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前言

最近有很多网文谈襄阳周边地理,把襄阳传统的地理观念都推翻了,隆中不在现在的隆中,襄阳不在现在的襄阳,甚至连各种河流的名称都变了。当我看到这些网文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假如这些是真的,那确实足以颠覆历史,拿这些研究成果去评个教授都不成问题。可惜,这些都是假的,也就是网上发发而已。

我遇到一些专业人士,他们对这些一眼假的文章没多少兴趣,反正进不了主流学术期刊。但我们这些历史发烧友多少有点责任来讲讲这些事。

引子

《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载有一篇习凿齿写给好友桓秘的信,其中有:

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曰若乃魏武之所置酒,孙坚之所陨毙,裴杜之故居,繁王之旧宅,遗事犹存,星列满目

这封信写于晋代,但里面提到三国时代的人: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檀溪的崔州平、徐元直,襄阳城东鱼梁州司马徽。襄阳城南岘山的孙坚。信中的裴、杜、繁、王无具体方位,据《襄沔记》记载,繁、王住宅在襄阳城西的万山。裴、杜宅不可考。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1)

《晋书》用这封信证明习凿齿“风其俊迈”,人品很好。所以至少《晋书》编撰者认为上述记载都是可信的。避乱荆州的名士,投靠刘表,其选择的住宅大概率是离刘表驻地较近的,少部分离刘表远也是合理的。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襄阳的位置很合理。而邹湾就不太合理了,假如刘表驻邹湾,而投靠刘表的名士集体选择了邹湾以北四十里左右的汉江边居住。这似乎一点都不安全,不合逻辑。

我明白这不是直接证据,但我想说的是:读史,更重要的是看历史全局,要在历史大背景下谈问题。某些网络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以某一两个关键词开始发散,得出一个结论,但与历史大背景是不符的。缺少的是历史全局观。

下面讲讲比较直接的证据。

文献与考古中的襄阳城

关键襄阳城位置有两条史料可以参考:

1、汉津赋:过万山以左回兮,旋襄阳而南萦。

根据赋中描述,汉水过万山,再到襄阳,然后向南流,襄阳就在现在的位置,而邹湾则不符合。

2《水经注》卷二十八: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

《梁书》卷一:高祖发襄阳。留弟伟守襄阳城,总州府事,弟憺守垒城。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根据上述记载:北津戍的位置无争议,北津戍是襄阳县旧城,也是王莽时的相阳县,后来襄阳城向东扩张,规模逐渐扩大,北津戍老城变成了垒城,新城在垒城之东。

至南朝萧衍起兵时,派萧憺守垒城,唐张柬之修大堤的时候利用西垒做大堤,以后西垒消失,成为大堤的一部分。所以西垒出现在人民的视野里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记载充分。

3、《晋书》卷一: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

襄阳作为水陆要冲,只有现在的现在的位置与之吻合,因为现在的位置是汉江与唐白河的交汇口,又在洛阳至宛到襄阳到荆州的官道上,真正的水陆要冲。邹湾则是远离汉水,仅有一个维水其流量不大,无行大船的记载,又远离驿道,怎么看都不是水陆要冲

4、《三国志》卷二十三: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汉代的襄阳城西边是檀溪水利中的鸭湖,南边中檀溪水,东边是汉江,仅有少量陆地或桥梁可以通行。所以关羽在汉江以北被徐晃攻败后,仍用水利围困襄阳,使襄阳隔绝不通,是有道理的。看下图: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2)

襄阳基本上是四面环水

假如襄阳在邹湾,离汉江很远,关羽如何用水军把邹湾围的隔绝不通?关羽的水军要是把现在谷城至宜城段的汉江全部封死了,那得多少船?多少水军?本来就不现实。

几乎没有任何文献把邹湾和襄阳联系在一起的,网文中提到的邹湾是襄阳城的依据,没什么直接证据,都是据说和猜测。按此逻辑,只要挖到一个城,都可能是襄阳城,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在襄阳城的考古成果

关于襄阳的考古成果,可以参考王先福先生的《从考古发现看襄阳古城的历史变迁》,文章综合来说就是从许指挥巷到运动路遗址,扩展到西护城河,再到西老街,这一片大致就是汉代的旧城址。而且这一片汉代遗址差不多就是在战国城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时间上是延续的,并不存在中断的现象。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3)

与城内居住遗存相对应的是 ,今襄阳城南的山丘上是墓葬区 ,目前已发掘墓葬 100余座 ,墓葬规模有大有小 ,随葬品有多有少、有精有简,表明墓主人既有官吏,也有平民。可以看出,今襄阳城区在西汉时期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中心聚落区。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4)

几个遗址的位置,城的面积应该会大于这个范围。

这个考古成果与上一段所讲的文献记载是基本吻合的,所以襄阳城在此毫无疑问。

在邹湾的考古成果

关于邹湾遗城的考古报告有《襄阳邹湾遗址发掘简报》、《襄阳欧庙卸甲山出土春秋青铜器》、《湖北襄阳卸甲山墓地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可以参考。

这里是很大的一片遗址。其中邹湾是城,长400米,宽50米至150米,卸甲山是墓地,仅这个墓地就宽500,长400米,还有其它墓地,见下图: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5)

邹湾遗址的发掘还很有限,但是其历史价值应该很高。因为这里的遗址从新石器石代到春秋、战国并一直延续到两汉。这里出土的有青铜器、陶器等。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报告指出襄阳附近有邓、卢、罗、谷、鄢。邹湾遗址应该是其中一个国家的中心城市,后被楚国所灭。具体是哪一个,似乎并没有学者认真考证过。

邹湾旁边的水系现在的渭水,下游有潼口,让人想到陕西西安附近的渭水。但古代这里应该是维水。

根据《水经注》记载:

 (沔水)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淮山东流注之。  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其水东流一百四十里,迳城南,名曰浴马港。……诸蛮北遏是水,南壅淮川以周田溉,下流入沔……沔水又东南流,迳黎丘故城西……沔水又南与疏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入沔水,谓之疏口也。

沔水过了唐白河的入口后,又向东南流,这时候有维水注入,百姓引维水灌溉,所以这里农业生产应该比较发达。过了维水,又有一个疏水从中庐县的南方流到邔县,再入汉江。

所以中庐应该在襄阳城西,且城外有维水,县境内还有一个疏水。那么现在的邹湾完全符合这一记载。

巧合的是,谭其骧在编两汉地图的时候,把中庐县放到了襄阳城西南方向,大致相当于邹湾的位置,不知道石泉是根据《水经注》及《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做出的定位,还是看到了邹湾遗址的发掘报告。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6)

石泉对中庐县的考证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会拿石泉先生对中庐的考证来否认我的观点。

石泉最核心的观点是:

《晋书》卷七石季龙将石遇寇中庐,南中郎将王国退保襄阳。

《晋书》卷一百六遣其征虏石遇寇中庐,遂围平北将军桓宣于襄阳。

石泉认为先寇中庐,再围襄阳,那中庐应该在汉江边,并在现在的卧龙镇西边某村找到一个村和一条河,认为是维水和中庐。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石泉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古文中的寇某某县,更多的是劫掠,并非打到了县城。所以寇中庐是到了中庐县境,但未必到了县城。

另外晋书中记载的是晋代中庐。而由于战乱,中庐县城可能有所迁变,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南漳县。

所以邹湾遗址是汉代的中庐县,后因为战乱,中庐县向沮漳河上游迁移,似乎更合理些。

三国中的襄阳城在什么地方建的 汉及三国襄阳城在哪里(7)

后记:

历史地理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记载有冲突,或者记载有缺失的现象很常见。所以我们在讨论历史地理的时候,不仅仅是看一两个记载,更多的要放在历史大环境中来衡量。

而考古工作是比较谨慎的,不看考古报告,却拿着邹湾遗址四处造谣,是对考古工作的不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