万贵妃的手段,随后吞金自杀了。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3)

毫无疑问,万贵妃的手段可以编入类似《甄嬛传》题材的影视剧了。

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故事除了朱佑樘幼年的确是养在宫外是真的之外,其他很多细节经不起历史上其他史料的推敲,甚至可以说是捏造的。

先说几点可疑的地方:

万贵妃嫁给朱见深的时候已经35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属于高龄产妇,生孩子是很危险的。尽管万贵妃拼死给朱见深生了一个皇长子,但不到一年孩子就夭折了。

也就是说万贵妃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有孩子了,这种情况下残害皇嗣,明史里说得很夸张,“饮药伤坠者无数”,这是要朱见深绝后呀。

即使朱见深再宠爱万贵妃,也不能允许江山后继无人吧,况且万贵妃手段如此残忍,当时的两宫太后怎的没发觉,满朝大臣怎么没有死谏呢?

还有前面说万贵妃手眼通天,怎么就能让张敏把孩子藏了六年,这六年中就没有一个人是见钱眼开巴结讨好万贵妃,而去通风报信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宫里人,对宫里的生存形态多半出于想象,没有发言权,但有一个人是宫里人,他也对此事产生了质疑。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4)

这个人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还特地写了一篇《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来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文中对这一故事情节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质疑,比如,万贵妃残害那么多人,为何大家都愿意保护纪姑娘?

比如,张敏将孩子藏在安乐堂并不安全,放在外廷养育岂不更加安全?

比如,吴皇后多次抚育照顾,怎么不怕万贵妃察觉?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5)

另外,乾隆还指出了一个细节,《明史》记录,张敏听说万贵妃要他溺死孩子时,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但实际上朱佑樘出生时,是成化六年,当时朱见深是有儿子的,柏妃所生,叫朱佑极。还被立为太子。

此处是这个故事与历史事实第一个矛盾的地方。

第二处还是在张敏身上。在后来发现的《张氏族谱》中记载,张敏死于成化二十一年,而并不是朱佑樘父子相认之后,吞金而亡。而《金门县志》里也有关于张敏的记载,可与《张氏族谱》的内容相佐证。

最后,经历史爱好者们查证,关于万贵妃的这条记述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一个叫于慎行的人听宫里一个老太监的描述,记录了下来。

万历朝距离万贵妃的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且明代官修史书《明实录》里并没有相关内容,所以这个老太监多半是道听途说的。

而清代修《明史》并不加考证,对于一个传闻拿过来就用,委实缺乏严谨的精神。

关于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明代一本叫《治世馀闻》的书,是这样记录的:

朱见深并不是最后一个知晓有朱佑樘这个孩子,相反朱见深是第一个知道的。

那时,万贵妃丧子之痛未减,听说宫里有新人怀孕,不免伤情,朱见深心疼媳妇,便把纪氏送到安乐堂,命人细心照料,对外只说纪氏肚里生瘤。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6)

此后纪氏和朱佑樘便一直养在宫外,一直瞒着的只有万贵妃一人。

等朱佑极这个太子夭折后,皇储后继无人,这才慢慢有传言称“西宫有一皇子”。前朝的大臣听说之后,也纷纷请求早日迎回宗庙。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万贵妃也听说了,万贵妃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唯独不让我知晓此事!”

马上准备厚礼,择吉日,由万贵妃亲自操持迎朱佑樘母子回宫,委实一团和谐景象。

那时,纪氏已经身患重病,入宫后不到两个月,医治无效便去世了。

原文参考如下:

成化中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宪庙乃密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及悼恭薨后,内庭渐传西宫有一皇子,……使外庭晓然知之……又有太监张敏,固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礼数视贵妃。中外臣僚,喜惧交并。后纪妃有病,……至六月二十八日卒,追封淑妃。

之所以认为这个版本更具真实性,是因为有两条佐证。

第一条是出自当代名臣大学士商辂的一篇奏疏。

“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踰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

意思是,万贵妃抚育朱佑樘期间,视如己出,内宫外廷无不交口称赞,有万贵妃这样贤德的后妃,实乃社稷之福啊!但朱佑樘生母因病另居别处,希望陛下能让纪氏搬回来住的近些,皇子还劳烦万贵妃抚育,方便母子相见。

朱佑樘做过什么大事(朱佑樘幼年养在宫外的真相)(7)

明孝宗朱佑樘

可以看出,万贵妃对待朱佑樘母子的确是一团和谐,不但没有伤害,还亲自照顾过朱佑樘一段时间。

第二条出自《明宪宗实录》。

因为当时乾清门发生了火灾,朱见深觉得这是上天示警,于是便想到了把六岁的儿子公之于众,用这桩喜事“冲灾”。

因乾清宫门灾,上欲显示于众,乃命司礼监太监怀恩等至内阁计议。

一句“上欲显示于众”就证明了朱见深早就知道朱佑樘的存在,也与前面说的是朱见深一手安排朱佑樘母子出宫相佐证。

综上所述,这样的真相也更符合朱见深与万贵妃相依相爱的人设。

不过,可以看出朱见深对纪氏真没什么感情,为了照顾万贵妃的情绪,就把纪氏送出宫,把儿子放养在外六年,朱见深对万贵妃是真爱了,真相竟是一波狗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