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周国芳 首席记者 巩悦悦 记者 高广超 王凯
“我不断把李老师的故事讲给两个女儿听,她们很受感动,长大后也成了人民教师……”当67岁退休教师赵平忠一字一句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眼睛里分明闪烁着光亮,但他忍住了没让泪水掉下来。
这是发生在山东沂源县悦庄镇一间废弃山村教室里的一幕。坐在课桌前的十位学生,年龄从12岁到80岁不等,有的还是稚嫩孩童,有的头发都已花白。讲台上是慈祥微笑着的李振华,是他们的老师。
1953年支教至今,“大山里布鞋校长”李振华在沂源生活了69个年头。在第38个教师节前夕,李振华的学生们想和老师聊一聊。于是,便有了这次跨越69年的相聚。一直关注李振华老师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幕。
李振华和学生们的故事序幕,从这间废弃教室里缓缓拉开。
“预祝同学们教师节快乐”
回忆仍在继续。这次举手发言的是75岁耿玉生,他也是李振华的学生。老人发已花白,脸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从教40年,于2008年退休。之所以当老师,主要是受李老师影响。”耿玉生回忆,1960-1962年,他在韩旺中心小学上学,李振华是他的老师。在他小学还没毕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那时整个家庭的花费都用在给母亲治病上,直到十四岁才第一次尝到了面条是什么滋味,给他这一碗面条的人正是李振华。
“为什么下这碗面条呢?是李老师给我的奖励。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也促使我长大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耿玉生回忆,那时候学生背诵课文是个短板,李老师在发现他背诵快的闪光点之后,就让他做个榜样。
耿玉生回忆,“李老师看我背诵得好,就在下课后亲自给我煮了碗面条。这是我长那么大吃的第一碗面条,也终于尝到了面条的滋味。”
耿玉生还记得,当时背诵的课文是《劳动的开端》,作者吴运铎。课文分上下两篇,加起来得有三千多字,给他的时间只有一天。这一天,他就按照李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背,等到第二天果然背过了这篇课文。
“当时因为我年龄最小,个子最小,胆子也最小,背诵课文的时候,我不敢面朝同学,只能背对同学、面朝黑板。”耿玉生回忆,“李老师看我背诵得好,就在下课后亲自给我煮了碗面条。这是我长那么大吃的第一碗面条,也终于尝到了面条的滋味。”
据耿玉生回忆,那个年代的生活非常困难,李老师吃的是地瓜秧子掺丁点儿玉米面做成的煎饼,嚼都嚼不细,何况他还是个南方人。但他宁愿自己啃煎饼,却把细粮留给了学生们。“1960-1962年,李老师资助了很多学生,他的大部分工资也用在了学生身上。”
受李振华影响,特别是这一碗面条的故事,促使耿玉生在1965年以后考上沂水师范,决心做一位人民教师,一直到他从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
李振华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因此当老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