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早前几天,一位游客在北京环球影城内,对着机器人“威震天”伸出不雅手势的视频引发了网络轩然大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夜读处世智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夜读处世智慧(人前人后一个样)

夜读处世智慧

柳早

前几天,一位游客在北京环球影城内,对着机器人“威震天”伸出不雅手势的视频引发了网络轩然大波。

“威震天”也很刚,现场怼了回去:“你这个手势太不礼貌了。你的爸爸妈妈没教过你吗?下去,我不想跟他照相。”从网上留言看,相当多的网民支持威震天的霸气回复。

不文明游客的心理无法完全还原,但有网友猜测:估计是他觉得变形金刚反正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至少外观上),属于人扮景观。而且这还是一个“反派角色”,随便点应该没什么,手势也可以理解为“对反派的愤怒”。

当然,即使他真这么想,也还是错的。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肯定该受到严厉的批评,但该事件留下的思考意义还不止于此。

之前也有过一个案例,在某个大型游乐园里,一位小朋友对着人偶扮相的工作人员拳打脚踢,事后父母还全然不当回事。

仔细想想,如果工作人员外在形态上是个真人,不在游乐场里,孩子和家长会不会是另一番面貌? 这些冲突的发生,会不会和“超现实”的场景有关?

进而言之,在游乐园或者说在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之外的地方,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行为的准则?虚拟的游戏心态和现实的道德规范,真的能够无缝切换吗?

现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各种大型游乐园随处可见。北京的环球影城和上海迪士尼都具有国际一流水准,每天的人流量是肉眼可见的爆棚。

同时,这些游乐场也越来越强调娱乐项目的互动性、参与性,这样就意味着发生某种“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这时候,形成新的共识性的游园规范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最重要的,还是在脑海里要有个“人”的意识,要认识到无论是什么角色,什么扮相,他们的背后归根结底都是人,人的尊严和体面是不能被模糊的。

不管是机器人还是其他卡通形象,不管是不是“反面角色”,都不是伸出不雅手势的理由。问题是,似乎总有人到了游乐园,就忘记了人与人的相处规范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说到底,有些人在“人前”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很讲究“面子”。就好像在“威震天”面前的那个男生,乍看之下也想不到其素质会如此不敢让人恭维。他在日常生活中说不定也真是彬彬有礼的。

但一转到“人后”,一有放松的机会,很多人就“原形毕露”了。各种不文明行为齐上阵,仿佛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发泄的机会。这样的鲜明反差,恰恰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

我曾经在某乐园游玩,恰好碰上万圣节。结果到了晚上,路上不知道从哪冒出一堆“妖魔鬼怪”,个个青面獠牙、满身番茄酱,甚是可怖。

但当时无论是游客还是这些工作人员,其实都保持了很好的边界感。游客没有因为是“鬼怪”,就冲上去动手动脚;工作人员要是看到游客太害怕,也会马上停住,保持距离绝不靠近。

这种体验就很好,游戏和严肃拿捏得很准确,因为双方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人,不是“鬼”。

游乐园里的演员披着虚拟的外表,而有些人呢?是不是也在日常生活中戴着虚假的“面具”?表里如一,才是一个真正道德的人。康德早就说过,道德是用来自律,而不是他律的。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