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案例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家乡美 家乡情?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家乡美 家乡情(劳动中感受自然美家乡情)

家乡美 家乡情

■劳动教育实践案例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所描绘的田园劳动和儿童模仿游戏场景,既是乡土生活的家园,也是乡村儿童的乐园,野趣盎然。然而,这样令人向往的乡土田园儿童活动场景,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今天都已不多见。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黄岗小学,是一所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处的黄河滩区的偏远乡村小学,近两年因为乡土田园课程的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开展,校园变得生机盎然,成了农村娃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快乐王国”。

何以解忧——开发乡土田园育人资源

“两年前,黄岗小学还只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农村小学,办学无特色、无亮点,孩子们在这里找不到他们喜欢的课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不幸福,学生更不幸福,老百姓也不认可。”侯咽集镇中心校校长杨其山介绍说。

此外,当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感情越来越淡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本身劳动的机会少了,学生参与日常农业劳动更是越来越少,大量年轻的父母外出务工,很多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往往封闭在手机、电脑及虚拟网络空间,既不参与劳动,也影响了人际交往。

这一切,杨其山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如何把这样的乡村学校打造成乡村孩子的幸福乐园呢?

作为中心校校长的杨其山,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管理学区所属的学校,而是天天跑到学校去,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育教学,黄冈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乡村学校虽然没有城市学校那么多可用的现代化社会教育资源,但乡村也并非没有教育资源可用,有的是看得见的资源,如广阔的田野、遍地的庄稼、代代传承的乡土民俗文化、精巧的手工艺、淳朴厚道的农耕文化,等等,还有很多因为没有乡土课程资源意识而看不见的资源。”杨其山说。他和黄冈小学校长王艳慧带着教师们一边干一边研究,越来越意识到开发乡土田园资源的育人价值和意义。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但是反观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农村孩子不识农作物,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弱化,劳动习惯尚未养成,劳动创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开发乡土田园资源,发挥乡土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劳动创造精神和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杨其山说。

乐在其中——建设乡土田园课程体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乡土田园课程建设从何下手呢?

杨其山发现,孩子们天生都对捏泥巴感兴趣。如何让普通的泥巴变成教育的“黄金”?杨其山决定开发田园泥巴课程。但是,普通的泥巴黏性不够,很容易干裂,几经试验,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杨其山突然想起,村里塑神像的老艺人,不就是现成的师傅吗?何不请他来给孩子们上课?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老艺人观念保守,对此“秘而不传”。杨其山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透了“教育好村里的孩子们,作出贡献才是真正的功德”的道理,老艺人最终放弃传统观念,倾囊而授。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师生找到了最好的红胶泥出产地,也学会了秘而不传的制泥方法和工艺流程。

一年下来,黄冈小学的师生利用黄河滩区丰富的红胶泥资源,反复试验,终于搞清了泥巴制作的寻泥、晾晒、收干、浸泡、加绒、加沙、和泥、储存湿泥巴、制作、风干、修补、涂色等12道工序流程,开发出了“田园泥巴”课程,每一道工序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

“我们的‘田园泥巴天地大课堂’,不仅捏出了千姿百态的泥塑艺术形象,还结合学科知识,用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泥巴,捏出了大型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泥塑教具,让孩子们亲自测量、计算,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具体。”王艳慧说。

与此同时,师生们还在校园里开辟出了几何图案组合形成的种植区,师生一起动手种植蔬菜水果苗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开发了系列的田园劳动、田园数学、田园语文、田园科学、田园美术等课程。建起了养殖园,养起了鹅、兔子、鸡、鸽子等小动物;建起了果园,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果树苗木;种起了葫芦,开发深具传统文化内涵的葫芦课程;还建起了冬暖大棚,建起了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泥巴博物馆、烧陶窑、沼气池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乡土田园课程渐成体系。

寓教于乐——打造乡村教育“升级版”

依托乡土资源开发系列田园课程,黄岗小学的乡土田园课程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亲自参与和劳动实践体验,有效衔接了农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今有9号菜地塔菜进行公开拍卖。拍卖时间:2018年11月23日。拍卖地点:教学楼前。请同学们积极准备,报名参与。报名地点:少先队大队活动室……”这是2018年11月19日黄岗小学少先大队发出的蔬菜拍卖公告,整个拍卖会就是一个项目探究式学习的案例,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和教师一起查阅资料、拟定程序,自主完成拍卖活动,创造性转换提升了乡土田园课程的内涵。

种植园里种出了大片绿油油的油菜,师生共同评出了“油菜王”,于是这一届的古诗词朗诵争霸赛就成了冠名的“油菜王”古诗争霸赛,谁得了冠军,就能得到奖品“油菜王”,这让孩子们热情高涨,兴致盎然。

“该死的黄鼠狼!”在养殖园,孩子们发现一连两天有黄鼠狼偷吃了鸽子,他们爱心爆棚,纷纷指责可恶的黄鼠狼偷吃了他们喂养的鸽子。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反问了一句:“黄鼠狼真的该死吗?”这下有的孩子开始犹豫了。于是,通过查阅资料研究学习,孩子们发现:原来黄鼠狼在动物学上名叫黄鼬,主要以啮齿类动物如老鼠等为食,是灭鼠能手,由于人类的猎杀,以及栖息地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合生存的环境不断减少,黄鼠狼已被收入《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易危物种。2017年,安徽某地还有3位村民因猎捕买卖黄鼠狼而获刑。通过真实的生活案例,孩子们有了保护动物知识最切身的体验,懂得应该及时亡羊补牢,而不是捕猎黄鼠狼。

像这样精彩的学习成长案例,在黄岗小学的乡土田园课程中还有很多。所有的乡土田园课程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和老师一起创造的课程,黄岗小学的师生让田园走进了课堂,也把课堂融入了田园。如今,每到周末、节假日,很多家长还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开展亲子大阅读活动,一起建设田园课程。

“木工工具刨子斧,方凿圆凿必须有,截锯片锛与墨斗,爱惜使用传长久。”孩子们给已经退休的老教师送去了自己在校园种植园种出的安全环保绿豆芽,老教师们感动之余,在乡村行动起来,收集来了各种传统的农村劳动工具,帮孩子们建起了小小的乡村农耕博物馆。

“学校应该办成孩子们时时刻刻都想来的乐园,也要办成孩子们随时都能来学习玩耍的地方。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更要利用好身边宝贵的乡土田园资源,让学校成为农村娃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快乐王国。”杨其山说。

黄岗小学的周围,是一片片冬小麦覆盖的绿色原野,是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间林荫大道,乡土田园教育的魅力、乡村教育的未来,就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5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