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与自然哲学家不同,他认为自然界的知识是神应该考虑的,人类是无知的,应该更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关于真、善、正义、勇敢、道德等问题;他与普罗泰戈拉亦不同,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确定的、普遍的知识,人需要通过“认识你自己”去发现它们。
苏格拉底给出了西方神学目的论的最早的证明。他认为世界是由神安排的、以人为目的的系统,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为了让人感受事物,神给人创造了感觉器官。比如眼睛,眼睑是为了保护眼睛,睫毛给眼睛挡风,眉毛是为了防止额头上的汗流到眼睛里。至于人,其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神。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人应当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如何追求?我们应该去做善的事情。什么才是善的事情呢?首先我们心中应该有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然后在行为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先有知识,后有行为(美德)。如果对何为善一无所知,而去做一些被认为是“善”的事情,那就不是美德。“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将美德和知识等同起来,也就认为,作恶是知识的缺乏(无知)。具体是哪些知识呢?比如要对人类本性有所认识,哪些才是幸福所必须的;比如对事物和行为类型的真知识,是否能实现幸福的目的,也即,我们应该分别哪些东西表面上给人带来幸福,哪些东西能真正给人带来幸福。
由此,我们看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与当今的唯物主义有所不同。苏格拉底认为先有关于善的知识(柏拉图提升为理念),然后才是行为对理念的分有或者模仿,而唯物主义普遍认为善是由善的行为抽象出来的概念,先有行为,才有理念。扩而大之,所有事物,先有理念还是先有实物,构成了两派哲学观点的最主要的矛盾。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将知识与道德联系起来,认为知识越多道德越高,是西方唯智主义的开端,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美德与良知有关、知识和原罪有关的观点形成了对立。
也许有人会问,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和斯多葛主义也是关注人道德的哲学,为什么相比苏格拉底就逊色了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时代有先后以外,苏格拉底将重点放在了追求特殊背后的一般上面,而对本质的追求才是哲学的终极目的。如果将思维对象仅仅停留在如何过好人生,如何平静心情,那就不免失之于格局了。至于对后世的启发,二者更无法相提并论。
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得知识呢?苏格拉底有个著名的悖论:人既不可能学习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不用学习了),也不可能学习他不知道的东西(无从学起)。意思是说,知识是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一种东西,人类有向善的本性,通过后天教育,人类可以把潜藏在内心的知识唤醒,柏拉图称作“灵魂回忆说”。苏格拉底真正做的事情,由柏拉图的对话录我们可以看到,是一种不断的提问、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再自我修正,最后达到真理的对话过程,也是最早的“辩证法”。苏格拉底通过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寻找具体事物背后的一般定义,从而去获得可靠的、普遍的知识。尽管辩证法的具体内涵后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苏格拉底的“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求智慧,称自己是“爱智慧的人”。人应该更关心心灵生活,认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思想被他的学生们记录了下来,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
本系列主要参考资料:
赵林、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课程;
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ieser 《西方哲学史》;
柏拉图对话录选:《欧梯佛洛篇》、《申辩篇》、《克里同篇》、《斐多篇》等;
其他不断增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