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广州荔湾湖“龙舟”起水仪式新闻,猛然瞥见仪式台上摆着一些“奈”。

什么是“奈”?

“奈”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应季水果,是暗红色果肉、暗红色果汁的李子。

“奈”字非常古老,你看它的字形,“奈”是“大示”,“示”是祖宗,加起来就是“最老的祖宗”,包括莫名其妙的“奈河桥”,似乎都是没可能接触得到的古老。

但是,之前我在关注“库页岛”的“波罗河”的时候,有网友告诉我说:“那就是有桥的那座‘波罗奈河’”,没想到这竟是活生生的存在。

“波罗奈河”应该就是一条最古老的红色的河。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原来,华夏五千年的时候主要是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而其出海口就是对着“库页岛”,后来,华夏的先人学会并很热衷于在海边捕捉超大的海兽“巨儒艮”,因为“巨儒艮”体量太大,其有的能长到十米长,十吨重,非常适合冬储备用和买卖,这是华夏初期的最辉煌时段。

可能由于太易捕捉,逐渐发展到要去“库页岛”的“波罗河”河口捕捉,那时华夏先人不是只有独木舟,而是已经能够制作乘坐多人的海象皮轻便快船,甚至是将近十米长的“巨儒艮”轻便快船,这就是后来长长的“龙舟”。

批量捕捉“巨儒艮”的时机最好是深秋,然后进入天冷可以冷冻,而黑龙江三大干流封冻也方便用驯鹿冰爬犁运去远方。

结果一到深秋,“波罗河口”一片繁忙地分切“巨儒艮”,此时河口流出来的淡水已经开始结冰,到处都是湿滑的冰晶,而海水还没结冰,其带着分切“巨儒艮”的血水染红了近处的海水。

就这样,华夏两大族系的“波部族”和“罗部族”共同生活的“波罗河”,就变成了“波罗奈河”,“波罗河”流程300多公里,其水量不小,但河面不宽,随便放倒一棵枯树就是一座桥梁,这就是“奈河桥”。

其实,华夏各处的“红河、红水河”以及“赤水、赤水河”就是“奈河”的记忆和表达,好像辽宁沈阳就有“赤水河”,而广东韶关还有“赤水村”。

其实,“波罗”也是四处都是,吉林省长春市最大的自然湖泊叫“波罗泡子”,广东韶关有“乳源波罗河”和“英德波罗河”,广州有“波罗庙”。

为什么“奈”的印记来到了广州荔湾湖的龙舟活动现场?

因为,“荔”的字根是“力”,“泐”字是其共源,中国有三个较大的带“荔”字的地名(大荔、荔波、荔浦),似乎都跟“水族”有关,而“水族”可能就是“罗部族”,所以,广州很多原住民可能都与华夏的“罗部族”相关,而各家的“婆”就是“波的女”。

“波罗”二字在西方就是“POLE”,这就是“北极”,经过五千年的大历史过程,很多人慢慢下到了南方。

看清楚之后,其实“奈河桥”只是有“奈”的血色,不是真的恐怖。

索命断桥的真实故事(一粒血奈引出的五千年血色)(1)

参考:白人批量捕杀鲸鱼染红海滩

(丁丁哥/20220529/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