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的故乡,据说在神农时代,“茶”就已经出现了。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后,逐渐形成了茶文化。小编今天说的是: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一个怪瓷像,专家认真研究后,竟发现这件文物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且它还有一个奇怪的用途,您想要知道这段历史背后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

河南接近陕西的古瓷(唐县出土一个怪瓷像)(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唐县城突然传出挖到古墓的消息,专家们得知消息后,迅速带着专业工具赶往现场。通过半个多月的保护性发掘,终于出土一大批茶具,有烧茶的风炉、茶瓶、茶杯等等。

古墓清理完毕后,专家直接将这批文物打包带走,运回了研究所。准备进一步研究时,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在这堆瓷器中,发现一个特殊物件,它是一个小瓷人,从形态上看,他双手拿着展卷,双腿盘在一起;从服饰上看,他穿着交叉衣,下身着裳,还佩戴帽子;从面貌上看,迷迷糊糊,并无器宇轩昂等气概;从整体上看,不太像佛教或道教的造像,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诡异感。

河南接近陕西的古瓷(唐县出土一个怪瓷像)(2)

专家们迷茫过后,开始进行大胆的猜测,它会不会是充满吉祥气氛的茶宠,或者某位法力无边的茶神呢?想要知道这个瓷人真正的身份,小编需要从茶圣陆羽说起。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后人称为“茶圣”。陆羽非常喜欢喝茶,我们可以用“嗜茶如命”来形容他,除了喜欢喝茶外,他的还擅长茶艺。经过不断地品茶,研究茶,陆羽耗时多年编写了《茶经》。这本书是世界上的第一本茶叶专著。

河南接近陕西的古瓷(唐县出土一个怪瓷像)(3)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最早的茶具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便以出现了。

在唐朝以前,茶是一种又辣又涩的“药”汤,古人们采用煮茶的方式,将葱、橘皮、枣、薄荷等物品让入锅中,与茶一起蒸。在煮茶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火候,并及时出去锅中的沫和渣。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用这种方式煮出的茶,味道难以形容,总之一句话,不好喝。

当又辣又涩的茶还未被众人接受时,陆羽便将《茶经》撰写完成。《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详细地论述了茶的生产、加工、煎煮、饮用的相关知识。当《茶经》问世后,立即得到众人认可,紧接着,饮茶活动变得流行起来。

河南接近陕西的古瓷(唐县出土一个怪瓷像)(4)

公元804年,陆羽去世。这个时候,茶叶市场兴起,商人们开始倒卖茶叶。为了将茶叶生意做大做强,茶商需要祭拜一个老大,也就是茶神。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发财,大家可以祭拜财神;如果想保佑平安,大家可以祭拜观佛祖;如果想求子,大家可以祭拜观音。但茶商供奉的茶神,却让大家意想不到。

根据《梁溪漫志》记载,茶商会在茶店中供奉瓷制陆羽,既然是供奉,就要对其恭恭敬敬。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茶商却对瓷制陆羽有两幅面孔(并不尊敬)呢?当茶店生意兴隆时,茶商会用茶水供陆羽,让其保佑茶叶生意更加红火。当茶店生意不好时,茶商便会烧一壶开水,然后将其全部倒在陆羽的身上,从头淋到脚——热不热,烫不烫,只有陆羽的瓷像知道。

河南接近陕西的古瓷(唐县出土一个怪瓷像)(5)

河南接近陕西的古瓷(唐县出土一个怪瓷像)(6)

从茶商的两幅面孔上看,陆羽非常忙,茶商生意好供奉他,生意不好还是要召唤他。正是通过以上资料的记载,专家才确定这个非常写意的小瓷人是陆羽像。

目前,这尊瓷像被收藏在国博中,如果各位茶道中人对其感兴趣,可以亲自去看看它,近距离感受一下茶文化的无尚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