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1日傍晚,通慧禅林如往常一样传来了阵阵诵经之声。可是没多久,一直闭目念诵经文的仁义师太,突然睁开双眸,然后轻声将侍者叫来,开始交代自己的身后事。

仁义师太用慈爱的目光看着禅林中的尼众,不悲不喜地说:“我大限将至,从今天起沐浴戒斋,打坐诵经,你们不要来打扰。

侍者和众人连忙双手合十,表示知晓。

接着仁义师太又嘱咐道:“待我圆寂后,不要火化,将我的身体放入缸中即可。

侍者听到这番话,脸上露出了迟疑和错愕的表情,仁义师太知道弟子们在担心什么。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

古往今来,肉身菩萨有不少,但大多都是比丘,很少听说有比丘尼能够修成肉身菩萨的。弟子们担心万一失败,会影响她的声誉。

仁义师太淡然地说道:“我去过兜率天了,我已修成菩萨果位,未来教主弥勒佛封我名号为悦殊菩萨,我去后就照我说的去做吧。”

于是,众人只得遵守,并开始着手准备。

日夜在佛祖面前虔诚修行的师太,经过7天粒米未进、滴水不沾地坐化修行之后,无忧无疾、泰然自若地离去了,时年84周岁。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2)

“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戒律、禅定、智慧是佛家对修成正果的解释,全身舍利即高僧圆寂后,其身体经久不腐,常保原型而栩栩如生者。

发现师太圆寂之后,弟子们遵循着她的指示,没有把她的身躯火化荼毗,而是采用“坐缸”的秘法来处理。

弟子将仁义师太的真身覆以缸龛,让师太盘坐装殓于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师太真身四周添置了木炭、石灰,点燃了檀香。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3)

除湿防腐做完之后,弟子们将陶缸密封,静静等待三年之后,神圣的开缸仪式。

1999年1月,坐缸被再次打开,仁义师太真身重现人世。在场的弟子们都屏气凝神,期盼着又一尊肉身菩萨的降世。

看到师太的真容,弟子们都喜出望外,仁义师太不仅颜面如生、面容安详,而且还多出几缕白发,甚至连手的姿势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已经没有了男女之分,成为宝相庄严的法身。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4)

在场众人都感叹,仁义师太是佛家修行的集大成者,早年的仁义师太便与佛结缘,之后更是悬壶济世,普渡众生。

可以看出仁义师太的一生可谓是功德无量。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于是,众人为其塑金身,郑重地供奉起来,并为仁义师太的金身专门修建了悦殊殿。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5)

仁义师太,原名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父亲作为当时的大地主,可谓是富甲一方。

但此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浩浩荡荡的辛亥革命、波澜起伏的工人运动、西方帝国主义的渗透扶持,让当时的中国战火连绵。

正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仁义师太降生了,父亲极其看重自己的宝贝女儿,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即便身逢乱世,年少有为的父亲也为她隔绝了外界的硝烟,不让世俗一星半点的烟火沾染了自己的女儿。因此,仁义师太童年一直过着不知民间疾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6)

出生士族大家,父亲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哪个大家闺秀不是饱读诗书。

父亲也明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所以从小就让仁义师太熟读四书五经,还把师太送进私塾,跟着一群男孩子向先生求学问。

但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也摧残着仁义师太的躯体,古时候的封建文人和士族大家都有着病态的审美,女子都以缠足为美。

在传统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流下,女子裹脚便会行动不便,人们称作“三寸金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女子不宜在外抛头露面,裹脚更是助长这种风气。

父亲在仁义师太四五岁时,便让母亲给她缠足,抑制双脚骨头的正常生长,历经三四年时间,到了七八岁,师太的小脚初具模样。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7)

缠足将师太除拇指之外的四个脚趾,强行向脚底弯曲,并在脚下涂上明矾,用以除湿解毒。但刚开始裹脚的师太双脚仍然化脓流血,难以站立,没有下人在旁伺候只能自己慢慢爬行。

经过较长时间的折腾,脚就会被缠得弓弯短小,脚背隆起,完美健全的脚被强行扭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外人看来“三寸金莲”步步生花,但每走一步,都如同行走在冬夜的冷风中。

七八岁之后,仁义师太慢慢能熟文断字。没有去私塾的日子,父亲便让她整天待在家中浩如烟海的书房里,但相对于《诗》《书》《礼》等传统的儒家经典,师太更喜欢《观音心经》《金刚经》这样的佛经,从小便很有佛缘。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8)

面对自己乖巧听话的女儿,父亲自然是爱若珍宝,女子要做什么几乎都不会拦着。读完书的仁义师太,课余时间自己便偷偷溜到了寺庙,听老和尚讲经,看小和尚撞钟。

对于女红刺绣,父亲没有强求。对于宝贝女儿经常贪玩儿溜去寺庙一事,父亲也没有反对,他认为佛门清修之地,宁静致远,佛门之中更是有着可以参悟的大道理,自然比外面市井小民的世俗嘴脸更有助于女儿成长。

在寺庙佛经和檀香熏陶之下,仁义师太慢慢地成长。

自幼便跟随着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修行,许多世人花一辈子都难以摸清头绪的佛法道理,师太在青年时候便能有所悟解。

在佛寺前来捐香火油钱的施主不多,寺庙一众僧侣难以为继的时候,仁义师太还一度瞒着家里,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绫罗玉簪去变卖,来接济生活困顿的僧人们。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9)

到了豆蔻年华,生活无忧的仁义师太在寺庙的时间越来越多,经常不着家的她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母也意识到自己女儿可能要出家去当比丘尼了。

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放纵居然会埋下如此大的祸端,于是开始把仁义师太锁在家中,让她学学真正的大家闺秀,要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该指婚定亲的年纪,父母于是紧锣密鼓为女儿张罗着人生大事,盼望着女儿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后,思想便会转变,生活重心就会落到相夫教子上。

仁义师太当然极力反对父母为自己说亲。可是她出身优渥又知书达理,这样的窈窕淑女,自然有众多的追求者,远近的媒婆听到姜老爷要嫁女儿,几乎把姜家的门槛都踏破了。

虽然极不情愿,但仁义师太拗不过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父母为仁义师太千挑万选,最后选择了门当户对的一家,男方来自吉林通化。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0)

孝顺的仁义师太不想忤逆父母,虽心有不甘但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十里红妆,锣鼓喧天的丝竹声中,一对新人喜结连理。

嫁到吉林通化之后,仁义师太才见到这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丈夫,由于双方没有感情基础,二人一直都很平淡。

但所幸双方都是书香门第,这桩婚事是二人双亲定下的,丈夫对待仁义师太还是较为敬重。

婚后仁义师太没有甜言蜜语在耳边萦绕,也没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夫妻生活氛围,彼此都是相敬如宾,从不越过那条界线。

丈夫对仁义师太相当尊重,优厚的家底也让他们不用担心柴米油盐,日常生计。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1)

仁义师太也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作为知识分子,他竟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即便自己嫁到了通化,也不用侍奉公婆,还能做自己乐意的事。

想到自己已为人妇,再到佛寺恐会招惹闲言碎语,出家修行是不能了,所以到了通化之后,仁义师太便一直苦心孤诣专研医术,这也为之后她四处游走、悬壶济世提供了条件。

小时候仁义师太在佛系诵经时,经常看到老和尚给有小病小痛的僧人扎针,开药方。

同样是针,别出心裁的仁义师偏偏不想用它针织女红,一心想着学好医术,扎针救人。

在通化,婚后平淡的日子就这样过了十年。仁义师太不用操劳全家饮食起居,一应都有丫鬟去操持。仁义师太跟丈夫也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2)

当时国内动乱严重,民国政府自辛亥革命建立以后,虽然带来新思想、新潮流,知识分子受到高度的重视,但国民政府官员冗烂,各地的军阀割据,各种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运动此起彼伏。

仁义师太的丈夫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面对国内紧张的局势,自然没有精力和时间在儿女情长上,一心想着跟随着革命者拯救颓废的中国。而这也为这个家庭日后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

十年时间过去了,二人依然没有子嗣。不过双方都各有心思,所以二人都不太在乎。但自己一人在家难免苦闷,仁义师太也遗憾自己未有所出。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3)

本以为可以淡云流水度此生,但仁义师太的丈夫在一次反抗专制的游行中,被军阀走狗打成重伤,虽然经过极力救治,但无奈伤势过重,药石无灵。

失去丈夫的仁义师太,在这尘世间唯一的羁绊,随着丈夫一起被葬在黄土之下。无牵无挂的她,内心早已被尘封多年的想法重新萌发。

1940年,仁义师太来到五台山显通寺削发为尼,被师父赐法号为“仁义”。

时隔10年之后,仁义师太最终追寻到了自己内心的净土,在显通寺修行的她,践行着中国佛教特有的“农禅并重”观念。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诗偈一直流传到现在。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4)

法师在田中插秧,逐渐悟得“退即是进”,这也是禅宗所说的“寓禅于农,农中悟禅”。禅宗四祖道信《传法宝记》所载:“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做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

道信提倡佛门修行弟子从事劳作,开垦荒地,通过劳作解决吃饭的问题,这也是坐禅最根本的保障,也是修行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把《传法宝记》奉为圭臬的仁义师太,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躬耕生活。原本过着乞食生活的僧侣,为避免造下杀孽,不得不辛苦劳作。

很难想象一位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到了三十几岁竟然卷起裤脚,拿起锄头,在田间干着男人的活儿。

除了践行着最辛苦的修行方式之外,仁义师太还悉心照看前来寺庙求佛问诊的病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师太娴熟的医术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5)

1942年,仁义师太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沈阳中医学院学习进修,四年的时间内,她的医术有了更为精深的造诣。

离开沈阳中医学院之后,仁义师太便悬壶济世,四处游历行医。“医者父母心”,面对无论是何其严重的传染病,还是面目可憎的各类病患,仁义师太始终一视同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东北三省唇亡齿寒。还在东北游历的仁义师太以慈悲为怀,为了普度众生,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抗战一线。

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仁义师太才跟随着大部队回到了后方。在三年的抗战期间,师太无数次穿过敌人的枪林弹雨,跟着战士们一起,住地洞、卧雪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在尸骨累累、生灵涂炭的战场,无数战士的英魂不能魂归故里,只能马革裹尸,客死他乡。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6)

师太闲下来就会给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超度,一遍又一遍的经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安抚了苦难者颓废的心,鼓舞了战场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们奋勇杀敌。

仁义师太在一次任务中还挂了彩,她的手臂被子弹打中了,但她依然强忍着痛,颤抖着完成了对伤者的救治工作。

回到东北的仁义师太在通化206医院工作,之后又在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环城卫生所帮人瞧病,哪里的病人多,师太几乎就会在哪里。

悬壶济世了30多年之后,1982年,71周岁的仁义师太赶赴五台山受戒,然后又前往南山寺,重新投入丛林进行修行。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7)

次年,仁义师太前往九华山朝拜,先后在甘露寺、菩提阁挂单,最终留在了通慧禅林。

仁义师太用自己坐堂看诊一辈子的积蓄,对禅林进行修复。此后的13年里,师太一直都在这里清修参禅,吃的斋饭更是连盐都没有放,她称之为“白斋”。

在青灯古佛前修行了13年之后,在1995年,大彻大悟的仁义师太跟随着心中的指引,感觉自己即将自己圆寂,便特意嘱咐弟子。

1999年1月,弟子们恭恭敬敬地开启陶缸,一尊肉身菩萨现世,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比丘尼肉身菩萨。

84岁尼姑绝食7日圆寂(84岁尼姑绝食7天圆寂)(18)

信徒得知后,无不感叹敬服,往来烧香祭拜者络绎不绝。

信众们得知仁义师太的事迹后,称赞她“内心清净,心无杂念,悬壶济世,功德无量”,认为她确实无愧于自己的法号。

种下善因的仁义师太,自然会有好的结果,这也在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多行善举,多存善心。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