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古称龙城、柳城、兴中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喀左县鸽子洞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境内出现了与现代人体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朝阳是中国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是多民族的东北历史名城和历代塞外战略要地。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始建龙城(朝阳城前身)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时期设营州,辽金时期置兴中府,元代设兴中州,明洪武年间置营州卫,清末置朝阳府,是东北地区重要门户之一。朝阳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昙无竭,生卒年不详,又称释昙无竭,汉名法勇,俗姓李,幽州黄龙(今辽宁朝阳)人,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著名僧人。
昙无竭自为沙弥,便修习苦行,持戒诵经,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听闻名僧法显等人西行天竺取经的事迹,自己也兴发西天取经的志向。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420年),鲜卑慕容氏和汉人冯氏陆续建立前燕、后燕、北燕三朝,龙城均为建都的所在。百年期间,龙城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高僧云集、塔寺林立的佛家圣地。受到慕容一朝的提倡,朝阳的佛教事业兴盛地发展,到北燕时期,昙无成、释昙弘、释慧豫、释法度等许多大德高僧已相当知名。在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法器,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前进。
首先到达鲜卑“慕容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一带),再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再从高昌郡(新疆吐鲁番一带),途经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沙勒国(今新疆库什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等山脉),越过雪山,历经艰险,辗转到达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同行二十五人,十二人遇难,在罽宾国一年多的时间,学习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本一 部,其后西行,进入月氏国(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礼拜佛陀肉髻骨及亲见看到“自沸木舫”,再来到檀特山(约今印度沙萨达),于南石留寺,受三坛大戒,南往中天竺(即中印度),最后到达舍卫国。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洋抵达广州,此时北燕国已经灭亡,昙无竭留居南朝,将其见闻撰写为《历国传记》。
昙无竭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东北取经第一人。昙无竭受法显西行事迹影响,决心去印度求取真经,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遍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为古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神探狄仁杰2》中的赵文翙饰演者
赵文翙(664年—696年6月16日),唐朝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武周时期边疆大臣。
我第一次知道赵文翙是小时候看"神探狄仁杰2"电视剧,剧中他是正面角色,他发现崇州有内奸,只身向王孝杰报告,不料王孝杰的亲信是蛇灵的人,他还被当成内奸,最后狄公替他平反。历史上的赵文翙官至东夷都护府大都护、营州都督,管理奚族和契丹。赵文翙为人刚愎自用,政理乖方,傲慢固执,在他的治下,契丹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瞧不起契丹和奚族,把他们的首领看做奴仆,在契丹饥荒时,他不会赈济灾民,这引起了契丹人的怨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利用这种怨恨,起兵反叛,发生营州之乱,攻陷了营州,杀死了赵文翙。
大祚荣(?―719年),本名祚荣(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姓“大”氏),靺鞨族人,高句丽部(高句丽后裔)人,渤海国的开国之主,军事家。
大祚荣是粟末酋长乞乞仲象之子,曾依附于高句丽,高句丽被新罗联合唐朝所灭后脱离高句丽,从营州东徙东牟山,征聚高句丽遗民,东守桂娄故地,据东牟山(今敦化敖东城)筑城而居,拥兵自立,并于圣历元年(698年)割据其地自封为王,建震国,自立为震国王,遣使通于突厥;大祚荣于705年接受唐朝招安,向唐朝称臣,实现了和解,开元元年(713年)正式得到唐朝册封,成为渤海郡王,震国此后专称渤海国。
大祚荣建国后极力保持外交上的和平:除了向唐朝称臣修好之外,也尽力与契丹结好,同东突厥结盟,屈从于新罗国势渐强,占据东北地区的东部、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沿海州一带地区。由于渤海国位处强国之间,所以成为了除日本以外的四个政权之间的缓冲区,正是由于大祚荣的睦邻政策才使渤海国得以在初唐之时保持独立。
大祚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政治家,史称创造渤海的海东盛王。开元七年(719年)大祚荣病逝,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契丹族,唐朝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唐朝中期名将。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其母是李楷固女,武周朝时归附朝廷,玄宗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幼时守节气,善于骑射,能读班固《汉书》,“严毅有大略”,起家官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年(756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因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人,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李光弼晚年被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参考文献:《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 ,名轧荦山,粟特人,唐朝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唐朝时期割据军阀、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人之一。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父亲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巫师,信仰祆教;其父早逝,因其母改嫁于突厥番官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名禄山;安禄山精通九蕃语言,初为互市马牙郎(大概是商人交易时的翻译员)。开元年间逃离突厥,成为幽州(范阳)都督张守珪养为假子,因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天宝年间,安禄山经义父张守珪举荐,又以贿赂交结唐廷派往河北的御史,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称许与宠信,从此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其后又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唐玄宗统治晚期,唐朝国势由极盛转变成过度安逸,对边军统领的管制逐渐松动,对禁军的训练也稍微松弛,安禄山在各边军中势力最强大、管区最完整,他洞悉内情,遂有轻视朝廷之心。前任宰相李林甫死后,安禄山在朝中失去了忌惮的对象,趁新任的宰相杨国忠与群臣不和,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与平卢节度使史思明发动叛乱,爆发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因唐朝廷在边军与地方驻军来不及应变的情势下,安禄山大军压境,一路势如破竹,进入京畿一带,唐玄宗在危急下率领近卫兵团逃出京城,群龙无首的西京长安因此陷落,次年正月便在洛阳建立伪燕政权,年号圣武,自称雄武皇帝;从此,各地的有力军官,观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等的地位高涨,半壁江山亦陷于长期战乱之中。
安禄山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至德二年(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指使宦官契丹人李猪儿所杀;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
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自此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逐步没落,虽然“安史之乱”只持续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动荡,千万生命死于军乱,与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史思明(703年1月21日—761年4月22日),初名崒干(玄宗赐其名思明),粟特人,唐朝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唐朝时期割据军阀、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人之一。
史思明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与安禄山既是同乡,也是同岁,天宝初年,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天宝十四年(755年)同安禄山发动叛乱,率军平定河北,署范阳节度使,屡为唐军所败,退保博陵。安禄山死后,奉安庆绪之命返范阳,封为郡王,后安庆绪欲谋除史思明,史思明便以所领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暂归唐廷,唐肃宗授史思明为河北节度使、封归义郡王;半年后受到唐肃宗猜忌,史思明起兵再次叛乱,攻破魏州,自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率军大败唐九节度使之军,解除安庆绪之围,但随后即杀死安庆绪,即大燕皇帝位,建都范阳,年号顺天;上元二年(761年)为儿子史朝义所杀,谥号昭武皇帝。
安禄山擅长于政治、不知军事,史思明擅长于军事,安禄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禄山更增信心决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1942年2月12日),辽宁朝阳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抗日民族英雄。
赵尚志幼年随其父母到哈尔滨,曾做过学徒、杂役和信差,1925年2月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1925年五卅运动后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了许公学校学生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学习,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退出黄埔返回东北工作,1927年和1930年,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两次遭到奉系军阀的逮捕而入狱。“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参与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后历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职。
1942年2月12日,在率部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今鹤岗市境内)的战斗中被内奸刘德山打伤,受伤昏迷后被逮捕牺牲,时年34岁。
刘桂五(1902年7月4日—1938年4月22日),字馨山,热河朝阳县(今辽宁朝阳)人,国民革命军中将,抗日民族英雄。
刘桂五1924年参军入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军撤入关内,先后在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驻防。1934年被选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受训,后受张学良召见,委任参与“西安事变”捉蒋行动,七七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2军6师师长,1938年刘桂五跟随马占山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红油杆子村与日军奋勇血战,4月22日刘桂五不幸阵亡,并被日军切下首级,刘桂五阵亡后,为夺取无头遗体,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刘夫人单枪匹马出敌不意冲入阵地,镫里藏身奔到遗体旁,突然俯身把刘桂五抢上马身,在战火与血泊中夺回丈夫遗体。此役毙敌千余,击毁敌装甲车20余辆,骑六师几近全部壮烈牺牲,刘桂五无头遗体运到了西安,用假头和遗体合葬,陕西各界在西安成立刘桂五将军治丧筹备处,举行了追悼大会,国共两党共同公祭这位为国殉难的烈士,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军衔。
刘桂五将军为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华民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刘桂五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刘桂五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郭俊卿(1931年一1983年9月),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战斗英雄,被誉为“现代花木兰”。
郭俊卿于1945年8月参军,在八路军热北军分区林西县支队任骑兵通信员,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五年间参加了辽沈战役、渡江战役和南线大追歼,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年仅19岁的郭俊卿作为特等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是人民解放军唯一获得特等战功的女战斗英雄,9月25日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毛泽东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一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朱德总司令拉着她的手说:“你是当代军中花木兰",1953年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学习,195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山东省历城县工业局副局长,青岛第一服装厂副厂长,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常州,安葬在常州烈士陵园。
郭俊卿是著名小说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高体乾(1911年—1998年),原名高赞兴,字化如,辽宁省建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高体乾于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兵团参谋长,军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副部长、战争理论研究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高体乾将军经常深入部队调研、检查、指导工作,领导了军事科学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高体乾将军于1998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朝阳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欢迎网友们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