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日一早,家住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岭小区的退休老人陆益山,到小区的公共晾晒区把被褥晒好,便信步走到小区中心广场处一间正在装修的商铺。“老板,还有几天能营业?”“快了,许可证已经都办好了,装修好就能开业。”老板周亮边干活边回答道。为啥这家店让老陆如此挂心?事情还要从半年前说起。
老陆所在的梅岭社区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577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4.9%。由于周边拆迁改造,大半年前,小区旁边的菜市场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买菜难”成了困扰老人们的一大难题。“从小区到最近的菜市场,步行要将近半小时。我们老年人又不会扫共享单车,总不能总靠子女来送菜吧?”陆益山向上门走访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宋满巧,倾诉了老人们的烦恼。
“虽然小区有助餐点,能解决老人的午餐。但大多数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是习惯自己买菜做饭。”身兼小区楼长的宋满巧,很快把老陆的意见,发到了社区的“方圆有里”楼长议事平台。“小区广场矿部综合楼一家银行的营业点,正好因为合同到期搬走了。能不能把这130多平米的商铺,改建成一家小型的生鲜便民超市呢?”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梅岭社区相关负责人,向小区里的多名党员群众骨干提出了这个建议。通过楼长和志愿者的走访和征集意见,大多数居民都认可了这个方案。
没过多久,在街道的联系下,就找到了愿意承包商铺的周亮。周亮告诉记者,他和社区商量后,打算将这里辟作三片区域。“一片是早餐店,卖各种面食早点。一片是熟食卤菜店,最大的一片区域卖各种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粮油肉蛋。这样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满足。”
党员志愿者宋满巧和朱烈
像宋满巧阿姨这样热心的楼长志愿者和党员,在梅岭社区还有很多。与梅岭小区一路之隔的梅苑小区里,73岁的党员志愿者朱烈,正站在小区新开放的北门门口一边巡逻,一边和来往的居民聊天。“朱主任,这个门开放以后,去超市和社区医院,再也不用绕路了,真是太方便了。”“是啊,再过一段时间,电子道闸系统做好以后,私家车救护车也能进出,就更方便了。”朱烈退休前就一直工作、生活在梅山,退休后因为又因为热心志愿服务,被推举为社区党委委员,居民们都亲切地喊他“朱主任”。
梅苑小区新开的北门
朱烈告诉记者,多年来,梅苑小区一直只有一个大门,居民们就医购物都要沿着善水路,绕上一大圈,非常不便。“大家委托我把意见发到‘方圆有里’这个平台上去,看看能不能新开一个北门。”让朱烈和居民们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这个问题就顺利解决了。
“小区新开一个门,需要得到城管交管、市政、消防部门等多方同意,需要办的手续比较多。所以这个问题虽然困扰了大家多年,却一直没能解决。”梅岭社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去年,趁着梅苑小区出新的契机,社区经过征集民意、多方协调,最终打开了小区北门。“大家现在都管这个门叫‘便民门’,因为进出购物、看病,太方便了。”朱烈告诉记者。
党员志愿者为社区里的老人们义务理发
小区里的公共晾晒区
党建引领聚合力,为民服务暖人心。今年以来,梅山街道积极探索居民楼宇党建微治理方式,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基层治理新路子。社区党委遴选党员骨干担任楼栋负责人,“党员管家”和楼长承担起了宣传员、收集员、调解员、示范员、服务员的“五员”职责。在梅岭社区,几十名楼长深入每个楼栋,开展红色“岭”航服务,把楼栋单元打造成传递社情民意、开展便民服务、关心关爱居民的“大平台”。小区里有了新能源车充电桩、公共晾晒区,供老人们休闲娱乐的桌椅多了。在没有电梯的楼栋里,社区还在楼梯间为老人们加装了折叠椅,方便爬不动楼的老人们休息。
楼栋里为老人们加装的折叠椅
为了精准服务社区里的高龄、独居老人,社区支部书记主动与社区老人进行结对。社区摸排出需要服务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后,党支部书记带领一批志愿者,每个月至少上门服务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询问他们的需求,帮他们理发、办就餐卡、量血压。”宋满巧告诉记者,梅山街道从无到有,见证了几代梅钢建设者的青春与汗水。“当他们老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这些老人拥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党员志愿者上门为高龄老人服务
在这里,楼栋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建立了楼长激励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楼长全体会议,对楼长表现进行综合考评,评选老百姓家门口的“优秀楼长代言人”和“特色先锋楼栋”。
广开言路听民意,协商议事推进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愈发明显。雨花台区梅山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持续实施“雨露计划”,不断扩大助残养老、奖学助学标准和范围。截至今年11月,累计为居民提供养老上门服务2166人次,养老助餐8687人次,为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270146元。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党建引领梅山“共同富裕”效应不断彰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文中陆益山、周亮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