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安医生之死,网友对熊孩子口诛笔伐。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负责的父母。看看明朝的这个熊孩子是怎么坑爹的吧。

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江西省泰和县发生了一起集体诉讼事件。告状的和被告的都有几千人。

告状的是当地的百姓,被告的是一个以杨稷为首的黑恶团伙。告状的内容主要是,杨稷团伙在当地行凶杀人、强取豪夺、占人田产、掘人祖坟、夺人妻女,作恶多端,仅状纸里提到的就有100多件,还背负着数十条人命。

群诉群访事件朝廷很重视,一下子抓了300多个人,为首的杨稷还被从江西押解到北京,关进了京城的锦衣卫大牢。

杨稷的到案,让时任首辅大臣杨士奇震惊悔恨,痛不欲生,几近昏厥。

原来,这个杨稷就是杨士奇的儿子。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1)

明朝大臣

杨士奇可不是一般人物。此人和才子解缙一起入朝,解缙侍候了一个皇帝就被免了职,而他居然侍候了四个,仅大学士就干了40多年,和杨荣、杨溥号称“三杨”。

而且,杨士奇的成长经历更让人肃然起敬。他是草根出身,父亲早逝,随母亲改嫁,但依然不堕志气,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重臣。

杨士奇才华出众,为人儒雅,为官谨慎,廉洁爱民,一心为公,通晓大体,奖掖后进,举荐了于谦、况钟、周忱等这些国家栋梁之才。即便身为首辅,杨士奇都没有安排自己的儿子做官,让他一直待在老家。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2)

明朝大臣

然而,一心扑在朝政上的杨士奇,能够将国家辅佐得井井有条,创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却疏于对儿子的管教。

作为宰相之子的杨稷,仗着父亲的威望,又加上他远在千里之外,飞扬跋扈,极不安分,纠集了一帮狐朋狗友,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3)

明朝大臣

有人将杨稷在乡里横行霸道的情形反馈给杨士奇。没想到,杨士奇听后,不去核实,就反问对方:“你确定是我儿子吗?他一向忠厚老实,怎么可能会犯如此大恶之事?”

听到的反映多了,杨士奇为了保险起见,给儿子写了封信,说有人反映你在乡间胡作非为,希望你检点自己,“果然,即改之”。

杨稷见父亲没有痛斥自己,还这么宽容信任,更是无所顾忌。

杨士奇又听到风声,授意吏部挑选了精干的吴景春到泰和做知县,探听虚实。吴到任后,看到杨稷胡作非为,就好意劝阻,对他的不法行为进行制止。但杨稷仗着老爹,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吴景春无奈,写信给杨士奇,反映杨稷的恶行。杨士奇仍然疑信参半。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4)

纨绔子弟

杨士奇虽然不信,还是决定以回乡扫墓为名,亲自探究实情。

杨稷提前获悉杨士奇回乡的消息,精心布置,给父亲演了一出好戏。他亲自跑到一百多里路去迎接父亲。杨士奇看到儿子穿着破衣烂衫,表情忠诚木讷,一副忠厚老实之相。到家里一看,屋里摆满了图书和文房四宝,亲戚朋友提到他都交口称赞。这实在不像传闻中的劣子。

杨士奇很是满意,彻底放下心来。他对吴景春等人很是不满,说:我儿子这么朴素,你们却说他为非作歹,真是岂有此理!你看他老实巴交的样子,哪里像做坏事的人?他高高兴兴地返回京城,吴景春不久就被免职了。

久历宦海、识人无数的杨士奇居然被蒙混过去。这之后,再也没有人向杨士奇反映他儿子的坏事,直到案发。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5)

纨绔子弟

经过审理,叛杨稷死刑,杨士奇这时候已经近80岁了,他还想用当年仁宗恩赐他的子孙免死金牌来给儿子赎罪。

当时朝政已经被宦官王振把揽,王振抓住杨士奇想保住儿子性命的要害,一再逼迫杨士奇退让,从而使王振的势力日益强大。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6)

老年杨士奇

正统九年(1444年)九月,80岁的杨士奇在抑郁中病死,死后不久,杨稷就被处死。

后来,王振把揽军机大事,导致土木堡事变。人们痛定思痛,追究根源,认为杨士奇负有重大责任,为了儿子而退让,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进而对杨士奇的功绩和人品产生怀疑。当时就有言官弹劾杨士奇,用了一句无可辩驳的话:“不能教子齐家,何以服人、事上?”还有人翻出杨士奇更早的不光彩历史,直斥杨士奇为奸佞。

明朝儿童教育是什么(看看明朝官二代)(7)

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回头想想,杨稷横行乡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杨士奇怎么就不知道呢?这是杨士奇选择性目盲,对别人的提醒充耳不闻,不当回事,实际上是溺爱儿子,不愿深入调查,宁可相信儿子的无辜。

可怜杨士奇一世英名,却最终毁在儿子手里,落得个晚节不保、含愤而终的下场。杨士奇的例子,充分证明爱孩子没错,但教子不能纵容溺爱,否则不仅害了孩子,也能被孩子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