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二十四岁破釜沉舟,孙策十八岁称霸江东,李世民十四岁起兵成事,你想拿年轻二字躲多久?”

无意中看到这句话,我想和大家来聊聊这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项羽,项羽是楚国贵族将门之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二十四岁破釜沉舟”指的应该是巨鹿之战,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奠定了项羽领导地位。此次战役之中,我认为项羽最令人称赞的一点便是“果敢”,抓住时机果断击破秦军可以展现出他极为优秀的军事能力。

项羽生平的真实事迹(项羽二十四岁破釜沉舟)(1)

巨鹿之战

但要知道在项羽成功之前,其实还靠叔父们扛着,也正因此项羽后面哪怕个范增比还是更加信任其叔父项伯,因此也才会有了著名的“鸿门宴”。

项羽生平的真实事迹(项羽二十四岁破釜沉舟)(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孙策呢,是孙坚长子,孙权的哥哥,当父亲死亡后,衣食无忧的孙策必须挑起担子。面对危机他处理得游刃有余,并举家迁至江东,敢闯敢拼也是他能十八岁称霸江东的一个原因。而外界原因也有很多,除了父亲留下的先天优势外,他还自身广结名士,其中周瑜便是最为重要的一位,周瑜除了赞助他打仗外,也是他去安抚江东世家的,但是氏族的力量是可怕的,后期失去氏族的支持便是加速孙吴政权灭亡的原因。

项羽生平的真实事迹(项羽二十四岁破釜沉舟)(3)

东吴位置

李世民母为北周皇族,父为隋朝官员李渊。首先十四岁起兵就是错的,他是十八岁起兵,很多人认为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功绩,但其实这次起兵功臣是他的父亲李渊。

李渊起兵的胜利,与李渊的谋略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对于李世民的诸多称赞,掩盖了其父李渊的光芒。李渊,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谋略家,在部属接二连三地请求起兵反隋之时,李渊并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下达命令,反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势,审时度势给予中肯的意见,并不断厚积薄发,养精蓄锐,为背水一战作充分地准备。

项羽生平的真实事迹(项羽二十四岁破釜沉舟)(4)

李渊起兵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背景,项羽是因为秦国暴政而不得不反抗,孙策也是因为时局动荡而不得不自己创业,李世民更是在看不下去隋朝腐败的统治而劝父亲反隋。他们的决定也许是我们不敢去想的,但是现在是什么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决心吗?

项羽最后乌江自刎,孙策惨死,李世民晚年淫乱,历史上不缺有雄心有能力的人,又有多少人能成就事业留下脚印的呢?同时期,也有刘邦这种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的猥琐小吏,四十岁了起兵争天下;刘备这种织席贩履之辈,四十多岁还在寄人篱下,髀肉复生还想着匡扶汉室;更不用说李靖这种四十五岁发迹的低级军官。要知道年少有为的有的是,厚积薄发功成身退的就少得多了。

“少年有为本就逆天而行,大器晚成才是天地之道”,如果说前者是黑夜中给人希望的流星,那后者便是灰烬复燃的奇迹,在那个年代他们不仅要与人斗还要与天斗,所以成功并不是过了这个年纪就实现不了,我们要学的是他们狠辣的眼光和把握时机的能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果你不是年少有为的天才,那你要做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吸取经验,用堆叠经验来铺满你泥泞的道路,总有一天你可以到达彼岸,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再者这三位都不是白手起家的愣头小子,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有雄厚的家底的呢,不是一个起跑线又有什么可比性。不过也许先天优越的家庭确实可以给你带来帮助,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更应该靠的是明事理的脑子和自己的努力了,先做人先做事,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不照样有品行恶劣的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不给社会添麻烦的人,再做一个自身努力而成功的人 。

所以说这种瞎扯的假鸡汤并不能帮我们什么,他只会逼得我们更加惶恐,希望大家可以认清自己的前路,踏实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