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富含深意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具有寓意深刻、结构紧密、短小精悍的显著特点。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大多都出自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

成语虽然大多源于古汉语,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适用性,虽然时代更迭,历经千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我们在写文著作、日常交流中仍然离不开它。但是,关于某个成语的由来,很多人却不一定了解。今天我们就通过小故事,讲讲“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及释义。

关于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每日成语小故事)(1)

滥竽充数:滥,假的,失实的,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吹奏古乐器。充数,凑数。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每次吹奏乐师人数必有300人。为此,臣下为他到处搜罗善于吹竽的乐师。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待遇特别优厚。

关于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每日成语小故事)(2)

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平时无所事事、好吃懒做。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乐队。设法求见齐宣王,吹嘘自己竽吹得如何如何好,想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听了他的吹牛大话,十分高兴。可是这个齐宣王也是个糊涂蛋啊,你好歹让他现场吹奏一曲试试看到底吹得怎么样呀,拿现在来说,就是面试、才艺演示,可齐宣王并没有这样做。于是,这位南郭先生就顺利地进入到了“中央合奏乐团”当了一位乐师。可笑的是,这位自诩为“演凑家”的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乐队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根本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吹奏。就这样,南郭先生在乐队一混就是好几年,竟然没有露出一丝破绽,领着优厚的赏赐,过着滋润的好日子。

但是好事不常。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了。原来,齐宣王的儿子齐潜王随后继位,齐潜王也是一位音乐发烧友,同样爱听吹竽。但是,他与老爸齐宣王最大的区别是,不喜欢合奏,只喜欢独奏,让乐师们挨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坐卧不安。总怕这回肯定要露出马脚来了,这可非同小可,欺君犯上的大罪名,可是要掉脑袋的。恐慌不安的他,觉得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保命要紧。于是,趁还没有轮到他演奏,就逃之夭夭了。

所以说呢,不论做什么事情,脚踏实地、真才实学最为重要。这个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在合奏团混了多年,即使当初不会,耳濡目染也早该学会吹奏了。可他竟然不想学、没学会,只学会了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表演出会吹竽的样子,看来奥斯卡还真少他一个金人,大家说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