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

  前言

  《小窗幽记》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书,作者陈眉公。

  陈眉公,清代小品文作家,生平不祥。其所著《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4篇,共231条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谓生活中总要睁着一只眼睛,不能糊涂;人非无情物,如何潇洒,欲有一番作为,必须脱俗;人生何处无烦恼,超然空灵,才能享受文学家所拥有的那种品味和灵秀。

  人生的苦与乐,荣与辱有时是很微妙的,微妙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对人生的苦与乐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苦乐在我。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心中毫无滞碍,灵台一片空明,苦恼、烦闷自然一扫而光。《小窗幽记》著者陈眉公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事一番。又说: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乐世界。

  心灵不执于物之不足,还必须豁达,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收得拢。

  目录

  1、做人必须清醒 做事要明白

  2、守节声色场 安志纷闹中

  3、真出于诚 诚由于真

  4、背后无人诋 久交不生厌

  5、天意实难违 正心修我身

  6、观人观事见本质 不可小测君子心

  7、相反可相成 相得必益彰

  8、用情深处孤独 任性切勿放肆

  9、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

  10、说话心口一致 做事名符其实

  11、适时可发 拔苗不长

  12、若要得享福 必先会救祸

  13、世人指摘处 多从爱护处见

  14、世间万物皆有度 无度胜事亦苦海

  15、轻财以聚人 律己以服人

  16、知迷则醒 知难不难

  17、患难见真情 烈火试真金

  18、良心静里见 真情苦中来

  19、宁为随世之庸 勿为欺世之杰

  20、习忙可以销福 得谤可销名

  21、人多有嗜节 当以德消之

  22、万善一念始 万恶一念结

  23、梦里不能主张 泉下安得分明

  24、不知了了是了了 若知了了便不了

  25、畅开心扉 欢乐无忧

  26、居堪傍恶邻 会可容损友

  27、君子小人 五更检点

  28、 以理听言 以道窒欲

  29、先达后近 交友道也

  30、 形骸非亲 大地亦幻

  31、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

  32、智少愈完 智多愈散

  33、 从多入少 从有入无

  34、 脱厌如释重 带恋如担枷

  35、看透名利生死关 方是人生大休闲

  36、 多欲无慷慨 多言无笃实

  37、 佳思侠情一往来 书能下酒云可赠

  38、美人迟暮名将老 四不皆空苦不到

  39、饮酒高歌不放肆 大庭卖弄假矜持

  40、 人生得足 未老得闲

  41、心性本不束 肉身是至桎

  42、业障起心动 祸至因贪念

  43、挨骂不还口 便是得便宜

  44.宁无忧于心 不有乐于身

  45、会心之语不解 无稽之言不听

  46.柳密拨得开 雨急不折腰

  47.悉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虑

  48.空被空迷 静为静缚

  49.贫不能无志 死不可无补

  50.穷交能长 利交必伤

  51.当为情死 不当为情怨

  52、缩不尽相思地 补不完离恨天

  53、可魂系梦萦 不失魂落魄

  54、醉卧美人旁 欲念不曾动

  55、 慈悲筏济人 恩爱梯接人

  56、 花柳深藏 雨云不入

  57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58小玉和西施 飞烟与尘弥

  59、杨柳凝别恨 阳关诉离肠

  60、绿绮情弹无知音 画眉深浅谁与看

  61、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

  62、情人说痴话 痴情是真情

  63、顾影自怜无用 心动不如行动

  64、化石而立 千古情魂

  65、良缘易合 知己难投

  66、鸟沾红雨 不任娇啼

  67、饮罢相思水 方识相思情

  68、多情成恋 薄命可嗟

  69、情之所至 风伴月容

  70、听得春花秋月话 识得如云似水心

  71、边陲封疆缩地 中庭歌舞犹喧

  72人应通古今 士要知廉耻

  73、宁以风霜自挟 毋为鱼鸟亲人

  74、无位之公卿 有爵之乞丐

  75、失足一恨 悔之千古

  76、圣贤托日月 天地现风雷

  77、不因怨而失愿 不因财而伤才

  78、身不束心 名不束人

  79、待人余恩 处事余智

  80、既要拿得起 又能放得下

  81、认假也识真 卖巧还藏拙

  82、量晴较雨 弄月嘲风

  83、弃俗得仙 舍仙得道

  84、修心养性可立命 人情练达天意通

  85、达人离险境 俗子沉苦海

  86、浮名梦中蝶 幻而本非真

  87、只有百折不回 才可万变不穷

  88、实地着脚 实处立基

  89、兢兢业业的心思 潇潇洒洒趣味

  90、无事时提防 有事时镇定

  91、穷通未遇局已定 老疾未到关已破

  92、秋叶难辞枝 野鸟犹恋巢

  93、刚不胜柔 偏不融圆

  94、声应气求之夫 风行水上文章

  95、以学问摄躁 以德性融偏

  96、居官有山林气 野处有理国才

  97、少言语以当贵 多著述以当富

  98、须负刚肠 当坚苦志

  99、清贫自乐 美色成空

  100、烦恼场空空 营求念绝绝

  101、斜阳树下谈禅 深雪堂中论人

  102、宁为真士夫 不为假道学

  103、觑破兴衰得失灭 阅尽荣枯心肠冷

  104、名山不乏侣 好景有好诗

  105、一技天下 吃遍南北

  106、才士不防泛驾 诤臣岂合模棱

  107、宁为薄幸狂夫 不作厚颜君子

  108、看尽人间鬼 才做北风图

  109、至音不合众听 至宝不同众好

  110、梦中说真话 或可是真人

  111、胸无火炎冰兢 时有月到风来

  112、草舍才子登玉堂 蓬门佳人造金屋

  113、传话者轻 好议者浅

  114、不留昨日之非 不执今日之是

  115、应沉潜平实 勿哗众取宠

小窗幽记全篇译文(小窗幽记上全文)(1)

集醒篇

  1、做人必须清醒 做事要明白

  [原文]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而今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梦乡。好名的人醉于朝廷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声色犬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之药,使人人服下得到清醒呢?

  [赏析]

  饮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后,还有醒时。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犹不醒的,无非是以名利作曲,以声色为水,所酿出来的欲望之酒。这种酒初饮时已昏醉,不知身在何处。再饮之后因渴而求,求而愈渴,终至一生性命与之,而不复醒。

  此时若问“心在何处”,心已失落在名利声色之中;若问“身在何处”,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中不能自拔,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洒醉的人,只要给他喝下“醒酒汤”就能清醒,然而,在名

  利声色中沉醉的人,怎么能唤醒他呢?有什么样的清凉剂能唤醒心的迷醉?也许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语吧!在醉梦中做的都是纷乱的、幻影的事,只有醒来才能做一些真实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务,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贵,天地宇宙才真实。

  2、守节声色场 安志纷闹中

  [原文]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

  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所中才试得出真象来。镇静自若安定的志节,必须在纷纷扰扰的闹境里才验得出真功夫。

  [赏析]

  莲花被人视为纯洁的象征,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历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经历任何声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着于心。有的人在贫穷中守得住,在富贵中却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贵中守得住,在贫穷中却守不住。能够澹泊,就是不贪浓艳之境,而这澹泊之心,有的是从修养中得来,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动摇的意思,世间的五光十色,惊声软语,足以诱动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能不动摇的又有几人?大多数人在名利中动摇,在身心的利害中动摇。泰山是不动摇的,但泰山在崩溃前,却不能不动摇。动摇的人是受环境的牵动,环境要他向东,他便不能向西。不动摇的人是不为环境所动的。反之,环境将以他为轴心而转动。在紊乱的环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这便是镇定,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 方向。

  3、真出于诚 诚由于真

  【原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于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地做人来得真实。

  [赏析]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称为‘市恩’,有买卖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抚,或者是冀望有所回报,这和买卖并无不同,恩中即无情义,也不足以令人感谢。但是,,无论是市恩,或者是出于诚意的恩惠,总以回报为上。一个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数,报之犹恐不及,岂有时间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报德为厚。而最大的报德在于以德报之,而不在于报惠。

  所谓盛名累人,人人都想获得名声,并以此为荣,殊不知名声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虽能满足某些虚荣感,无形中却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许多知名人士,言行举止战战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来得逍遥自在,能免除心里上的负担。

  做人只要真实,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够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敢信任。所谓‘真’,就是出于‘诚’。做人要出于诚意,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就是矫揉造作。

  4、背后无人诋 久交不生厌

  [原文]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让人当面赞誉自己,不如让人在背后毁谤自己。令人产生初交之喜,不如令人久交不厌。

  [赏析]

  人多是虚伪客套的,要让他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困难,而要他人背后不批评自己,却是不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对的地方,由于碍于情面,或是利害关系,鲜有愿意撕破脸,当面指责对方的。在背后就不同了,要他人不骂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错,没有可被人评议之处才能勉强做到。因此,面前之誉并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后之誉才算成功。背后之誉远不算完美,背后无毁才算难得。

  人初相识总是充满着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欢喜,然而这时的交往就个人而言,不过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见面时不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见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远较平日来得完美。但是,日久见人心,一旦新鲜感消失,最初的亲切感也会因为缺点的增加和距离的拉长而改变。

  事实上,最初的亲近和欢欣经常只是幻象,必然会遭到破灭。交往长久后的亲切才是真正的亲切,因为那时整个缺点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时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使人有乍交之欢,不如使人无久处之厌。”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为初见之喜所迷惑,另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在初见时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与人交往,这样才不会有日后感到不实的厌恶感。

  5、天意实难违 正心修我身

  [原文]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进我的德行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慰我的心绪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义通达它。

  [赏析]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质环境不丰厚或者生命的外缘常有缺憾,如果内心没有深厚的修养,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满足。相反地,深厚的心灵修养能使人安然自适,将一切驱出脑际。有时命运会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倘若我们的心也跟着紧张,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体的疲劳并不能使心灵疲劳,如果将心放在轻松甚至快乐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心情还是愉快的。人的际遇无常,困厄在所难免,此时更不可灰心丧志,不如充实自己的学问,扩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产生,往往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的缘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种宽阔的心境下将困厄突破或解决,即使不能解决,有开阔的心胸和通达的道德,至少内心不会因此而沮丧。

  6、观人观事见本质 不可小测君子心

  [原文]

  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清心寡欲的人,必定为奢侈豪华的人所疑忌;检点谨慎的人,必定为言行放肆的人所忿恨。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要看他以后怎样继续下去。

  [赏析]

  过惯豪华奢侈生活的人,并不相信有人能过淡泊的生活,认为甘于淡泊是沽名钓誉,非出于本心。吃惯肉的人决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们不免要加以怀疑。行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谨慎的人,因为这些人使他不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对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实上,检点的人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放肆的人则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谨慎的人。

  一个人会走到穷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发心,和整个过程中用心的转变。有许多原本成功的人,后来失败了,就是在成功之后用心有了转变,或是最初发心时便已埋下失败的种籽。一件事情的历久不衰与一个人的发达,无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长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便心意不正确,或是成功后改变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时成功,也无法持久,终将走到事穷势蹙的地步。一个现时十分成功的人,我们也要如此地看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顶还要顺路下至山谷,才不至于困在山顶,跌得鼻青脸肿。

  7、相反可相成 相得必益彰

  [原文]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外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分别美丑之心太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之心太明确,则无法与人们相亲近。内心要明白人事的善美与缺失,处世却要纯朴仁厚。从而使美丑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的本意和气量。

  [赏析]

  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的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贤愚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亲了。

  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象阳光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8、用情深处孤独 任性切勿放肆

  [原文]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少情寡义;天性本有其常,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失其天性。

  [赏析]

  “情到深处情转薄”,一方面是因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为情爱难久。情是一种执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难,再加上生命短暂,环境多变,见人不见心,见心不见人。能由情爱之中得到欢乐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异常迅速、至亲至爱也敌不过生死的摧残。所以,多情之人在备尝捉弄之后,多半要远离情感,而变得寡情了。

  任性并非放肆,而是返观本性而随顺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诱惑之前,原是天真纯朴,自由快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欲名利的牵连,知识的分割,很容易会受到蒙蔽。但这种天性并未失去,在人摆脱物累,忘却尘劳时,又会迥然呈现。因此,率性而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于美酒声色的人,却因恋物而迷失了本性。

  9、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

  [原文]

  真廉无名,立名者所以为贪;

  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则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贪;最大的巧,是不用任何技巧,凡是运用技巧的人,都不免笨拙。

  [赏析]

  为廉洁而立名,虽不贪利,却是贪名。这和许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来是一样的,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个善字而已。其实廉洁原是本分,由于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洁成了难得的事。廉声能为世人称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吏都能廉洁,廉洁成了希松平常的事,又何必为此而立名呢?

  一术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术之人若为术所困,这个时候,巧术便成了拙术。真正的巧在来而不立,立而不滞,这样才能应万物而生其术,不因一术而碍万物。所以说大巧无术,要能兵来将挡。若是滞于术之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无办法了。

  10、说话心口一致 做事名符其实

  [原文]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中得到乐趣;口头上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忘却。

  [赏析]

  有许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我,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上挂在口头以为风雅的,又岂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

  好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形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心非。名利犹如赌博,是以全部身心为筹吗,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则可,过之则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饮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

  11、适时可发 拔苗不长

  [原文]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译文]

  伏藏很久的事物,一旦显现出来,必定飞黄腾达;过早开放的花朵,往往会很快凋落。

  [赏析]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准则,在长久的潜伏下,已将内涵历练得充实饱满,一旦表现出来,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如果没有这些长久的潜伏,又何能飞必高呢?

  “开先者,谢独早。”也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开发,各方面无法配合,自然就竭尽力量而凋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为太早开发,不到中年便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轻时默默无闻的人,因为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而终于大器晚成。生命之经验和宝藏的开发也是如此,就象一罐酒一样,愈陈愈香,要让它在岁月中酝酿、成熟,才会是一罐好酒。

  12、若要得享福 必先会救祸

  [原文]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

  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译文]

  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先降下一些福分使起骄慢之心,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先降下一些祸事使起警戒之意,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

  [赏析]

  老子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

  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即失,人和又无,微福必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达人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

  13、世人指摘处 多从爱护处见

  [原文]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译文]

  世人出现失误,多是在交际应酬的时候;世人受到指责,多是出于关心爱护的缘故;世人左右犯难,多是出于贪爱留恋的原因。

  [赏析]

  好在人情场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场上见过失。交际应酬,本难面面俱到,此处应付得了,他处必定不及应付,恁是八面玲珑的人,也难免落得个虚假油滑之名。何况交多必假,穷于应付,难免虚与委婉,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圣人也难做到。周旋到烦人处,恩多反怨,种种嫌隙生。

  爱之故而责之,责备是要他好,如果不爱,任他死活,毫不相关,又何必责之?责也有道,要责其堪受,以爱语导之。若是不堪接受,那么爱中生怨,责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艰难,往往在于留恋。贪生者畏死,恋情者畏失。大凡着于何处,何处便难;难舍何处,何处更难。惟有能舍一切难舍,不贪一切可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于世间,而不被一切所缚。

  14、世间万物皆有度 无度胜事亦苦海

  [原文]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译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贪恋起来,又与世俗有何不同?爱好书画是高雅的事,但过于痴迷无厌,与商人已无二致。饮酒赋诗是欢乐的事,但如屈从他人敷衍应酬,则如同地狱。交友好客是舒畅的事,一旦为俗人喧闹干扰,便成为苦海。

  [赏析]

  山居的本意是远离尘嚣,如果对山林起了贪恋,岂不是有违本意吗?每见名山胜景,大兴土木,原味尽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满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写字绘画,原本是风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购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则沦为买卖,雅兴尽失,成为炫财傲富的事。

  作诗饮酒,要起之于兴,发之于情,倘若既无兴致,又无情趣,徒然为了应付而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怀,若是来者不拒,喧腾一堂,或者俚曲艳调,吆五喝六,不仅令人头痛,避之犹恐太迟,又何来胜事、雅事、乐事和豁达事之分呢?

  15、轻财以聚人 律己以服人

  [原文]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

  不重钱财,则可以聚集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人信服;放宽气量,则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凡事带头,则可以领导他人。

  [赏析]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处方面,则是指做人的态度。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会离开你。相反地,将利益与他人共沾,甚至舍弃个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自我约束,是使人心悦诚服的最重要的方法,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个平等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约束自己。律自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听从你了。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不能撑船,早就下台了。肚量狭窄,必然不能容人,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爱戴,而而纷纷离去。大厦失去了支柱,岂有不塌这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因为,事情来时,多数人都犹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惧,如果领导的人也如此的话,事情便难望办成。反之能洞察先机,解除疑惑,不畏艰难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扫疑惑,而欣然跟从了。

  16、知迷则醒 知难不难

  [原文]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

  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译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识破迷惑,那么无处不是清醒的状态。将最难放下的心头之事放下,那么到处都是宽广的境遇。

  [赏析]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迷惑。智者有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识破,故而不取;愚者却连一些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识破这种虚假,就不会沉浸在其中,可惜人们往往走出这一个迷惑,又进入另一个迷惑之中。就个人而言,如果连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让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处处清醒。

  让人觉得难以放下的,无非是名利、得失和憎爱,难舍名利的人,如果没有名利便觉呼吸困难,生命不可爱,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觉得呼吸困难。生命不可爱,而心怀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连脚下踩的路都会令他生厌,何况是难舍的事。至于情痴爱圣们,则你爱我不爱,我爱你不爱,好不容易两人相爱了,今天吵架,明每冷淡,后天却又不得不分离。

  人心牵牵缠缠,天地却始终辽阔。眼前无路往往是心中无路,心中无路则是自己搬来石块挡道,如果将石块拿走,自然万境宽广,诸事顺遂。

  17、患难见真情 烈火试真金

  [原文]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遇到大事和难事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担负的勇气;处于逆境或顺境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逢到喜怒衰乐这事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在与群众同行止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

  [赏析]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决或是无力承担的事时,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自我保护的措施。但若人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岂不是无人来担当重任了吗?所以,逢着大事或难事时,便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一个有胸襟气度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顺境,也能接受逆境,因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并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断错误。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 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

  

  18、良心静里见 真情苦中来

  [原文]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译文]

  在夜间心境平和的时候,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真心;而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生活中流露出来。与其不断要求人家改正,不如使其自我反省;与其攻击他人的缺点,不如使其坦白错误。

  [赏析]

  白日喧扰,无暇静 想,人较易依一时的欲念而昧理行事。等到万籁俱寂,一灯独坐,细想一日言行,才觉多有不是,而生惭意。因此,夜气清明时,最容易自我反省。

  真情不在锦衣玉食,而在箪食豆羹,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友反见情谊长久,道理是相近的。

  为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断的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会生厌,倒不如让他自觉其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样的,与其去攻击他人的恶行,使人恼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惭而向人坦白,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此既不会疲累生厌,也不会令人恼羞成怒,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19、宁为随世之庸 勿为欺世之杰

  [原文]

  宁为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译文]

  宁可做一个顺应世事而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个欺世盗名而出人头地的人。

  [赏析]

  大善大恶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见世人死于欺世的豪杰之手,而不见世人死于庸愚之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为论,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术不正,专图一己之利,其才智无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称得上豪杰?如王莽、曹操之辈即是。

  豪杰之为豪杰,在于能运用才智造众人之福,否则只能称之为袅雄寇盗,所谓欺世之豪杰,便是指这一类的人而言。

  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宁愿做豪杰,无非是为了表现自己,少有善心为众人谋福利的,这样的善心,即使才智够,难保将来不欺世盗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贻人口舌。豪杰之心甚苦,不能担其苦的不足以为豪杰。庸愚易为,守善随世,又有几人甘心为之?人贵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与欺世之辈相较,却是大大的豪杰呢!

  20、习忙可以销福 得谤可销名

  [原文]

  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

  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译文]

  清闲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的,如果使自己习惯于忙碌,则可以减少这种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声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毁谤,则可以减 由名声所带来的负担。

  [赏析]

  清闲安逸的日子并非人人都能过的,不仅上天不允许如此,人们也不允许太过清闲的人。人在清闲中容易懒散,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观的思想,这是因为身体闲了,脑子却不得闲。每见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来,却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过不了几年,就衰老而死,这是上天吝福呢?还是人不堪无聊呢?倘若能利用这种难得的空闲,做些有意义的事,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说“习忙可以销福”!

  名声是不容易维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完美的名声有时也会带来祸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毁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名声既然受损,就不易遭人嫉妒,而可以摆脱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21、人多有嗜节 当以德消之

  [原文]

  人之嗜节,嗜文章,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消之。

  [译文]

  人们爱好名声气节,爱好文章辞藻,爱好行侠仗义,就像爱喝好酒一样,容易一时兴起为所欲为,应该以道德涵养来改变他。

  [赏析]

  嗜名节的人可以为名节拼命。嗜文章的人可以为一句辞藻反目成仇,而游侠自任的人却又打架有余,仗义不足。这些大都是‘客气’,也就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追根究底,不过是好面子罢了,于自己毫无裨益。更说不上有利他人。凡此种种,无非是缺乏道德修养所造成的结果。

  嗜名节,嗜游侠原非坏事,只是名节为的是节操,文章为的是雅意,游侠为的是义气,若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行之非真,而虚有其名。如果一时兴起而去接受它,等到厌倦了,又弃之如敞履,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带来的害处可能比益处还大。

  22、万善一念始 万恶一念结

  [原文]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译文]

  一个善的念头,可以获得降福的吉神呵护;而一个恶的念头,就会招来为祸降灾的恶鬼,明白这一点便可差使鬼神了。

  [赏析]

  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虽不具备吉神恶鬼的形象,但是由于心念与之相通,心怀善念的人,自蒙吉神呵护,心怀恶念的人,自与恶鬼同途。任何善恶的念头,未发诸行为之前,在心中已经自己承受,心中充满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狱,心中充满善意的人,由于善意带来的欢喜,便如同身在天堂。

  善恶而付诸行为的,在佛家又有三种承受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奸犯科而遭制裁的便是此类。另外两种是下一生或是来生再承受。所谓吉神与厉鬼,其实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鬼神不能祸人,福祸惟人自取。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为恶的人心中充满蒺藜,本身形同恶鬼,还会有恶鬼不认他为同类,而黏着他吗?

  23、梦里不能主张 泉下安得分明

  [原文]

  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主张;

  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译文]

  双眼闭上,梦里便不能自作主张;眼光落到地下,想到梦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又能知道些什么呢?

  [赏析]

  人在白日凡事诸多主张,追逐声名美色,争强斗胜。但是夜来,眉睫一交合,或为虎狼所追逐,或为恶人所包围,或与所爱而分离。即使是最亲爱的人,梦中也仿佛对面不识。这与白日的意气风发,事事必以自己为中心大异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尝是自己的主人,梦中以为真实的,白日不也一样以为真实吗?反倒是梦中的自己,说明了自己渺小。好梦固然留不得,恶梦也避不去,较之受到种种环境牵制与命运摆布的白日,梦又何尝不是更真实的一面呢?

  佛家说生命有六道轮回,又说死后有四大分离的种种可怕现象,称我们这个色身为幻身,都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恒的时空看来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许多事情都可以释怀了。

  24、不知了了是了了 知了了便不了

  [原文]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译文]

  佛只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执着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未来的念头,便是未曾完全放下。

  [赏析]

  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整日活在烦恼欲望的束缚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来时起渴望妄执,已来时生非分追逐,去后复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乐,而不断地以欲望自我烦恼和束缚。

  也有人明了到这一点,便躲到山中将心放去,认为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这种以为自知的了了,其实是不了,因为心中还有对放的执著,这个‘放’字成了无形的枷锁,使他动弹不得,不敢接触任何事物。这在佛家看来是小乘不究竟的做法,是为佛所呵责的。莲花居水而不沾水,若为了怕水而种在旱地,它就会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将烦恼根本放下,连放下的念头也除去,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个人间了仙。

  25、畅开心扉 欢乐无忧

  [原文]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译文]

  将心中自伤伤人的荆棘去除,开放平易的心胸与人交往,便是天下最令人舒畅欢喜的事了。

  [赏析]

  一个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气,在与人交往时就容易伤人,即使是闭门独处也会伤害自己。什么是妨碍我们与人交往的荆棘呢?无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这些造成我们拒绝将心胸坦诚开放,即使在形体上与他人握手,心却背道而驰。

  人是需要友谊的,友谊使我们欢笑、歌唱、更使我们患难与共。友谊就象一扇门,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门,他人如何会为你开启?你不打开,别人又如何进来?同样地,不把屋内的荆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别人又怎肯进来呢?

  有一首极可爱的诗歌:“君担簦,我骑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荆棘,获得这样的友情,岂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个世界在我们眼中不是显得更完美吗?

  26、居堪傍恶邻 会可容损友

  [原文]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译文]

  选择住家不一定要避开恶邻居,聚会也不一定除去坏朋友。如果自己能够把持,那么即便是恶邻和损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赏析]

  要找一个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谓恶邻有时是品德恶劣,有时是行为恶劣。譬如你要睡觉他练鼓,你要读书他唱歌。因为相处在接近的空间里,必定会有趣味相冲突的时候。但若将垃圾丢在他人门口,或是任由猫狗随地便溺,就令人无法忍受了。

  众人相聚,难免有一些逢迎拍马,或是言谈粗鄙的人,这些在我们进入社会后,都不难见到。这时到底是与他们同声相应?还是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实,无论是恶邻或是损友,换一个角度来看,无非是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定力。倘若我们与邻居吵架,也丢垃圾在他家门,放狗在他家拉屎,我们不也成了毫无涵养的恶邻了吗?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损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够,绝不会被人影响。能善自把持的人,无论什么样的恶邻或损友,不过是他的试金石罢了。

  27、君子小人 五更检点

  [原文]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译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还是缺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将明时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

  [赏析]

  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于君子以大我为出发点,小人则以小我为出发点,君子不以利而害义,小人却因利而伤义。

  五更头是夜将尽,天将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人们追逐了一天后,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时只求赶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从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饱,便会开始盘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君子和小人之间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所想到的是如何竭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将份内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是如何逢迎达官贵人,如何占人便宜,如何推托偷懒,吃喝玩乐。

  所以,在这一天将要开始的时候,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心中盘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就十分清楚了。

  28、 以理听言 以道窒欲

  [原文]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

  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译文]

  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心中自有主张;以品德修养来摒弃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

  [赏析]

  如果不以理智判断言语,而迳以感情接受言语,往往会使我们犯下错误。因为感情是主观的,许多语言的发生只是基于一时的情绪发泄,这种话和客观的事实就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经常在事后发现言过其实。如果我们在听话时不能分辨这一点,那么就会做下错误的决定或行为。所以一句话听到耳中,一定要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说话的人是出于理智还是情绪,与事实有无出入,这样才不会被夸大的消息所误。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为被私欲混浊,同时心胸也因为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过气来,没有一刻得到安宁。倘若我们能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许多欲望是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这样便可减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们的心处于平静。即然不会逼紧自己去满足私欲,自然能畅通胸怀去呼吸清爽的空气。

  29先达后近 交友道也

  [原文]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译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赏析]

  所谓“先择而后交,则寡尤;先交而后择,故多怨。”交朋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份,又有多少虚伪的成份,并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这时候推心置腹,就好象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发现是颜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别人还要怪你浪费。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由表面而内在,并对对方的人格有了相当的认识,才谈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对方是否值得自己进一步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先疏后亲的道理。否则连长相都没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柜,岂不是莫名其妙,哪会不招来怨尤呢?

  30、 形骸非亲 大地亦幻

  [原文]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译文]

  身体躯壳不值得亲近,何况身体之外带不走的东西呢?山河大地不过是个幻影,何况大地上如同尘埃的我们呢?

  [赏析]

  佛家说肉身是一个幻而不实的东西,又说‘诸法无我’,这对那些爱惜身体犹如至宝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事实上,在未生之前,身体是不存在的,死后的身体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间活着的这个自己,到底幼年的身体是自己,还是年老的身体才是自己?依照医学的说法,人体分解起来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后的元素早已全部换过,也就是说三年前的那个身体,三年后已经过代谢方法排出体外。身体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样不断换新,又有什么可亲的呢?身体都不可亲,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何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整个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都要在宇宙岁月中有如幻曩一般地消失。总得来说,都不过是幻象,何况是在这大地上如同尘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们呢?又何必不断地互相伤害,执着不放呢?

  31、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

  [原文]

  寂而常惺,寂寞之境不扰;

  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译文]

  在寂静的状态中,要保持觉醒,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先。在觉醒的状态中,要保持寂静,以使心念不致奔驰而收束不住。

  [赏析]

  “寂静”就是让心中的种种烦恼止息。常人的妄念就象污浊的沟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将沟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还要水澄清,使其变为不动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并不是教我们象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属于‘前念不生’,‘惺惺’属于‘后念不灭’,‘寂寂’里不许有无记,‘惺惺’里不许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在禅定当中。

  ‘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扰,‘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当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则能够在纷乱的世事中尽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详宁和。

  32、智少愈完 智多愈散

  [原文]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

  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译文]

  孩童的智慧很少,但其知识愈少,智慧却愈完整;成人的智慧很多,但其知识愈多,智慧却愈分散。

  [赏析]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然而,一旦积累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时在东,一时在西,全着于外界而没有一个内在的统一。所以老子主张这时要“为道日损”,一天一天地减去妄见,而达到一种“绝学无忧”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无上的乐趣,成人却无法长久地把精神专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说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易品尝生命的滋味。因为孩童单纯,成人不单纯,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许多智者主张活到最后要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这时候的心态和未成长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无多大的差别,主要的分别在于一个会失去,而复归的状态则不会再失去了。

  33、 从多入少 从有入无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有事情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杂乱的念头出现;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燥;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时时这样细查自身,使不良习气由多而少,最后渐渐地革除,这才是学问之真谛。

  [赏析]

  人在无事的时候往往会因无聊而生出种种杂念,所以在闲居的时候最要将心收住。而忙碌的时候又会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这时若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便不会将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而将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学问修养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时候,愈是言行谨慎,绝不允许心中生出骄慢的念头,因为他明白骄慢对人、对己都无益处,反易招祸。同样地,在失意时,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失意的原因无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观条件不佳。如果是自己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观环境不允许,怨又何益?

  学问在于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圆满,凡是闲而妄想,忙而气燥,得意骄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从学问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会有那些浅薄的表现。

  34、 脱厌如释重 带恋如担枷

  [原文]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

  富贵之人,无所不有,胶临命终时,带一恋字。

  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译文]

  贫穷低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到将要死时,因为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一种解脱。富有高贵的人,什么都不缺,到将要死时,却因对名利的迷恋而牵连不舍。因厌倦而解脱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好象放下重担般的轻松。因眷恋而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戴上刑具般沉重。

  [赏析]

  死亡是公平的,它即降临贫苦之家,也降临富贵之人,古来多少皇帝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还是象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虫啃啮。

  对于贫贱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由于他们没有什么难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时常带微笑。反之,过惯荣华富贵的人,对死亡却充满了恐怖。因为,他们在世上所凭借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去。死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失去一切,还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因此,他们死亡时往往是绝望恐惧。

  真正通达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使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命在贫贱之外另有乐趣。即使富贵,也不厌死,因为生命在富贵之中也有疲惫。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35、看透名利生死关 方是人生大休闲

  [原文]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

  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译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这一关,才是大休息。

  [赏析]

  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眼前的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杰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营营逐逐,竞志斗才,却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于身,满足的是什么?利入于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见,而求取时,殚智竭虑,不得喘息。快乐并不在于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乐求之甚苦,短暂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这一点,宁愿求取心灵的自由详和,而不愿成为名利的奴隶。面对生死关头,没有人不心怀恐惧的,但是仔细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论生死在于心的生灭,心如果无生灭,自然便无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关”,实在是指“放得下生灭心”,若能对万念都以一颗不灭的心去相应,那么便是永恒的休歇了。

  36、 多欲无慷慨 多言无笃实

  [原文]

  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

  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

  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

  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

  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译文]

  心地浮燥的人,对事情必然没有深刻的见地。胆怯的人,必然没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没有意气激昂的志节。多话的人,必然没有诚挚忠实之心。勇力过盛的人,往往无法兼有文学的风雅。

  [赏析]

  浮燥的人,心没有地个专注和固定之处,自然对事情无法有深入的观察和见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会随着人后去做,避免犯错,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临到大难来时,什么都不肯舍弃,能不为自保而变节已是不错,又怎肯支慷慨赴义,舍弃所爱和生命呢?

  好在口头上论事的人,必定无法切实地笃行,因为他做的速度远不及讲的速度,怎么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过盛的人,凡事都喜欢以力气去解决。文学需要细腻的心思,他们的心气较粗,所以很少能体察文学中那种细微的雅意。

  由此可见。多燥、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现象。惟有沉潜、卓越、慷慨、笃实、有文学之雅,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

  37、 佳思侠情一往来 书能下酒云可赠

  [原文]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译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不羁的情意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亦可以云赠人。

  [赏析]

  饮酒重在情趣,若无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涩的。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体的美食,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食,苟得其趣,一本好书用以下酒,更见美味。

  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赠人以物,侠情赠人以意。赠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亦无失。以云赠人,千里随君而往,抬头便见,岂不更见情意的深致。其实,心中一旦不拘泥于形式,情意又何在笺笺之物?彼赠人以云,我赠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38、美人迟暮名将老 四不皆空苦不到

  [原文]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译文]

  人若对生命不能大彻大悟,生、老、病、死这四个关卡,又有谁能看得破?尤其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和叱咤风云的名将,他们的老病情状,更使人感到生命的无耐和可怜。

  [赏析]

  佛陀在年少时,曾随父王出宫,游于四野,见到农人犁田,十分辛劳,疲惫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虫被鸟啄食,他内心十分悲伤,感到众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后来又见到拄杖赢弱的老人,痿黄不能起举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觉得生命的无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决生命的痛苦,终于在菩提树下成正果,广度众生。

  佛家看破了生老病死的关头,而将人的身体当作虚幻不实的东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来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够看破,就能够受苦而不苦了。由于色身虚幻,所以“我”是不实的,肉体之我不断迁灭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刹那不住。过去心已过,现在心不留,未来心未到,这是将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又有谁在受苦呢?佛家讲把种种假相看破,便可以明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佛性,这是所谓的得道。得道后的心态是一种绝对的喜乐和悲悯,不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还要教导所有人克服这种痛苦。美人迟暮,名将病老,更说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满,所以需要我们去领悟。

  39、饮酒高歌不放肆 大庭卖弄假矜持

  [原文]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译文]

  真正不拘于规矩礼数,并不一定要饮酒狂歌;虚假的庄重好在大庭广众间故意做作。能将世事看得透彻,自然不会重视功名;只要即时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就要去寻找让心性感到怡悦的天地。

  [赏析]

  礼数与规矩是用来与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礼数来绑手缚脚,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总以为惟有饮酒高歌,才能见其真性情。事实上真性情又岂在饮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没有真性情徒见其越礼而已。庄重自持固然不错,但若失却了本意,只图做给他人观看,那便是不真了,只会让人觉得忸怩作态,令人不舒服。

  世事看得透彻,功名也不过百年一戏。人若活得实在,必不会太执着功名,即使是志士人仁,所求者无非是为众人谋福的大事,而不计较一己的私名。真正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虚幻不实的事情上,也不为无意义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悦的状态,而不为人情世故所扰。

  40、 人生得足 未老得闲

  [原文]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译文]

  人生活在世上一定要得到满足,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满足呢?在还未衰老的时候能够得到清闲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闲。

  [赏析]

  人自懂事以来,便识得世间的种种需求和期待,以至街上熙熙攘攘,难得一见满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时足”,许多人怀有出世的想法,却以“待得如何如何”来搪塞自己,总希望有满足的时候,到那时再寻身心的清闲,目前则只图一时的满足。

  事实上,欲望就像与众人同行,见到他人背着众多的财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财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后在路的尽头累倒,财物也未能尽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颜子,箪食瓢饮便能欢天喜地的生活。

  若能及早明白心灵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也就不会为物欲所趋使,过着表面愉快,内心却紧张的生活。若到老时才因无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必能尝到安闲的滋味。而不像众人一样,如同瞎眼的骡子,背上满负着糠,仍为挂在嘴前那块糠而奔波至死。

  41、心性本不束 肉身是至桎

  [原文]

  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译文]

  在云影烟雾飘渺中领悟到了真正的自己,始知肉身原是拘束人的东西。在鸟鸣声中领悟到了自己的本性,才知感情和识见原是攻击人的戈矛。

  [赏析]

  心性原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然而,我们却背负着肉身,时时为这个肉身所牵绊,要做种种营谋来养活它。倘若对肉身起了怜惜之念,更要为它披衣带锦,供给山珍海味,直将生命做了它的奴隶,岂不是桎梏?佛家说色身是幻,就如梦、幻、泡、影一般。看到云影烟雾,悟见肉身也如云烟一般易逝,方能明了生命实不应为肉身所缚,而应如云烟般不羁,烟雾般无束,自由自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意。

  禽鸟之声本于自然,吾人却因种种感情识见,对天地万物有所取舍,欣爱厌憎,以至所见天地均为情识所分割,心性也日趋狭窄闭塞,终至所见所闻,失去天真本趣。若能本于心之无妄,终能见无云之晴空,而不为情见的乌云遮去天地的本色。

  42、业障起心动 祸至因贪念

  [原文]

  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

  [译文]

  明丽的云霞十分可爱,但是转眼之间就消失了;流水这音十分好听,但是听过也就不再留恋。人若能以观赏明霞之心来欣赏美人的姿色,那么因色而起的障碍自然就会减轻;如能以听流水的心情来听弦音歌唱,那么弦歌又何害于我们的性灵?

  [赏析]

  彩霞固然美丽,但转眼就会消失,人间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太过于执着,便是痛苦的开始。

  倾城倾国的美人,如同彩霞一般易逝,然而贪恋彩霞而致苦的人不多,贪爱美色而致苦的人却很多。因为彩霞不易使人心生执着,美色却易使人牵萦挂怀,梦寐思求。佛家说人的业障在起心动念之间,贪恋之念就如虫之吐丝自缚,一旦除去这种恶念,又有何物可束缚我们身心?若能以观赏明霞之心来欣赏美人,而不以必得之心来看美人,美色又何足能苦恼我们?正如溪声虽美,过而不留,以此心情聆听美妙的弦歌和一切令人易生贪爱的事物,也是过耳不留,又有何事真能蒙蔽我们的心呢?

  43、挨骂不还口 便是得便宜

  [原文]

  寒山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译文]

  寒山子的诗说:“有人跑来辱骂我,我虽然听得很清楚,却没有任何反应,由此我得到很大的好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地品味。

  [赏析]

  世人最难以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侮辱,许多纷争和不快皆由此而起。愤怒第一个伤害的便是自己,每见有人气得双手颤抖,眼泪直流,或是咬牙切齿,身心都不得舒坦。若是还不能自止,便会操刀持棍,去伤害来侮辱自己的人。倘若遭到他人的辱骂,首先要反省是什么原因,若自己有错,便加以改过,这样便能从辱骂中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果自己并没有错,那么便是对方错了,犯错的人我们应当可怜他,自己又有什么好气的呢?“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可以有两种好处:首先是战胜了自己,不因他人辱骂而自我扰乱,其次是战胜了他人,他人若无理取闹,骂得口干舌燥,心跳眼凸,却毫无效果,结果自讨没趣。所以,当有人辱骂自己时,一定要把持住,不要为对方的言辞而动摇了自己,自我扰乱,为他人所战胜。

  44.宁无忧于心 不有乐于身

  [原文]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译文]

  面前有赞美的言词,倒不如背后没有毁谤的舆论;身上感到舒适快乐,倒不如心中无忧无虑。

  【赏析】

  有善方有誉,有恶必有毁,与其有为善之名不如无恶之论,纤毫之恶足以掩大德,为人不可不小心。誉有真情,也有假意,对人当本于真心,当誉则誉,而勿虚伪矫情,阿谀假誉,当面誉之,背后毁之,是小人作为非君子作为。

  心忧若不得解,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身在乐中却无法享用。心中若是快乐,菜根味美,棉衣适体,眼中所见无不是乐。由此可见,乐实以心乐大于身乐,忧也是心苦大于身苦。心中无忧便是乐,但却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大多数人心中牵缠,难解难舍,因此不能体会轻松的快乐。而究其忧虑之因,无非就是名利二字,总以为要得到物质的享受,才能获得快乐,结果却弄得大家都不快乐,这都是不明白身乐不如心乐,心中无忧便是乐的缘故。

  45、会心之语不解 无稽之言不听

  [原文]

  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

  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译文]

  能够心领神会的言语,当不必从言语上来了解而不言自明。未经查证的言词,当任它在耳边流过而不予相信。

  [赏析]

  言语所能表达者有限,有些心境,惟有能解之人方能解之。会心的人举一指即知,不能会心的人,言语道尽也不得其门。然而,人情未必如此高超,多半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未尽之意,就赖那会心的人以不解解之了。

  大凡言语未必即是言语,不相亲相知的人,多由言语上去了解对方,而相亲的相知的人,举手投足无所不明。所谓:“眼波才动被人猜,惟有心上人儿知。”此心上人儿不仅是指情人而言。

  至于无稽之谈,作为茶酒笑谈即可,若是有心,难免徒生烦恼。既为无稽之谈,必定言者无心,言所无事,原本是一无所有,所以要不听听之。若是不明白这一点,无论是以耳听心听,都要发生毛病,闹出笑话。会心人便作无稽谈也能会心,不会心人便作有心论也成无稽。

  46.柳密拨得开 雨急不折腰

  [原文]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

  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译文]

  在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办法的人。在狂风急雨,挫折潦倒的时候,能够站稳脚跟,而不屈服,才是有骨气的人。

  [赏析]

  繁花似锦,柳密如织,只是造化一时幻化的美景,转眼即蝶残莺老,花谢柳飘,可见好景不常在。惟有智者能识得时空的幻像,在最美好的境地里,不为繁花沾心,柳密缠身,依然来去自如。不似一些疾者,因好景不长而伤心得了无生趣。

  人在顺境中保有自己的原则是容易的事,就像在平坦的大道上要不跌跤是很简单的事。但是,生命中并非全是顺境,往往逆境更多,这时能坚持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是许多人做不到的。孔子在陈绝粮,弟子都饿得起不来,子路很生气地去见孔子,质问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泰然地回答:“君子固然免不了穷困的时候,但是,小人到了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了。”就像孔子口中的君子那般,遇到穷困的时候也不改其志,可以说是立得住,站得稳了,虽风狂雨急又岂奈何得了他。

  47.悉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虑

  [原文]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

  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议论事情的人,由于不直接参与其事,所以能了解事情的利害得失。办理事情的人,由于本身负责其事,所以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

  [赏析]

  议事者通常并不参与事情,因此不能了解处理上的困难和弊病,以致议论的事不能切合实际需要,或是建议的事项根本无法实行,而令办事的人无所适从。因此,有资格议论的人,最好是参与其事的人,能够知道事情的利害得失,如此才能提出有利的建议而不至于白费工夫。若是无法参与其事,对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也须多加考察,不可墨守成规,死抱着老掉牙的方法而不肯改善。

  至于亲身参与其事的人,应该忘却个人的利益,勇往直前,倘若临事缩手,那么,再好的建议也无法付诸实现。就好比在前线作战的军人,如果临阵畏怯,那么,这场仗如何能打赢呢?既已担负这个责任,就应当处处以事情的利益为重,若是人人只顾及自己,势必生出许多不同的意见来,如何能协同一致将事情完成呢?

  48.空被空迷 静为静缚

  [原文]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译文]

  喜好谈论空虚之道的人,往往反为空虚所迷惑。耽溺寂静的人,往往反为寂静所束缚。

  [赏析]

  佛法原本是十分活泼的,说万物本空,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物原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般若波密多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但此处的色并不是指女色而言,而是指一切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想的事物,这点必须辨明。

  至于“耽静反为静缚”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处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燥。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高明吗?

  49.贫不能无志 死不可无补

  [原文]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

  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

  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译文]

  贫穷并不是羞愧的事,贫穷而没有志气才是羞愧的事;地位卑贱并不令人厌恶,令人厌恶的是卑贱而不知提高能力;年老并不令人叹惜,可叹的是年老而一无所成;死也不足以悲伤,可悲的是死而对世人毫无贡献。

  [赏析]

  一个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操行,而不是外在的贫富钱财。有富而可羞的人,也有贫而可贵的人。贪官污吏,奸商盗匪,富则富矣,却十分可耻。贫如颜渊,居陋巷而箪食瓢饮,却很可贵,连孔子都要称赞他。地位的低贱有时是出身的关系,但是,俗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又说:“英雄不怕出身贱”,都说明了愈是出身卑微,愈要有志气改变现况,这就要从充实自己的能力做起。倘若出身低微又不肯改善现况,去加强自己的能力,就难怪他人要永远瞧不起自己了。

  年老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原不值得叹息,有的人活到老,该做的都做了,想达到的理想也差不多完成了,人生了无遗憾,自然没什么可叹的。相反地,只因年青时不努力,活到老却一事无成,这种人生的终点才会令人惋惜。而生命若是过得有价值,死亡只是一种休息,是可喜的事。倘若生命过得毫无价值,死亡才是一种可悲的事,因为浪费了一生而没有一点意义。

  50.穷交能长 利交必伤

  [原文]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

  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伤。

  [译文]

  人不期望得到利益,我也不会故示恩惠,这是穷朋友能够长久交往的原因。总想有所收获,欲望又永不满足,以利交友终会反目。

  [赏析]

  穷朋友并没有物质上的条件,只是凭心来交往,对方既不会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好处,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向他故示恩惠。因此,便成了心灵之交而不是物质之交,既然不是物质之交,它日也不会因你贫我富,或是我贫你富而改变。所以,这种朋友才能长久。相反地,倘若是以利来交友,最初的着眼点便在交这个朋友会有什么好处,然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处却不能源源不绝。一旦利益没有了,友情也完了,甚至还会因此而反目。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往,而不是物和物的交往,是以情交而不是以利交,物是无情的,人才是有情的。

  集情篇

  51.当为情死 不当为情怨

  [原文]

  情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君平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

  [译文]

  有人说:应当为情死,却不当因情而生怨。有关于感情的事,原本就是可为对方而死,不当生怨心的。虽然这么说,但既然身在情中,又怎么忍心去死呢?然而,不死总不见情爱的深刻。韩君平的章之柳,崔护的人面桃花,发生在宫廷御沟的红叶题诗,以及因梧叶夫妻再见的故事,都使后世的有情人欢喜羡慕。这种羡慕的情景,或者写成文字记载下来 ,或者表现在歌曲咏叹之中。然而,既无飞檐走璧的昆仑奴,又无身穿黄衫的豪侠之客,没有古押衙一般的知己,又无像虞侯一般的同志,那么,即使以海棠作为誓约,终免不了分离的命运。

  [赏析]

  情之何物,知者难言,不知者默然。自古言情爱事,或见于诗歌传奇,或见于小说戏曲,而不及录者不知凡几。有情而有众生,无情则不复为众生矣。佛以箭喻爱,而以为众生堪悲悯者,实属确然。《出曜经第五爱品》云:“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世上能以慈悲筏出相思海者又有几人?人人都愿有情人执恩爱梯,弃离恨天。然而,情因早重,情缘难遇,终不免含恨而别。

  但思情至怨,不如无情,情而至死,更当逐之,不知情人以为然否?料此语不免遭天下有情人同声反对吧!

  52、缩不尽相思地 补不完离恨天

  [原文]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

  [译文]

  费长房的缩地术,无法将相思的距离缩尽;女娲的五色石,也无法将离人破碎的情天补全。

  [赏析]

  世上难解者,惟相思二字。胡适先生有诗云:“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相思之为病,岂是不想便能治得?正是“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费长房纵有缩地之术,又岂能为天下男女尽缩其地?有男女处便有相思,若欲尽缩相思地,只有将天下人共纳一枕方得,至如幽冥异路,天人永隔,又岂能奈何?

  女娲能补天,却难补离恨天,天以石补,情岂能为之?天本无恨,离人心自有恨。天本无缺,离人心自有缺。宝玉虽为顽石,难补绛珠魂归之恨,石本无情,竟而为人,却又牵扯出许多幽情缠绵,伤心恨事。这情天到底是补竟还是补不得?女娲补天到底是补竟还是未补尽?也惟有情人知道了。

  53、可魂系梦萦 不失魂落魄

  [原文]

  枕边梦去心亦去,醒后梦还心不还。

  [译文]

  一入梦中,心便随着梦境到达他的身边;醒来之时,心却没有随着梦而回来。

  [赏析]

  相思之人经常茶饭不思,魂牵梦萦,换魂落魄,形容枯槁。既然身不能相随,只有魂梦相随,醒来毕竟是梦。魂梦虽然归来,心却留在对方身边。

  唐人陈玄佑写《离魂记》,大意是衡州张镒之女倩娘,自幼与表兄王宙情深意浓,镒竟不察而许之他人,宙乃悲恸情别。临别上船,才行数里,却见倩娘跣足而至,宙惊喜若狂,乃携之入蜀,五年而生二子。后因倩娘思家,乃回衡州,却见家中有一倩娘久病闺中。方骇怪间,两倩娘合而为一,方知共处五年,竟是魂魄相依。事虽玄异,作者却是解情,若真能如此,怕天下有情人皆要分身两处,形若病而魂相随了。

  然而,“倩女离魂”,毕竟是幻想,是小说家慰藉情人的说辞,就因为它是幻想,所以有情人终要备受相思煎熬,失魂落魄犹不得解。

  54、醉卧美人旁 欲念不曾动

  [原文]

  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常诣饮,醉便卧其侧。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译文]

  阮籍邻家有个十分美貌的少妇,当垆卖酒,阮籍常去畅饮,醉了便睡在她的身旁。遇到这种情形,若是隔着帘子听到玉钗落地的声音,而心中不起邪念的,这个人不是痴人便是绝顶聪明的人,我幸亏是个不痴不慧的人。

  [赏析]

  阮籍宗生于魏晋不平之世,每以青白眼待人,其性至真,虽言行任诞,实是绝顶聪明的人,途穷而哭,只为有心,终日沉醉,乃是无奈。他的沉醉,实是不愿见此世间种种丑态,醉翁之意,但图一醉,又何关乎美人?至若玉钗坠地,醉人固不关情,痴人亦不解情,解情者惟不痴不醉者。佛家说慧剑斩情丝,没有慧剑的人,只有任情丝缠绕,无止无尽了。所以非阮籍等绝慧的人,必不敢卧于妇侧,若换了不痴不慧的人,不要说玉钗落地,仅睹背影,怕就要惹出万种情念。此时此刻,能言“幸在不痴不慧中”的,怕也只有亦痴亦慧的人吧!

  55、 慈悲筏济人 恩爱梯接人

  [原文]

  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恩爱梯接人下离恨天。

  [译文]

  以慈悲为筏,渡人出这相思形成的大海;以恩爱为梯,接人走下这布满离恨的高天。

  [赏析]

  相思而成海,其深广辽阔可知。既能成海,必无涸时,情泪所成,其味必苦,凡俗之躯,怎堪消磨,不如出之。

  爱者与所爱,本是浓血聚,百年成白骨,到底何可爱?爱者与所爱,本是梦中影,梦过幻影空,到底谁可爱?爱者与所爱,如泡暂恋影,泡灭影散后,能爱又是谁?若能解此,相思海竭,离恨天尽,爱所爱空,无量悲观。若不解此,终不能出离恨天,慈悲出不得的,只有恩爱能出得了。恩爱梯不在离恨天下,却在有情人手中,有情人若不来,痴情人只好永远苦恼了。

  56、 花柳深藏 雨云不入

  [原文]

  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

  [译文]

  幽静而美好的女子,她的深闺锁在花丛柳荫的深处,就好像蓬莱之外三千里的弱水,有谁能渡?行云行雨的神女,不来襄王的梦里,就算空想巫山十二峰,又有什么用呢?

  [赏析]

  弱水三千,非飞女不可渡,古代女子幽居深闺,对有情人而言,又何异于蓬莱仙居?花柳重重,围墙高锁,也只有魂梦可达了。若能入梦倒也罢了,偏偏“雨云不入襄王梦”,便是梦也不得时,情何以堪?蓬莱弱水,云雨巫山,毕竟是神话的产物。而今论情,又岂在围墙高锁?所谓弱水三千,无非伊人胸怀,渡得渡不得,飞仙也难以预料。情之为字,毕竟难以捉摸,即使神女入梦,终有醒时,醒来又能如何?

  57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原文]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译文]

  黄叶即使无风也独自飘零;秋天虽不下雨,也总为云所覆盖而显得阴沉。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情愁而日渐衰老,这种无所附着的幽怨,真是难以承受。回想旧日的欢乐,仿佛梦中一般,更添无限的愁绪;梦醒之后,又到何处找回往日的欢乐呢?

  [赏析]

  天本无情,所以不老,人为情苦,如何不老?情愁便似黄叶无风自落,飘扫之不尽,去之不绝,更堪秋风频催,断人弦肠。梦里哪知身是客,恣情贪欢,哪晓得,无限欢情,反作无穷苦因。不能追寻,偏要追寻,人情矛盾于此。往日欢乐,恰似一梦,而今才知,欢乐是苦。觉来却似未觉,午醉醒来,愁还未醒。未醒之际,辗转留连,如丝之未尽,如藕之未断,却是更深的梦了。天何不老?天本无梦。

  58小玉和西施 飞烟与尘弥

  [原文]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译文]

  吴宫妖冶的小玉,已经化作飞烟;越国美艳的西施,也已成为尘土。

  [赏析]

  为情而死,化作飞烟,韩重得心,终究不能得人;美艳倾国,终为尘土,夫差得人,到底不得其心。得人得心,至今看来,无非是飞烟尘土。

  情爱的真相原是飞烟与尘土,一时风起,烟尘缠绕,一时风止,烟散尘落。但在烟尘弥漫中,却总要寻他千百度,任自己五指不辨,仍然紧抓伊人不放,如烟之逐尘,如尘之追烟。

  韩重不为烟,必为尘;夫差不为尘,必为烟。如今在情爱中的,他日又哪能不为烟尘呢?情爱原是烟尘之事啊!

  59、杨柳凝别恨 阳关诉离肠

  [原文]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

  [译文]

  摇摆的几条柳枝,沾上多少离人的泪水;反复的阳关之曲,唱尽古今分离的幽怨。

  [赏析]

  杨柳无情,离人自有情,杨柳无泪,离人自有泪。别情依依,更哪堪春深,折柳送别,分不清是泪是雨。《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但不知今日折柳送别,来日还能见否?怕只怕雨雪覆地,故人不见,若问昔日杨柳,除非再寻送别时。

  《阳叠三关》,教人休寻烦恼,举杯歌来,虽是强作颜笑,不忍见干!《阳春白雪》中以“大石调”唱之“渭城朝雨,一霎裹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富贵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虽说莫遣容仪瘦损,却已容仪瘦损,欢会之少,待到觉时,却只有劝余杯,含泪强欢。

  60、绿绮情弹无知音 画眉深浅谁与看

  [原文]

  弄绿绮之琴,焉得文君之听;濡彩毫之笔,难描京兆之眉。瞻云望月,无非凄怆之声;弄柳沾花,尽是销魂之处。

  [译文]

  拨弄着诉爱的弦琴,如何能有文君一般的女子聆听?濡湿了画眉的彩笔,却难得到张敝那般温柔的人儿为她画眉。抬头望见浮云明月,耳中所闻无非是悲伤的声音;攀柳摘花,处处是魂梦无依的地方。

  [赏析]

  琴名“绿绮”,所弹无非是求凰之曲,惟有情人能解。“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知音难遇,情人难求,情人又是知音,岂非难上加难?情人若非知音,弹来又有谁听,不如没有的好。

  为人画眉,所画是情非眉,若无情郎如张敝,画眉深浅谁与看?《子夜歌》云:“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只怕明镜照来容颜损,眉黛不肯解情愁。何况明月偏照孤单影,又被浮云来遮掩,柳枝堪攀花堪折,芳华无人与共,却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怎不令人心神凄婉,魂魄傍徨。

  61、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

  [原文]

  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

  [译文]

  豆蔻枝繁叶茂,也难消少女心中的幽恨;丁香花团锦簇,却徒结着少女心中的怨愁。

  [赏析]

  李怡玉《浣溪沙》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为结,已是不该轻负,更何况是“娉娉弱弱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梦样年华。这般年令,本是不该空解愁滋味,却为初春的气息所染,面对雨中空结的丁香生起气来。若是那人得知,怎忍轻负信约,辜负这无限春光?若是那人不知,则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雨中的丁香还是空自绾着同心结,这初来的恋情滋味,却是苦涩而难当啊!

  62、情人说痴话 痴情是真情

  [原文]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云。

  [译文]

  应将湘水两岸填平,种满斑竹;更把巫山这云截下,永不放行。

  [赏析]

  情语自是痴话,痴话听来会见情意真切。湘妃泪洒斑竹,有情人竟至于此。二妃之泪,实为天下有情人共流之泪,一死苍梧,一沉湘水,又岂舜与二妃如此?故天下有情人处,无竹不斑,便湘岸都栽下竹林,仍然挥洒不尽。云岂可截,又是痴话。留云不如留梦,留梦实为留人,而人呢?不管留不留,总是不放,不放人,不放梦,连云也不能放。不放又能奈何?截云留梦,只截得千丝雨,万丝愁。

  63、顾影自怜无用 心动不如行动

  [原文]

  那忍重看娃鬓绿,终期一遇客衫黄

  [译文]

  哪忍镜前观赏这青春美貌和乌亮的秀发,只希望能像霍小玉那样遇到黄衫豪士。

  [赏析]

  在李十郎与霍小玉的传奇中,若非黄衫客强抱十郎至小玉寓所,小玉至死终不能再见负心郎一面,十郎的负情便成为当然的事。

  然而相见怎如不见,小玉执手谓李生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至,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我死之后,必为魔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情而至此,无复何言?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衫客为小玉所伸者,是恨而不是情。娃鬓岂堪玩味,韶颜稚齿,无非是怨恨。

  晏同叔《木兰花》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识得此中苦,苦情人儿怎能不休?客衫虽黄,终非负心之人。

  64、化石而立 千古情魂

  [原文]

  幽情化石而立,怨风结而冢青;

  千古空闺之感,顿令薄幸惊魂。

  [译文]

  深情化为望夫石,幽风凝成坟上草;千古以来独守空闺的怨恨,真令负心的男子为之心惊。

  [赏析]

  因情化石,虽令人心惊,然而,便是双眼望出血泪,良人终不得归。陈陶《陇西行》:“誓扫胸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又如孟姜女哭杞梁,长城崩而白骨露,若此犹有寻处。至于薄幸如李十郎,陈士美者,就是望到天衰地毁,又有何益?便化作石,也会心碎为粉,随风吹去。

  昭君自恃貌美,独不与韩延寿,逐不得见元帝。后胸奴来朝,上以昭君行,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穷按其事,韩延寿因而弃市。其实韩延寿弃市是多余的,怎知后宫就没有其他无怨的昭君呢?昭君出使胸奴,方为帝所省识,至于未和番的佳丽,难道就没有终生未见帝面者吗?由此看来,古来冢青何止笺笺少数。

  65、良缘易合 知己难投

  [原文]

  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璧未能获主。

  [译文]

  美满的姻缘容易结合,即使是红叶也可以成为良媒;如果知己难以投合,即使抱着美玉也难以得到赏识的人。

  [赏析]

  人世无非一切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何况红叶为媒,流水相通。一颦一笑,莫非前定,一憎一恼,无非夙因。“虽仇敌之家,贵贱玄隔,天涯从宦,吴梦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弃。”黛玉 之还宝玉以一生之眼泪,情缘真是难偿,能明了好之理,红楼到底是梦。

  抱璧而哭,岂只卞和?不刖足而刖心者,自古多矣!情之如璞玉,有谁能识?有情虽石亦为玉,无情虽玉亦为石,所以,荆山这哭,我不为也。

  66、鸟沾红雨 不任娇啼

  [原文]

  蝶憩香风,尚多芳梦;鸟沾红雨,不任娇啼。

  [译文]

  当蝴蝶还在春日的香风中憩息时,青春的梦境还是芬芳而美好的,一旦鸟羽沾上吹落的花瓣,那时的啼声便凄切而不忍卒闻了

  [赏析]

  蝶憩香风,青春无限,繁花似锦,心神已醉。然而,庄生梦蝶,何其短也。待得“雨横风狂三月暮,耳际惟闻杜鹃泣血”,回思初春景,真是芳梦,繁花与粉蝶,俱是造化欺人。此时的心境只有“当时惘然”而已。

  春光难留,却每为人所负,芳梦易寻,总是缠绵难尽。杜鹃不忍闻,掩耳不改春残景象,花落不堪看,遮不去万千情愁。毕竟要叹“既知如今,何必当初。”

  67、饮罢相思水 方识相思情

  [原文]

  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杀人。

  [译文]

  无缘无故地饮下相思水,却不相信真会教人想念至死。

  [赏析]

  多少事无理可说,无端识得那人,无端心系那人,无端饮下相思,无端自苦不已,一切都是无端的。有端之事尚有道理可循,尚有结尾可待,无端之事既无道理,又无结尾,岂不令人愁肠寸断。

  偏偏当初不信,如今尝遍苦果。这种相思之水似酒非酒,饮之无解,才饮一滴,便要纠缠一生,而年少好奇,只当玩笑,一口饮尽,还称豪气。如今识得,泪眼婆娑,惟有说此酒不好喝。

  68、多情成恋 薄命可嗟

  [原文]

  陌上繁花,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关女德善怨。

  [译文]

  路旁的繁花都已开尽,河畔的春风吹起柳絮;深闺中的寂寞,就如一夜风雨的梨花,使人迅速消瘦。骑马分别何等容易,但望断芳草路途,人却迟迟不归。就因为多情而致依依不舍。命运乖违嗟叹又有何用?人的心中各自怀有情意,并不是女人天生就善于怨恨。

  [赏析]

  冯延已《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然而行云本是无心,却是人儿有意。无心则青驹易别,芳草归迟,有意则多情成恋,薄命何嗟!奈何以有意对无心,有情付无情,命薄又能奈何?

  春愁如絮,不因风起,却因雨坠。情之何物,既是如此,女德又何必善怨?男德也未必不卒,要在有心无意耳!

  69、情之所至 风伴月容

  [原文]

  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

  [译文]

  幽静的厅堂,白昼显得特别深长;忽然吹来一阵清风,仿佛伙伴一般亲切。打开的窗子,显出夜色的清朗;明月的容颜,如同故人一般融洽。

  [赏析]

  情之所寄,天地有情,风雅意发,清风亦为良伴。人间情意难尽,良朋益友终不能长久相随,此意惟有转托于清风,天涯与我相伴。

  明月何其多情,夜夜来照窗前,仿佛故人容貌,一样对我开颜。明月照我也照他,天涯两人共一镜,夜夜推开床前窗,梦到广寒看看他。

  70、听得春花秋月话 识得如云似水心

  [原文]

  初弹如珠后如缕,一声两声落花雨;诉尽平生云水心,尽是春花秋月语。

  [译文]

  初闻琴声仿佛珠落玉盘,再听却如细丝一缕;偶而崩出一声两声,又像园中落花之雨。琴声诉尽平生云水之志,听来都是春花秋月之语。

  [赏析]

  要能听得春花秋月语,必先识得如云似水心。云水心是落花雨,落花雨便是春花秋月语,但有几人识得其中的含义呢?

  曼珠大师《寄调伊人》诗:“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其中“佛说原来怨是亲”一句,我不受其悟,而怜其不悟。李义山《北菁萝》诗:“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此中已有云水之微悟,岂知义山为春蚕无题之语后犹复能为此语。

  集峭篇

  71、边陲封疆缩地 中庭歌舞犹喧

  [原文]

  峭今天下皆妇人矣,封疆缩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犹喧;战血枯其人,而满座貂蝉之自若。我辈书生,既无诛乱讨贼之柄,而一片报国之忱,惟于寸楮尺字间见之。使天下之须眉面妇人者,亦耸然有起色。

  [译文]

  今日天下还有哪个男儿可称得上是大丈夫呢?无非都是些妇人罢了。眼看着国土逐渐为敌人侵吞,然而厅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战士因血流尽而枯干了,朝庭中美女如云仿佛无事一般。我们读书人,没有诛平乱事讨伐贼人的权柄,只有将报国的赤诚在文字上加以表现,使天下枉为男子汉的人因惊动而有所改进。

  [赏析]

  天下皆妇人,是一句极沉痛的话。古时的妇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通常没受什么教育,是无能力和无知识的代表。天下皆妇人,实天下男人连妇人都不如了,因为男人至少力气比妇人大,受教育的机会也比妇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诗中所形容的“十四万人齐解甲”的地步,那不仅是可耻,而是可悲到了极点。

  疆土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子孙延绪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处处容身,却无处可以安身。封疆缩地,战血枯人,而歌舞犹喧,貂蝉自若,这是亡国时才会出现的情景。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都不会如此。更何况朝庭中的文武官员,身负兴亡的重任,岂能终日沉沦于温柔乡中,不知死期将至,那真的是连妇人都不如了!

  历史的殷鉴总是血泪斑斑,人性的善忘却是千载如一,需要时时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辙。因此,严厉的文字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刺激人们的心灵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书生的贡献虽然并不仅止于此,但这却是他表达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72人应通古今 士要知廉耻

  [原文]

  人不通古今,襟裾马牛;

  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

  [译文]

  人如果不知道通达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着衣服的牛马一般;读书人如果不明白廉耻,就像穿衣戴帽的猪狗一样。

  [赏析]

  所谓通达古今的道理,无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圣先贤留下来的格言,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才不致失了人的正道。即使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也是教我们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谓千古的人并不是指流芳万世,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对生命有个交待。如果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饭、工作、睡觉,那么与牛马又有什么分别呢?人生并不仅止于此,然而,大部分人却如此过了。并不是要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并非每个人都做得来的,但至少要不违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粮草,而看不到天的辽阔,世界的无涯。当你认为自己是马牛的时候,你就是马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该是人的事。

  至于知识分子,更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历史上,乃至于现今的社会中,有许多读书人做的却是不知廉耻的事,这便是穿着人的衣服做畜生的事,这种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实内在已经猪狗不如了。

  73、宁以风霜自挟 毋为鱼鸟亲人

  [原文]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扳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勿为鱼鸟亲人。

  [译文]

  苍蝇依附马尾,速度自然很快,但却去不掉黏在马屁股上的羞愧,茑萝绕着松树生长,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赖的耻辱。所以,君子宁愿挟风霜以自励,也不要像缸中鱼,笼中鸟那样亲附于人。

  [赏析]

  蝇附骥尾,一去千里,不过是个逐臭之夫,马尾一挥,性命尚且难保,又有何益?茑萝依松,爬得再高,到底是个软骨头,虽能低头看人,心却低贱,众人嘴里虽然不说,心中却十分明白。

  君子立身处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贵荣华,而在自立与否。即使身处风霜之中,也不可成为缸鱼笼鸟,避于人下,因为那已完全失去作为一个人的真性情。至于如蝇和茑萝那般趋炎附势,笑脸迎人,莫要说真性情,连最基本的一点人格也化为逐臭和低贱的奴性了。

  74、无位之公卿 有爵之乞丐

  [原文]

  平民种德施惠,是无位之公卿;

  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

  [译文]

  一般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于人,虽然并无官位却可比公卿;在朝官吏若贪污图利,虽有地位却如同乞丐。

  [赏析]

  人性的高贵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生命的价值也不在官位的有无。为官而行可耻的事,不如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将多余的给人,贵是站在上面帮助别人。有的人虽然拥有了全世界,却拿不出一块石子给人,这种人便是最穷的人;有的人虽已站在最高处,却不肯伸一只手来扶助跌倒的人,这种人便是最贱的人。

  什么叫做乞丐?乞丐是永远不满足的人。人心如果贪婪无尽,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国王,也会贫如乞丐。人在吃饱之后很少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这便是在富贵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人在声色和欲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满足,因为,便象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虽长江大海犹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

  75、失足一恨 悔之千古

  [原文]

  一失脚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译文]

  一时不慎而犯下错误,会造成终身的遗憾;等到发觉而后悔之时,已是事过年衰无可挽回了。

  [赏析]

  人生有多少错误可犯?又有多少时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错误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错误是无法挽救的?童年时跌跤算不得什么,父母师长总是要你爬起来,拍一拍就好了,以后走路要小心。成年后跌跤有谁跟你讲呢?讲了你又肯听吗?会跑会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会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会错误,在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无知的呢?

  小孩子只会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却因为脚力强健,常由高山悬崖摔下。小孩子摔伤了,不过皮肉之伤,很快就会痊愈。成年人的失足,却伤及筋骨性命,要爬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有形的跌倒,会感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才会如此。无形的深渊,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却因自信而不知不觉走下去,等到发现到达的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却已发白体衰,生命已不再给他机会了。

  生命虽短,歧路却多,失足有时不仅带来肉体的疼痛,还会带来心灵上的悲伤。因此,年轻时要多看看自己的脚下,不要尽顾着瞻望远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时脚走的方向并不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却是会欺骗人的。

  76、圣贤托日月 天地现风雷

  [原文]

  圣贤不白这衷,托之日月;

  天地不平这气,托之风雷。

  [译文]

  圣贤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托付日月;天地因不平而生的怒气,却表现于风雷。

  [赏析]

  日月恒古不变,总于人间光明。圣贤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们都能弃黑暗而行于光明,使人间常欢喜而不悲愁。言语有辞穷处,心意有难表时,然而,此心却昭昭如日月,经行不殆,永远为人们的幸福着想。

  人间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气。不平则鸣,因此产生革命,革命是人间的风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客的不平之气;生灵涂炭,志士起义,为圣贤不平之气,高下相轻,天地犹生怒气,何况是人,因此,历史上的暴君鲜有善终的,因此,不仅百姓不拥戴他,天地也要诛杀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气。每见狂风骤雨后的天地,仿佛被洗涤过一遍,清爽明亮,便是这个道理。

  77、不因怨而失愿 不因财而伤才

  [原文]

  亲兄弟折箸,壁会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译文]

  亲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团结,一块合壁将分为碎玉;读书人如果爱财,书中的道理也会散发出金钱的臭味。

  [赏析]

  人们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个老人临终时,儿子想分家产,老人要他们每人折一支筷子,并让他们明白一支筷子容易折断,多支合在一起却不容易折断的道理。

  兄弟之间不仅有友情,更有亲情,照理说较朋友的关系更为深刻,但兄弟之间若失了这份情感,却连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伤,原为壁合而后瓜分,实在令人伤感,更莫说有煮豆燃豆箕的那种无情了。虎豹尚且不伤手足,何况是人呢?

  读书人当以明理为务,才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太过于爱财,而堕落丧志,书中所学的道理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书并没有香气,书中的道理使读书人的心声馨香;钱并没有臭味,钱使人忘却了做人的道理而变得庸俗丑陋,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78、身不束心 名不束人

  [原文]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译文]

  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隶,那就如同牛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为声名所束缚,那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了。

  [赏析]

  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兽的最大不同处,便是人有心,会思想。马牛是不会思想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人如果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乐意的事,岂不是与马牛一样了吗?然而世上有许多衣食无虑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做马牛,仅仅为了口体之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践踏自己的心灵,这岂不较没有思想的马牛更为可悲吗?

  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人却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许多有形体的人却被一些空洞的声音所束缚,岂不是很可笑。名声能满足的只是虚荣感,虚荣感就象没有实体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为了这些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可观。名声是一种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声,以免为名声所累。

  79、待人余恩 处事余智

  [原文]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译文]

  对待他人要留有永不竭尽的恩惠,才可以维系永不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留有永不竭尽的智慧,才可以预防无法预防的变故。

  [赏析]

  恩惠对于君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却很受重视。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以心相交,以义留之,既然非亲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满意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断绝,方足以维系无厌的人心。至于知心相交,则要留有余不尽的情义,方足以论交。

  80、既要拿得起 又能放得下

  [原文]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译文]

  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担当,又要善于解脱。若是不能担当,便无法改善世间的事业;如果不善解脱,则难有超世的胸怀。

  [赏析]

  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便要有所作为。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此,这个世界有很多事需要改善,明显的如战争和人类种种痛苦的解决,而根本做法在于人心的改善,这些都必须借助有担当的人才能去做。

  但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会使这些有担当的人迷惑,也有许多牵缠,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变了初衷。因此,一颗智慧而超脱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一个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无数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无数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无数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则,“其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将为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脑髓也将灸涸,而智慧日损。”所谓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无染无着的方寸之地,这就是永不干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

  81、认假也识真 卖巧还藏拙

  [原文]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

  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

  [译文]

  任凭他有多少见解,却常常看到假象而看不到真象。不管你有多么聪明,却往往暴露出机巧而藏不住笨拙。

  [赏析]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虚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学识,也未必能认清这点。因为,学识是外来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学问,所得仍然是妄。这是智慧的问题,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许多极有知识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欲望,徒然追求虚假,始终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体的两面,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许多极聪明的人,常会做出极笨的事而浑然不觉,许多看来愚拙的人,却活得比自认为聪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东西,刀背虽钝,却比刀刃不易受损,而且具有成为刀刃的潜力。什么是聪明呢?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至少会看到自己的愚笨之处。

  82、量晴较雨 弄月嘲风

  [原文]

  种两顷附郭田,量晴较雨;

  寻几个知心友,弄月嘲风。

  [译文]

  在城郊种几块田地,计算着晴雨和气候的变化;交几个知心朋友,玩赏明月清风欣赏奇文佳作。

  [赏析]

  若想过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种田则衣食无忧,有知交则心不寂寞。弄风嘲月,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如果抱着游戏的态度去种田,自然可以自得其乐。

  这种游戏的态度并非随便或荒怠。而是一种不执着,是一种轻松的心情。以这种心情交朋友,欣赏几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紧张的心情,去推算气候的变化和讨论文章,那么,种田和看文章都成了苦事,而明月清风反成了累人的东西了。

  趣味往往建立在距离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离便不那么紧迫,就可以用一种艺术的态度去生活,因而趣味盎然。

  83、弃俗得仙 舍仙得道

  [原文]

  放得俗人心下,方名为丈夫;

  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

  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译文]

  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称为仙佛;能放得下成仙成佛之心,方能彻悟宇宙的真相。

  [赏析]

  所谓“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会与人争名夺利,得之便骄傲,失之便气馁,富贵则改节,潦倒则失志,这就称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在其能不为俗情所转,而能扭转俗情。古来英雄豪杰 所不能堪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业的心。若是功业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叹懊恼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来,世间的种种功业,也如同梦幻一般。

  所谓得道,简单地说,便是彻底了解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已是没有“可不可得”这种意识上的见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还有佛可以证得这种识见的,就还不明白这个真相,因为,佛本是无得无证的。宇宙的真相便是如此。

  84、修心养性可立命 人情练达天意通

  [原文]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译文]

  性情固执乖戾的人福气很少,而性情圆满融通的人禄命丰厚。做事急燥的人寿命短促,而性情宽容沉厚的人寿命长远。所以,君子不必谈命,修养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必论天,竭尽人事便足以改变天运。

  [赏析]

  一个人的福分禄命,往往决定在他的性情。什么叫做福分呢?并非能吃喝玩乐便是有福分,因为,吃喝玩乐的另一面是空虚、无聊、堕落,那是苦,不是乐。福气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经常保持愉悦,这就不是性情执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态度了。因为性格太执拗了,只要稍有违逆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都会顺利得多。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脏病,也会罹患肠胃病,怎么可能长寿呢?有时性急反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让心情保持冷静,不要让事情因操之过急而乱成一团,也许会发现许多事根本不成问题。即使有事,内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会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济。

  通达生命之道的君子,不会谈论命运,因为,他明白培养美好的心性,便能拥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测天意,因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尽力来决定的。

  85、达人离险境 俗子沉苦海

  [原文]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译文]

  通达生命之道的人,能够在极其危险的境地放手离去;凡夫俗子,则沉没在世间种种苦恼中难以摆脱。

  [赏析]

  悬崖和苦海都是一种比喻。生命中有许多境地看来十分危险,例如,濒临破产的边缘,或遭遇恶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看来,就好象一只手攀在悬崖上,一松手就会跌下万丈深渊似的。而在通达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来,生命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成功或失败,百年后尽成云烟,只要掌握住内心,不使自己坠入痛苦的深渊,那么,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能如履平地,安然渡过。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心中的悬崖处处是人,一旦被挤下去,便掉入无边无际的苦海中。事实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恼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无边的大海中了。

  86、浮名梦中蝶 幻而本非真

  [原文]

  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断不受肉眼相看。

  [译文]

  人世的虚浮声名,我把它当作庄周梦蝶一般,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

  [赏析]

  庄周梦蝶的寓言,经常被人用来说明生命的非真实性,因为,庄子既然可以梦见自己成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实。那么,又如何知道我们这一生,不是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所作的梦呢?梦总会醒,即使梦中的一切再真实,却是虚无的。就像人总会死,生命中的种种情境,在当时曾经血泪交织的事实,乃至于誓死相随的欢爱,日后回想起来,都是一场梦。而生命中的虚累声名,更是梦中之梦了。为梦中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岂不可笑?

  87、只有百折不回 才可万变不穷

  [原文]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译文]

  一个人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之志,才会有应付裕如的应变能力。

  [赏析]

  俗话说:“熟能生巧”。若凡事只做了一下,遇到困难,便畏难而不思克服,索性放弃,必定一事无成。就好像绿豆,它又称为“铁豆”,很不容易煮烂,必须用火耐心地煮很久才会烂,滋味才会逐渐出来。你想,没有煮烂的绿豆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任何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必定有它的困难处,等困难一一克服了,就是平坦大道。譬如走钢索,一旦将心理和生理的种种困难克服了,再加上熟练的技巧,便能在钢索上做出种种奇妙的动作。这妙用难道凭空便可随手拈来吗?妙用是将困难都克服以后,才显现出来的啊!

  88、实地着脚 实处立基

  [原文]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处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创立事业,建立功绩,都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如果稍为有羡慕声名的想法,便会使原有的成果变得虚伪不实。穷究道理,修养德性,时时都要从安身立命之处着力,如果稍有计较功效的念头,便会落入世俗的尘垢。

  [赏析]

  醉心名誉声闻的人,即使立业建功,也是为己,而非真心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虚为之事,必随声名而改变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却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还能专心射箭吗?真有鸿鹄飞来,心便逐鸟而去了。

  至于讲道修德,最重要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若是为了他人眼光而做圣贤样,只是个蹩脚的戏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计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尘垢之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

  89、兢兢业业的心思 潇潇洒洒趣味

  [原文]

  学者有假兢业的心思,又要有假潇洒的趣味。

  [译文]

  求学的人应该既要有认真对待学业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态度。

  [赏析]

  这里所说的“假”,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而是一种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对于学问、事业,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固然不错,然而变成紧张就不好了。如果学者通达生命的真实与非真实性,便可知事情并无绝对的严重。因此,所谓的兢业,无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种戒慎态度,不但不会使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反而可以适当地激励自己,使学问、事业有所增进。

  所谓超逸绝俗,有时只是基于对世俗的憎恶,以为绝俗方有真实,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这就是另一种严重的心态了。因为,那样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没有什么真正可憎,也没有什么能真正脱离世间独自存在,生命应在不严重与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状态。

  90、无事时提防 有事时镇定

  [原文]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

  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之危。

  [译文]

  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这样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

  [赏析]

  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时;而危急之时,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机所震慑,不能定下心来思考解决之道。这都是由于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虑到另一面的缘故。人的眼光应常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虑得较为周全,“防患于未然”,“既来之,则安之”。前人的告诫,值得我们深思。

  91、穷通未遇局已定 老疾未到关已破

  [原文]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

  [译文]

  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之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便山已看破生死的道理。如今世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赏析]

  一般人总要经过种种波折后,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对自己该怎么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会有某种体悟。然而,到了有这种体悟的时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错误早已铸成。只能在午夜梦回时,顿足长叹:“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低迷,红泪偷垂。”有的人一生就在不经意中度过,过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觉。

  其实,每个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确认罢了。因此,随戏迷情,终要悲叹于白发衰鬓,而对生命有种种悔恨,死犹不甘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倒该想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92、秋叶难辞枝 野鸟犹恋巢

  [原文]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译文]

  秋天树枝上的黄叶,即使将要落下,也仍然眷恋着枝头。屋檐下的野鸟,除非死去,否则不能离开樊笼。人生在世,就像这秋叶与野鸟一般可怜。

  [赏析]

  秋叶和野鸟着一“恋”字,所以可怜。黄叶将落不落,在秋风中颤抖摇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鸟一饮一啄,死守旧巢;飞既不及数里,生也不过数年。老鸟死去,幼鸟又如此终其一生。反观大多数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

  谁能视生命如浮云,无所留恋?谁又能像浮云,以天为家?而谁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云一般消逝?云本无心而出岫,人却有情相挽留。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一个短暂,一个却要长久。生命的可怜与无奈就在这里。然而,又是谁在可怜呢?无非是人让自己可怜罢了!

  93、刚不胜柔 偏不融圆

  [原文]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

  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

  [译文]

  舌头还在的时候,往往牙齿都已掉光,可见刚强总是胜不过柔弱。当门户已朽败时,门轴却不曾为蠹虫所侵毁,可见偏执终于比不上圆融。

  [赏析]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说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刚强中的死意。牙齿极坚硬,我们用它来咀嚼食物,然而它却很容易毁损。舌头虽柔软,却受牙齿的保护,发挥味觉的功能。滴水可以穿石,却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刚。因此,老子力主“柔弱胜刚强。”

  门之易损,在其不动;而枢之不蠹,在其常动。因为不动,蠹虫才有机可乘;因为常动,蠹虫才无法入侵。枢因为圆,所以仅损磨擦的表面,且能照应各面;门因为方,所以两面皆损,而只能照应一方。偏执与圆融的差别就在此。行事刚强偏执的人应引为借鉴。

  94、声应气求之夫 风行水上文章

  [原文]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

  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译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绝不必经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了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特。

  [赏析]

  心意相投的俩人,绝不在寻行数墨上了解,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非常有限。有时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能使双方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声应气求,等于说他们的频率很接近一样,好像是同一个电台似的。别人怎么拨都找不到那个频道,如同寻行数墨一样,就算找到了,声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听不懂呢!

  以“风行水上”来形容文章,可见是出乎自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拈断数茎须”之句,虽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涩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为文章必有忸怩造作之态,终不能成风行水上之文。所谓风行水上之为,大概要像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的文章才堪当吧!

  95、以学问摄躁 以德性融偏

  [原文]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

  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译文]

  才华和智慧敏捷出众的人,最好能用学问来收摄浮躁之气。志气和节操过于激烈高亢的人,应当修养德性来融和他的个性偏激的地方。

  [赏析]

  才智英敏的人反应很快,由于天资聪颖,对事情可能不爱多加考虑。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往往他们所作的决定显得操切或浮躁。因为自恃聪明才智,在追求学问上,可能较为偷懒,不肯脚踏实地学习,反而变得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只是没有好好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脚踏实地地扎根,而不那么急切地想跑想飞的话,成就一定会比许多人都要大。

  志节激昂的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过于分明。他们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对人性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宽恕之情。因此,只有通过本身的修养和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才能缓和个性中过于激昂的部分。

  96、居官有山林气 野处有理国才

  [原文]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

  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在朝为官之时,须要有山间隐士般清高脱俗的志趣。在野闲居之处,应怀抱身在其位般经国治世的长才。

  [赏析]

  所谓“山林的气味”,是指达官显贵的人,在胸臆中应保有一点天地的清气。因为富贵荣华易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许多物恋。若名利的欲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难保证不会假公济私,做出危害 国家利益的事来。

  难道隐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吗?倒也未必。因为,他们只能独善其身,而无法兼善天下。隐士中如吕尚、诸葛亮者,可说是能处林泉而怀廊庙经纶的人了。他们即使居轩冕之中,也不失其山林气味,因此,既能不老死于山林,徒然过一生,也能不沉溺于轩冕,完成志业。

  97、少言语以当贵 多著述以当富

  [原文]

  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译文]

  以少说话为贵。以著书立说为富有;把纯洁的清名当作车,把美好的文章当作肉。

  [赏析]

  贵是一种自尊。我们说沉默是金,其实,言语何尝不是金?多言就如钱币贬值一般,使言语成为破铜烂铁,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是经过心灵的酝酿,生活的体验和学问的熔铸,将所要讲的话化为文字而著书立说,那么,将是字字珠玑,启人心灵。这难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吗?

  有清名的人即使布衣草履,也能使人尊敬;有恶名的人即使乘坐最名贵的轿车,仍然令人厌弃。想要在众人心中的马路上开车奔驰,是不容易的。除非车上载的是清名美誉。至于论到美味,肉的滋味不过一时,而且又太厚腻,吃多了反而伤肠胃。只有美好的文章,才是心灵的丰盛飨宴,耐人寻味,不会使人神昏气怠。所谓“开卷有益”,还是多读书吧!

  98、须负刚肠 当坚苦志

  [原文]

  要做男子,须负刚肠;

  欲学古人,当坚苦志。

  [译文]

  要做个真正的大丈夫,必须有一副刚毅不阿的心肠。想要学习古人,应当坚定吃苦耐劳的志向。

  [赏析]

  什么叫做刚肠?就是一种充满正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心志;要为人间伸张正义,要有为世人打抱不平的抱负。“刚”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阿谀,不逢迎。世间男子都应如此。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讲求的志气和节操,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对许多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难做到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像古人那样活得太辛苦了。这就是由于物质的发达,使人忽略了精神生命使然。同时,也是因为人性的懦弱和怕吃苦。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物质方面或许没有我们丰富,然而,在精神方面我们却贫乏极了。要学古人并非不可能,但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改变价值尺度。若真能如此,古道就不远了。

  99、清贫自乐 美色成空

  [原文]

  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

  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译文]

  荷叶和榆荚,就是我囊中的金钱。柔美的女子,想来不过白骨一堆。

  [赏析]

  金钱和美女,人见人爱。对于金钱,甚至想象有一种叫做“青蚨”的昆虫,只要用它的血来涂钱,便能让使用出去的钱自动回来,真是痴心妄想。不如把荷叶和榆荚当作钱,这就很有趣了。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财富,胸中丘壑,不言可谕。

  倾国倾城的美女令人如痴如醉,却不过是时空中的幻相。假以三十年,花容即以老去,再假以三十年,全成了累累白骨。事实上,凡是我们眼所观、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心所想,都是时空中的幻影。明白这点,就能从无尽的贪爱痴缠中解脱出来。然而,凡夫俗子总是放不下。

  100、烦恼场空空 营求念绝绝

  [原文]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

  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译文]

  将烦恼的红尘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清凉无比的世界;营营以求的念头断绝了,此心便能在天地间获得自由。

  [赏析]

  日本的快川和尚在诸侯织田信长纵火焚烧寺庙时,仍与全体僧众静静打坐。在火堆里,他临终开示徒众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当我们烦恼时,好像处在极热的火堆里,一刻都不能安住;而有一些厌世者,极度厌恶这个世界,甚至走上自杀之路。事实上,若能了解一切烦恼的本质其实是空的,也就不会被这些烦恼所干扰了。能如此想,所谓的清凉世界就在心中。像快川和尚在火堆中仍能保有清凉的心境,那是何等的彻悟和定力啊!

  我们的心本来是自在的,却因种种营求的念头,才把心束缚住了。追求金钱的,他的心就被金钱所束缚;渴望美人的,他的心就被美色所束缚。许多人的心从来没有自由自在过。其实,内心若无非分之想,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自在的。

  101、斜阳树下谈禅 深雪堂中论人

  [原文]

  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

  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

  [译文]

  斜阳夕照时,闲适地与老和尚在树下谈论佛理;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与诗人文士们在厅堂中戏作禁体诗取乐。

  [赏析]

  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投掷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徒然把他喝住,问他:“你到底要什么?”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来。即使答出来,在老和尚的眼中看来,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世度此生。”

  诗人是可喜的,他能了解生命的趣味性;诗人也是可悲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的悲剧性与无奈。屈原以言遭忧,心有所感而作《离骚》,后世遂以骚人称诗人。然而,在深雪堂中戏作禁体诗的人们,却像孩童一般快乐呢!

  102、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原文]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译文]

  宁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不做一个伪装有道德学问的人。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般茂盛。

  [赏析]

  真正的道德学问是难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便伪装有道德学问的样子,渴望获得别人的尊敬。最糟的是,他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却不是真正拥有道德学问,很可能会误导众人。至于他生命的真实性和进步,早就被他自己给毁了。因此,我们要活得真实,不仅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人如果无品德,即使享有富贵荣华,也毫无价值。像萧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厌。

  古人以温润的玉和兰草的芬芳,来象征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兰草美玉,还是要像萧艾?但看各人的取舍了。

  103、觑破兴衰得失灭 阅尽荣枯心肠冷

  [原文]

  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

  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

  [译文]

  看破了人世兴衰最后的结果,就能使种种得失之心如冰块一般消溶。看尽了冷清寂寞和奢侈繁华的情景,便使定要成为英雄豪杰的心肠如灰一般冷却。

  [赏析]

  兴和衰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因此看到“兴”的时候,便能预知“衰”;看到“得”的时候,也能预知“失”。明了这一点,许多事情就没什么可争的,余下来的便是一种纯粹的努力。一般人的努力当中,常常夹杂着得失心,一旦将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

  繁华如昙花一现,寂寞则真实而长久。一般人总喜欢繁华热闹,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无可避免的,所有的繁华都将归于寂寞。明白这点,对于繁华就不会过度执着与渴望,对生命也能抱着比较平实的态度。

  104、名山不乏侣 好景有好诗

  [原文]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

  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

  [译文]

  山水名胜,如果缺乏知心伴侣同游,也要任草鞋挂在墙壁上,不想拿下来穿。面对美景,却无法写出一首好诗,就算带着锦囊也是徒然。

  [赏析]

  风景名胜,如果没有好友同游,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人的情感需要共鸣,尤其是面对良辰美景时,若能与好友共赏,才能称得上是人间至乐。否则,一个人踽踽独行,难免有几许落寞。因此,若无好友,即使有山水名胜也懒得登临,草鞋也只好任它挂在墙上了。

  对于美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诗人能藉着生花妙笔,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异地异时的人读了,如亲身体验一般,令人心有戚戚焉。因此,对于诗人而言,面对美景而无诗,不免感到辜负了这片好山好水,而长叹“徒携锦囊”了。

  105、一技天下 吃遍南北

  [原文]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

  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

  [译文]

  只要有专门的技艺,就可以在世上建立声名,惟有那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专精一种技能,便足以自食其力立足世上,但是技艺太多反而活得辛劳。

  [赏析]

  成名并不难,要看人的用功专不专精;只要专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闻天下。有很多人是样样通,样样松,结果一样也做不成功。因此,只怕一样专门的长处都没有,那么,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难了。人最好要具备谋生的技艺,才不会无以为生,被社会淘汰。然而,一个人会的事情如果很多,而且专精的话,那就会变成“能者多劳”了。

  106、才士不防泛驾 诤臣岂合模棱

  [原文]

  着履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译文]

  穿着草鞋登山,在青翠的山色中独自遇见了老和尚;乘着木筏在漂海,雪白的浪花里伴随着成群的海鸥。有才能的人,不妨到山巅海涯去过日子吧!像车辕下面驹马那般拘束的生活,实在不是我心所愿啊!做为一个直言进谏的臣子,怎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呢?坐在殿上像老虎一般威猛的君主,难道不会生气吗?

  [赏析]

  登高望远,整个凡尘都在脚下,俯看自己所住的世界,才发觉自己是活在多么小的一片天地里!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弄得自己整日闷闷不乐,是多么的愚蠢啊!在山间遇到的老和尚,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海和山给人的感觉都是辽阔的,相对地,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人世间的许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那么值得计较了。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只是一句感叹的话,孔子是舍不得入世的。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间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当然,后者是困难得多了。前者只是自清,而后者却想清天下。古代是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句话说不好是要杀头的,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在朝廷为官,都局促得像辕下驹一般。以至于在理想抱负既不能伸展,身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情愿去过隐士生活了。话说回来,在今日的工业社会,真正要找到适合隐居的地方,还真不容易,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话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07、宁为薄幸狂夫 不作厚颜君子

  [原文]

  吟诗劣于讲书,骂座恶于足恭。两而揆之,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译文]

  讲解书中的道理好像比吟诗更容易令人有所得益,座上对人破口大骂当然比过分恭敬要坏得多。然而,两相比较之下,宁愿做个轻薄狂放的人,也不要做个厚脸皮的君子。

  [赏析]

  讲解书中的知识,似乎较容易为人接受,也容易让人感到有所收获。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把道理讲得透彻,往往有些人,自己没有高尚的学问,却喜欢做个误导学子的教授。与其如此,倒不如关起门来,自个儿吟诗,就算别人听到了,也可以在感性上直接予以认同或否定,不至于在知识上走错了路。

  骂座固然违反了礼教,但却显露了真情。与其过分谦恭而流于虚伪造作,不如做个性情真切的狂狷之徒。

  108、看尽人间鬼 才做北风图

  [原文]

  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气夺山川,色结烟霞。

  [译文]

  眼前尽是青面獠牙,阴险狡诈的恶鬼,而阮瞻却含笑自若挥笔著作《无鬼论》。看着这喧喧攘攘争逐不已的尘世,不禁满怀忧愁地披览刘褒的“北风图”,它的气势盖过了山川,墨色纠结了烟霞。

  [赏析]

  鬼岂在鬼形?人若尽做些见不得人的事,等于是人形之鬼,连鬼见了都要自叹不如。与阮瞻辩论的那个客人,因为说不过他,才现出鬼形,以表示“事实胜于雄辩”。倘若人的外形会随着心而改变,就不必劳动这位鬼兄来为鬼辩解,相信阮瞻也不会主张“无鬼论”了。这是作者讽刺世人的话。

  每个人见了刘褒的《北风图》,都忍不住觉得寒冷,可见画中的情景何其萧飒!人热衷于尘世的喧嚣,为欲望而奔走,有如将一颗心置于热火沸汤之中。不如去看看北风图,或许能浇熄心头的烈焰,让自己得到一些清凉。

  109、至音不合众听 至宝不同众好

  [原文]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

  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译文]

  格调太高的音乐很难让众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钟子期死后便不再弹琴。最珍贵的宝物很难让众人赏识,因此,卞和才会抱着玉在荆山下面哭泣。

  [赏析]

  太美好的事物,众人往往难以体会;太珍贵的东西,众人也不容易了解。因为,大家看惯的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随着流俗。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绝弦,是因为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再也难觅了。既无知音,不如绝弦吧!

  太珍贵的宝物,往往不为人所认识。因为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所以也就不认那是珍宝。人们的价值,常常建立在比较上,没有东西可堪比拟的宝物,往往就被误认为毫无价值。就像我们的心,它甚至比和氏璧更珍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认知而体会呢?

  110、梦中说真话 或可是真人

  [原文]

  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译文]

  世上的人白日里尽讲些梦话,倘若能在睡梦中讲些清醒的话,这人可说能常常保持觉醒的状态了。

  [赏析]

  一个人一天所讲的话,有多少昏话、废话、无聊话、空话、醉话、客套话,以及不得不说的话呢?这些话很少有真实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说的话录起来,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说了一天的“梦话”呢!倘若在梦中都能知道这是梦,而不为梦所转,就像一个人身处扰攘的世界,能不为外界所迷惑一样,这个人可说是极清醒了。禅定有相当火候的人,在梦中清清楚楚,毫不颠倒,处在如梦的世间,也一样不会被世俗的事物所迷,这种人真可谓之“常惺惺”了。只是,能有几人如此呢?

  111、胸无火炎冰兢 时有月到风来

  [原文]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

  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

  如能排除尘世的纷扰,心中就不会像火炙一般焦灼渴望,也不会如履薄冰一般不安恐惧;除去心中的卑鄙吝啬,已然可以感受到如同清风明月一般的心境。

  [赏析]

  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如火一般煎熬;如果失去了,又仿佛掉落在万丈的冰谷中一般。在追求获取的路上,每天汲汲营营,不得休息。认真思量,还不是受了尘世名利的趋使。若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的火自灭,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

  明月清风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心怀鄙吝的人却见不到这无处不在的明月清风,因为,他的心眼已被鄙吝的乌云所遮住了,他的身子也躲在鄙吝的蜗牛壳中,感受不到这自然无伪的气息。难道是他的天赋不如人吗?或者是他没有这么美好的本性呢?实在是因为他不肯放下心中的鄙吝啊!

  112、草舍才子登玉堂 蓬门佳人造金屋

  [原文]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

  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译文]

  有才能的读书人,若能安居在茅草搭成的屋中,那他就足以担任朝廷命官。美丽的女子能不嫌贫爱富,肯嫁到贫家,那她就值得令人为她建造金屋。

  [赏析]

  有才或有德的人并不少,但有才又有德的人就不多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才之人又有几个能如此想?若能怀抱才学,而又安于茅舍生活,一旦为官,必能造福天下人,不至于自私自利。美丽的女子,往往自恃其美丽而有骄慢之心,倘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她犹自能憬悟美丽本身的虚幻,看破富贵贫贱肯下嫁蓬门,与之同甘共苦,可说是内心最美丽的女子了。然而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仅将一具美丽的躯壳,放在舍屋中,待其老时,发现只是舍屋中住了一只母夜叉罢了。

  113、传话者轻 好议者浅

  [原文]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

  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译文]

  喜欢把听到的话到处传说的人,最好少和他讲话;一天到晚喜好议论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计划事情。

  [赏析]

  喜欢传话的人,定守不住秘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喜欢加油添醋,夸大炫耀。如何能和这种人谈心中的话呢?而喜好谈论事情的人,他们很可能和你大谈为文之道,但是却从未写过任何可看的文章,他们很可能讨论一座规模最庞大的养鸡场,实际上,他们只有一个鸡蛋,还不知孵不孵得出来。像这样的人你能和他共谋大业吗?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

  114、不留昨日之非 不执今日之是

  [原文]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

  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可留下一点,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再度萌生,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连累了。今日认为正确的事物不可太执着,否则就是未得理趣之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

  [赏析]

  佛家有“理趣般若”,讲真实的智慧;对于陶渊明而言,“今是而昨非”乃是指“心为形役”的小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我们经常为了口腹而委屈自己的心,使自己过着一种不合乎本性的生活。倘若陶渊明也像我们一般牵挂着俗情,那么,历史上可能只会多一个不快乐的小官,而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好的诗篇了。

  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舍不得夕阳,你便会失去满天繁星。”生活的智慧是不要执着,不要让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执取一切,你便能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小窗幽记全篇译文(小窗幽记上全文)(2)

  115、应沉潜平实 勿哗众取宠

  [原文]

  炫奇之疾,医以平易;

  英发之疾,医以深沉;

  阔大之疾,医以充实。

  [译文]

  好以奇特炫耀于人的毛病,要用简易平来医治;好把才智表现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潜来矫正。言行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要以充实的内涵来改变。

  [赏析]

  炫奇之为病,因其出自一种浮夸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使人变卖田产,去买一只钻戒;也很可能使一个读书人放弃平实的学问,高谈哗众取宠的言论。真正的智慧,是存在于平易当中的,因此,要以平易来医治炫耀的毛病。

  喜欢把才智显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潜之气,难免会树大招风,引来祸患。因此,医治锋芒毕露的良方,就是深刻沉潜的功夫,而那些好讲大话的人,内在可能不够充实,易流于肤浅之见。因此,先教他们充实自己的内在,才能除去迂阔自大的恶习。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