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1)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2)

余杭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当地人养蚕缫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周朝。旧时的余杭乡间,万亩桑田似绿海,家家户户扯丝绵,而今这样的景象早已成为老一辈余杭人的记忆。

在缫丝过程中,那些不能被抽丝的双宫茧则被制成丝绵,用来填充衣被取暖。因制作丝绵的大部分工序都在清水中完成,故又得名清水丝绵。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3)

塘栖是江南著名的水乡古镇,在清朝时就已成为江南丝绸重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走在古镇街头,两边雕梁画栋的古建筑让人遥想着昔日的繁华。在做丝绵被的寒冬时节,我们来到塘栖,开启寻访清水丝绵的“温暖之旅”。

老底子的丝绵被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4)

走进一家制作清水丝绵的店铺,正好碰见店里四位上了年纪的大娘在扯丝绵被。本以为丝绵会像棉花一样一团一团,没想到却像一个开着口子的白袋子,俗称大绵兜。她们各拿住大绵兜的一角,然后均匀用力撕扯开,两指多厚的绵层瞬间变成一张千丝万缕的“蚕丝布”。

把几张这样的“布”错开叠放在一起,就做成了蓬松的绵卷,七八个绵卷再叠起来稍加固定就成了绵胎,整个过程与制作棉被时的“弹棉花”全然不同。色泽洁白无瑕、边道薄匀的绵胎,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软软的,十分舒服。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5)

“丝绵被又保暖又轻巧,比棉花被、云丝被透气,比羽绒被服贴,是老底子(以前)杭州人家里必备的物件。”一位大娘自豪地说,当年她出嫁的时候,娘家就为她置办了好几床丝棉被当嫁妆。

跟棉被一样,丝绵被盖久了也会变得板结,这个时候就需要把丝绵重新拉扯一番,再添加一些新丝绵进去,整条被子又会蓬松起来,像新的一样。

功夫全在手上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6)

真正的全手工丝绵被,从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绵兜”、撑“大绵兜”,每一道工序都用手进行,这样做出来的丝绵被柔韧性更好,盖起来也更舒服。

丁山河村的俞彩根便一直在家里开了一个的小作坊,她的丝绵,一直用着全手工的土法子,与机器生产的雪白大棉兜相比,这些棉兜的色泽略微偏黄。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7)

“制作清水丝绵的工序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很多工具,靠的全是手上的那点本事。”俞彩根说。淡季里,她的作坊一天能做30斤丝绵,旺季一天要做50斤,年收入大概在8~10万元,在当地,生活过得倒也富足。

只是俞彩根的孩子们都没有跟着她学做丝绵,俞彩根也不忧心,“我觉得丝棉特别适合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钱。虽然这点工资年轻人看不上,但人都有变老的一天。”

清水淡 丝绵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8)

2008年,“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俞彩根也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一些想合作办厂的、做代言的人纷纷找上门来,都被俞彩根一一回绝。在这个小作坊里做了二十几年的清水丝绵,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前的作坊是什么样,将来也会是什么样,不想有多大的改变。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9)

就在清水丝绵成为国字号非遗不久,在俞彩根作坊的不远处,开了一家机器制作清水丝绵的作坊。只需把蚕茧倒进机器,就可以节省六七道工序。机器的轰鸣声吸引了很多村民看稀奇,而当他们自己要做丝绵被时,还是愿意到俞彩根的小作坊去买,虽然价格要贵得多。

器与手工,从来都不该是对立关系。也许,用现代化机械手段制作丝绵是一种必然。但幸运的是,俞彩根的小作坊并没有被时间湮灭,传统手工艺终究有现代科技无法取代的优点。

文/谢凯 图/唐永春 谢伟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立删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10)

可能你还想看:

《苏巷里的乐声》文/雷虎 图/阮传菊

我是手工君的广告线

《中华手工》6月新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白鸭绒跟仿丝棉的保暖性(比羽绒更温暖的记忆)(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