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内容精彩,让人回味无穷。但是,演义毕竟只是文学小说,故事也有许多虚构。与正史《三国志》相比,罗贯中在描写三国中多次使用了“移花接木”,将一个人身上的事情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突出人物特点。这里,为了让大家对正史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就谈几个熟悉的故事,来看一下都用了哪些移花接木。
谈之前先说明一下,罗贯中的移花接木主要是为了达到自己文学塑造人物特点的需要,所以我们就以人物出发,来引出移花接木事件。
一、移花接木力捧人物之诸葛亮
1、草船借箭主人公被换,孙权的英雄气魄变成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巧用计策,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陷害计划。但是在正史《三国志》中,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孙权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去视察曹军情况。在公元213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孙吴。
因为曹军受到赤壁之战的挫折,心理有阴影,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孙权就乘坐船亲自去视察曹军情况。曹操不知敌情,只让放箭,孙权的木船一边被射满箭开始倾斜,于是就下令让人将船掉下头,让两边受力均匀。最后,大摇大摆地坐着两边射满箭的船离开了。也因此,让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儿”。
2、三气周瑜不存在,孙吴被气死的人是陆逊,而且是孙权气死的
《三国演义》的三气周瑜,主要是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的心胸狭隘,但是在正史上,周瑜心胸宽广,最终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病逝。不过,在这里罗贯中是用了移花接木了,因为孙吴确实有一位都督被气死,那就是陆逊。
气死陆逊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在陆逊六十三岁时,孙权因为猜忌不愿接见陆逊,并且杀害了陆逊身边来往密切的太子太傅,还流放了陆逊的外甥,陆逊最终被活活气死。关于孙权为何要除掉陆逊,笔者前面一篇文章有详细介绍,欢迎各位前去品阅。
3、火烧博望坡的真相,刘备是主角,那时诸葛亮还没出山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写成了诸葛亮的功劳,并且是诸葛亮出茅庐以后的第一功,也让张飞和关羽心服口服。但是,实际上,据《三国志》记载: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从这里可以看出,火烧博望坡完全是刘备的计谋,并且这里的时间是公元202年,而诸葛亮出山时间是公元207年,时间上也完全对不上。
小结浅析:
这三件事罗贯中都使用了移花接木,力捧的人物是诸葛亮,罗贯中将三件与诸葛亮无关的功劳和智慧全部加在其身上,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诸葛亮对蜀汉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他一生鞠躬尽瘁,是历史上忠诚正派之臣的代表,罗贯中如此移花接木也是为了更突出深化其形象。
二、移花接木美化人物之刘备
鞭打督邮的是刘备,张飞因为脾气暴躁被罗贯中“利用”,背了黑锅
关于鞭打督邮,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张飞因为督邮想加害刘备,所以就将其捆住鞭打,刘备还出来劝止。但实际上,鞭打督邮的人是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弃官亡命。”
这段主要意思是说,刘备在讨伐黄巾军以后,因为有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尉,求见督邮时,督邮不见他,一生气就将督邮捆起来打了一顿。可见,刘备有时也是个暴脾气,而打督邮完全没有张飞的事,他只是在《三国演义》中为刘备背了个锅。
小结回味:
刘备打督邮,却被罗贯中“嫁祸”到了张飞的头上,也不能全怪罗贯中,毕竟演义需要精彩,需要突出文学人物特点。这里的移花接木,不仅塑造强化了刘备的仁义形象,也突出了张飞个性暴躁的品性,为后来张飞鞭打亲兵被杀也埋下了伏笔。只能说,文学需要,罗贯中才如此巧用,但是正史真相我们也要知道。
三、移花接木神勇强化人物之关羽
温酒斩华雄另有其人,关羽冒领了别人的功劳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在三国演义异常精彩,在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时,面对其先锋华雄,大家都束手无策,关羽却在一杯酒尚温的顷刻之间便取了华雄的首级,可见其武艺非凡。但是正史上却非如此,斩华雄的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孙坚。据《三国志》记载:
“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斩了华雄的人物并非关羽,而是孙坚。并且孙坚也是下了一定功夫,用了一定的计谋才得以成功的。
小结品读:
罗贯中将斩华雄的功劳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放到了关羽身上,主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勇无比,武艺高强。当然,这点也是值得肯定了。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据曹操说,张飞和关羽都是万人敌的猛将。
总结:
从罗贯中使用移花接木的这几个人物来看,他的主要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过人、神机妙算,显示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勇猛过人。这里,他其实有一个总的思想,就是褒扬刘备阵营的人物,贬低其他阵营的人物。
究其原因,也和历史有关,历史上向来都比较认同正统,刘备因为特殊的身份,被后世人作为三方争霸中唯一的正统,而罗贯中身为明朝人,也受这种思想影响,文学小说也难免偏向蜀汉一方。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