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陵 

  (作者李一陵,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湖南邵阳学院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高校博士,学校党委书记被免职之后,位于河北的邢台学院也被曝存在批量聘用“速成博士”的情况。今年2月,邢台学院公布了一份2021年公开选聘拟聘人员名单,共13人,均为韩国高校博士,网友发现这批博士此前或为邢台学院在职教师。

博士如何打听一个高校的好坏 又有高校引进速成博士(1)

  邵阳学院的引进名单中,23人清一色为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教育学)专业,让人惊掉下巴。组团去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南亚高校读同一个专业,再花人均80万引进的操作实在太离谱。邢台学院情况稍微好那么一点,这13人分别来自韩国又石大学、全州大学、圆光大学三所高校,专业虽然主要为中国学和教育学,但至少分散一点,公示出来没那么难看。如果不是被邵阳学院的事拖下了水,可能还不一定引发舆论关注。

  离谱程度虽然不一,但这个读博速成是真速成,水也是真水。国内高校读博,四年学制还可能不能按时毕业。而韩国又石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显示,该项目学制为2.5年,每次学习2个月均在寒暑假,且采取中韩双语授课,无入学考试和韩语语言水平要求,学生修完专业课并通过论文答辩即可获得该校博士研究生学位证书。弹性学制,入学无需语言成绩且通关率高,无疑是这些读博项目的诱人之处。

博士如何打听一个高校的好坏 又有高校引进速成博士(2)

  对于一些地方高校来说,这一优势恰好满足了其快速提高教师博士学位比例的需求,对于国外的这些高校来说,则成为了创收的项目。一手交钱,一手批发博士帽,看似各取所需,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但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似乎偏离了其本来的学术色彩,成为一门赤裸裸的文凭生意。

  为何一些高校的吃相如此难看?当然与一些评价指标有关,比如“学院”要改“大学”的话,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这些硬指标无疑是刺激这些高校剑走偏锋的重要原因。

  本科办学时间相对短,原有师资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偏低;又地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缺乏区位优势,引进现成的博士有相当的困难。把教师送去国内高校读博,时间长、成本高不说,读完博之后愿不愿意再回来还不好说。所以,让教师去拿个速成的博士学位,“人才流失”的风险也更小,毕竟其他高校不一定认这些博士。无奈之下,这就成了不少高校的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很多地方普通院校都把申硕、学院升“大学”当成了奋斗目标。追求这些目标意味着名气更大、资源更多、生源更好,本身并不是件坏事。为了达到这条硬指标,很多高校采取了加大引进力度以及鼓励在职教师读博等措施。只不过,有的高校走的是正路,立足自身特色,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而有的高校急功近利求速成,所以才会翻车。

  对升为大学和申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置一定的门槛,尤其是师资门槛,无可厚非。这些门槛的设置是为了确保育人质量,而教师学历学位无疑是一项基本的条件。但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避免唯学历、唯帽子的导向,也需要反思。

  另一方面,把拿下硕士点、升级为“大学”作为主要办学目标,这种办学指挥棒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有不同的定位和职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如果无视这一定位,不顾自身发展的条件,盲目追求高大上,纷纷向学术型高校看齐,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最后很可能是把有限的资源用错了地方,闹出离谱的事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