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颗数的佛珠,具有不同的含义现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佛珠32颗代表什么含义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佛珠32颗代表什么含义呢(佛珠的颗数代表不同的含义)

佛珠32颗代表什么含义呢

不同颗数的佛珠,具有不同的含义。现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下。

◆108颗

108颗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佛教修行者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一百零八种烦恼的内容,佛教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共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之五,《大正藏》卷四六中所言:“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因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54颗

佛教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信心 念心 精进心 慧心 定心

舍心 戒心 护法心 愿心 回向心

十住:

初发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生贵住

方便具足住 正心住

不退住 童真住

法王子住 灌顶住

十行:

欢喜行 饶益行

无嗔恨行 无尽行

离痴乱行 善现行

无著行 尊重行

善法行 真实行

十回向: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 不坏回向

等一切佛回向 至一切处回向

无尽功德藏回向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如相回向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欢喜地 离垢地

发光地 焰慧地

难胜地 现前地

远行地 不动地

善慧地 法云地

四善根:

四善根位又称四家行位,是佛教修行者的修行阶位,包括: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

◆42颗

表示佛教修行者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个阶位,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见“54颗“一节的介绍,兹不赘述。

等觉:是佛教修行者的一个阶位,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

妙觉:又称无上正觉,比等觉得阶位高一筹,可称为佛。

◆36颗

佛教中通常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逐将108颗三分成36颗。其中蕴涵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108颗义理相同。

◆27颗

翟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福田经》,《大正藏》卷一中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个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雪”与第四阿罗汗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

随信行 随法行 信解 见至 身证

家家 一间(一种) 预流向 预流果 一来向

一来果 不还向 不还果 中般者 生般者

有行般者 无行般者 上流般者

九无学:

退相 守相 死相 住相 可进相

不坏相 不退相 慧解脱相 俱解脱相

◆21颗

佛教修行者在修行中的二十一个位次,其中包括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54颗”一节的介绍,兹不赘述。

佛教认为修行者修行到大涅槃的最终结果前,需要具备的十种胜行称为“十波罗蜜”。根据《六十华严经》的记载,其内容包括:

施波罗蜜 戒波罗蜜 忍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方便波罗蜜 愿波罗蜜

力波罗蜜 智波罗蜜

◆18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角六尘的工具。佛教认为,作善作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

是出于六根的作用。因此,修行者要守护六根的大门,做到六根清净。

六根:

眼界 耳界 鼻界 舌界 身界 意界

六尘: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

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14颗

佛教中认为其表示修行者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十四无畏:

十四无畏是佛教用语,据《楞严经》的记载,其内容包括:

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使众生旋转知见,若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使一切混沌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是为无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