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1)

文 | 有料的文史

中国人爱看戏。作为中国最传统艺术之一,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代、唐宋、金形成比较完整体系,到达元代的黄金时期与清代的转折发展。中国人和戏曲的缘分,直到今天也没断。

英国人聊哈姆雷特,中国人哼牡丹亭。那么,同为有着看戏情结的英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对戏曲的态度呢?这一期的《西方眼看中国》,料爷就和您借着19世纪中叶一位伦敦在华生活传教士的眼光,聊聊对国人看戏这事儿的理解。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2)

料爷小画《角儿》

中国人有多爱看戏?

在中国人看来,看戏这项娱乐活动所有人都适合。它雅俗共赏,在中国各个阶层都很受欢迎。没有什么消遣能像看戏这样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欢乐。每个人,不管是有钱还是有钱,有知识还是目不识丁,都能在戏曲中找到快乐。它能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一场戏也能让观众心中的郁结少那么一些。

什么时候会看戏?

在中国古人的生活里,需要看戏的场合不计其数。一家有钱人庆生或者重大节日场合,一场盛大的宴会一定要搭配上一台戏才够意思。要花大价钱请戏班子来家里,亲朋好友围坐一团兴致高昂的看戏,这日子便过得格外有滋有味了。比如最近料爷看的《鬓边不是海棠红》里,无论是程二爷给儿子过“周岁宴”,还是去贝勒府给福晋做寿,商细蕊都被邀请过去登台唱戏。这堂会戏从明代开始,可就是大家大户们让亲戚朋友们乐呵乐呵的花钱项目。体面又荣光!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3)

《红楼梦》绘本,看戏

文学作品中最经典的唱戏片段,要数在《红楼梦》五十四回中,描写的贾府元宵夜宴后一场热闹的看戏:“贾珍贾琏下跪,向贾母敬酒。二更时,看戏《八义.观灯》,放炮仗。吃元宵时,贾母安排歇了戏,听女先儿说书《凤求鸾》,弹曲子《将军令》。为讨贾母欢心,王熙凤贫嘴编排讲起笑话,大家都笑着,直到四更多,贾母乏困时,贾府的元宵夜宴才撤去。”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4)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瓦舍勾栏

看戏是怎么兴起来的?

这要追溯到和供奉神灵有关的时代了。和类似西方宗教信徒一样,中国对神灵的信奉也非常虔诚。要祈求神灵护佑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自然要让神开心。人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节目,戏曲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和许多西方人一样务实,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信仰和商业的结合。说到盈利,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这时,中国人便逐渐把看戏变成了一个商业娱乐活动,让除了神之外更广泛的人参与了进来。到了宋代,市井中出现了专门供艺人表演的固定场所“瓦舍勾栏”,戏曲便成了大众娱乐活动,一场戏也花不了几个钱,兴尽而归的惬意却不是钱能衡量的。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5)

历史戏

最爱看哪出戏?

中国人对什么样题材的戏最感兴趣,在西方人看来,一个是历史戏,一个是生活戏:历史戏主要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那些演员在台上扮演着历史人物,惟妙惟肖演着一出出金戈铁马的故事,比如对抗蛮夷入侵保卫家国,这些片段让观众热血沸腾。戏中的演员在扮演蛮族形象的时候,总会在妆面上夸张,凶神恶煞带着陌生的粗野,中国人本就有种排外的感情,这类剧目能让人爱国情绪升温,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强化对民族英雄的崇拜,更好去形成一种英雄主义的社会风气;而相比于帝王将相的历史戏,生活戏受到更多平民大众的喜爱。因为在表演服饰道具上,角儿们省去了那些费用高昂的金贵衣服,可以穿更廉价的戏服,因此在看戏的票价上也就更便宜。这些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戏,比如《牡丹亭》,唱腔优美、演员靓丽、整部剧又是让所有人能感同身受的浪漫爱情故事,自然博得好评无数。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6)

生活戏

与英国戏剧相比,中国人看戏最在意什么?

中国的民间戏曲基本是露天演出,这一点与英国的戏剧演出差异很大。对英国的剧团来说,一定要有精心搭建和设计的舞台背景、戏院、演练和休息场地。但中国戏曲没那么多讲究,演出场地在哪儿、周围的境况怎么样根本不是演员们在意的。他们所在意的是什么呢?是观众,是人们对他们的怜悯,是观众在激昂的台词下那不可言说的变化,是轻易地使观众受到触动,让他们悲伤,让他们欣喜。观众只等着名伶们的开嗓,在戏中得到心灵的触动与净化。

中国人看不起戏子?

中国人真的太爱看戏了。也许是对古代的人和事天然就有一种好感和好奇心,因此看戏这种娱乐方式无疑和这种崇拜不谋而合。可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爱看戏,也不吝惜给台上的戏曲演员们送上掌声叫好声,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却对伶人们十分轻鄙,戏谑的称为"戏子”?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7)

料爷小画《角儿2》

首先,很多令人们的私生活混乱,口碑不好。

过去伶界有“烟嗓儿”一说。专指嗜好大烟的老生演员所特有的嗓音。抽烟卷儿、雪茄、烟斗和抹鼻烟儿者都攀不上烟嗓儿。比如“天下第一生”的侯玉奎被大烟给“拿住了”。伶人们的道德意识有些很差,当然,原因是这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通常情况下,这些人不是在抽烟就是在赌博,街上到处都是流氓。因为舞台下的他们总是微不足道,给人道德败坏的第一印象。伶人们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没有太多的知识,很多文化水平也低,不唱戏时做什么来休息?他们被自己卑微的职业所限制,只能将精神寄托在那些陋习上。他们很容易赚钱,一旦成角儿,戏份儿包银绝非一般工薪阶层能比,所以并不珍惜,于是花钱如流水很快入不敷出。有些没事就花钱吃吃喝喝,甚至还偷东西变卖家产。华丽的戏服一脱,这些戏子们又被打回原形,如此负面的形象,自然得不到尊重。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8)

烟馆名伶

其次,中国人务实,职业要选光彩的。

在清朝时期,伶人的地位被大大削弱。相传,雍正在位时很爱听戏,有一次,因为伶人们表演得精彩,雍正便破格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可能因为雍正太客气了,一位伶人便在期间向皇帝提出了个问题:“皇上,现在的常州是谁在担任知府呀?”雍正听后震怒,大声呵斥道:“你一个身份低下的戏子,竟也胆敢打听朝廷官员,这种风气不能被尔等带起,来人,拉下去乱棍打死!”

甚至,古代戏子婚姻上只能“内群婚配”,如果戏子与普通百姓结婚,会受到杖刑。即使是嫁给大户人家,也只能是做姨太太的命,甚至会因为戏子出身被人瞧不起。另外在当时,朝廷制定了相关规定,禁止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参加科举,就意味着不可能走仕途当官,也没有做学者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因此,他们不被正统的儒家看得起,在社会上的职业地位很低。权系统以强力的方式,将伶人彻底挡在了从政脱贫的大门之外。而科举制度对中国男性尤其是寒门子弟来说,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改变现状、进入政坛的唯一途径。所以,哪个正常人家会让孩子去做伶人呢?

元明清戏曲现象(为何一边爱看戏曲)(9)

《霸王别姬》里,台词中显示戏子身份不高,下九流

一点思考

料爷认为,西方人眼中看中国戏曲,有客观的一面,也自有偏颇。因为中西方的戏曲戏剧文化,在受众面上,就形成了它本质的不同。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过:“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二者有一重要不同之点。在欧美,歌剧为上流人士的专利品,此辈上流人士之上歌剧院,大多为社交上之吸引力,非真有欣赏音乐之诚心;至于中国歌剧则为贫苦阶级的知识食粮,戏曲之深入人心,比之其他任何文学与艺术为深刻。”

中国的“看戏”是全民生活方式,因此也带着浓浓的市井世俗气,大家对它的爱和恨都是有基础的。因此,这种爱看戏却看不起伶人的对比,看似矛盾,却也正是中国戏曲“俗文化”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