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个问题火了:
提问的姑娘说自己相过很多次亲,但其中半数相亲对象看完朋友圈后,不约见面,不多了解,就无疾而终了,为此她感到非常不解。
男女生就此也展开了激烈的讨(si)论(bi),男的说“旅游都是借口,其实就是爱花钱”,女的说“老娘花自己的钱,关你屁事”,两拨人开始争论不休。
这一届的年轻人在择偶时,为何戏这么多?旅游又为何从说走就走变成了负资产的过错?本期的走进科学,相亲姐带你一探究竟。
筛选引发偏见相亲是什么?是让你快速找到合适的人结婚。那怎样才能最快找到合适的人呢?开条件。
将长相、身材、工作、收入、学历、家境等等排个顺序,逐项打分,符合的人见,不符合的人滚。一旦相亲变成简单粗暴的生意,那么就好操作多了,只要双方谈妥价钱就行。
爱好就被单独拎出来,成为筛选的条件。女方觉得旅游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行万里路、见过世面,需要重点加粗标注,得加价。男方觉得旅游就是烧钱,特别是家境普通的女生,整天想着玩不干正事,以后在一起就得自己买单,得跌价。
两人就此谈崩。哦不,压根还没谈呢,这全部都是心理活动。自打偏见形成,男生不会想着花钱请女生吃饭聊人生理想,女生也不会想着花时间跟男生唠唠都去过哪里。他们各自完成了精彩的暗战,并觉得自己取得了最终胜利。
行情影响选择
不管你承认与否,大城市的相亲市场,完全是由男方主导的。加上生育年龄的限制,男的只要事业有成,甭管多油腻照样能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而女的年纪大了,就算降低标准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备选。
这导致男的手上捏着一大把资源,拒绝了你,还有别的排队等在后面,根本不愁找不到对象。行情一好,男生自信心就爆棚,自信心爆棚,就开始坐地起价。
本来只想找个年纪相仿的5分女过日子,一看介绍的人络绎不绝,赶紧抬价,要找个温柔顾家的了。总之务必保证所挑之人物超所值,各方面都超额完成指标,爱好旅游的姑娘就这么被三振出局,傻傻不明就里。
供求关系影响行情,行情好坏影响选择,所以不要因为“爱好旅游”而怀疑自己,假设你是一个白富美,男的就会理解旅游是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负担不起。
经济决定心态
你说,男生苦吗?也是真苦。二十出头,刚毕业,就背上了生活的重担,想找对象必须有房,不然讨不到老婆。生活没给他们一丁点喘息的时间,买房,买车,装修,彩礼,每一样都是大头,每一样都急需用钱。
他们在单位努力工作,边骂老板边留下来苦哈哈地加班,下班了也不敢有任何社交,因为可怜的银行存款不允许他们瞎浪。他们省吃俭用,计算着外卖的红包,挤着罐头般的地铁。
好不容易买了房,终于可以进入议价的相亲市场,猛然发现同龄女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吃喝玩乐不用愁,舒舒服服做女王。
于是男生不忿、焦虑,攥紧了裤兜,提防着一切窃取劳动果实的可能,一看苗头不对就拒人千里之外。
毕竟日子这么苦,大家都不想做慈善家扶贫,被别人损耗还不落好。
在这个房价比饭碗稳固的社会,大家都很忙,都在计算婚恋的价值和匹配的效率,不想投入时间和金钱。
当代男女关系也紧张到一触即发,女的问一嘴“收入多少”,男的冷哼“拜金娘们”;男的询问“会做饭吗”,女的白眼“想找老妈子”。
可是婚姻不是两个配置相当的机器,钉对钉卯对卯合上了,就可以送入洞房。
想要收获美好的爱情就要真实的付出,去聊天、去约会、去相处。别异化相亲,相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条件堆砌的标签。
爱好旅游的女孩,输在了相亲的起跑线,却赢在了人生的赛道上。因为会花钱、会享受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不用批判,各过各的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