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胡适,就是大名鼎鼎的胡博士。他一生里,共拥有多少个“博士”头衔?说出来都惊人,共35个(也有说36个的)。其中在美国就获得了33个。另外两个,一个是在加拿大,一个是在香港。

胡适,公元1891年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也就是如今的上海浦东新区。堪称自幼就是神童一枚。9岁时开始《资治通鉴》了。19岁那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他留学去了美国。

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云际会之时。一年多后,清朝就灭亡了,随后就是一连串的历史大事件。虽国内风起云涌,但胡适在美国却过得相当顺利,先是拿到学位证书,随后便师从杜威,胡适开始向博士学位,发起了冲击。

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1)

公元1917年,此刻的陈独秀已经来到了北大,同时也把《新青年》带到了北京。就在他编纂刊物时,一篇来自海外的,名叫:《文学改良刍议》的稿件,让陈独秀眼前一亮,大呼过瘾!

没错,这篇稿件正是出自胡适之手。陈独秀慧眼识人,认定了这位留洋的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故而陈独秀力排众议,促成了胡适来北大当教授。

当时胡适才26岁,接到陈独秀的邀请后,啥也没说,立刻收拾行囊欣然赴约,全然不顾他的论文答辩,还没有进行。也就是说,在胡适回国之时,他根本就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而这个博士学位,直到十年后,胡适才拿到了手。

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2)

但这并不妨碍胡适来到北大后,以博士自居,并很快就成为了耀眼的文化明星,当然说他是风流才子也没啥大错,毕竟那时的胡适年轻儒雅,连女朋友都没有,自然就吸引了大批女性。

随后,便是光照史册的五四运动,陈独秀是旗手,而胡适、鲁迅等则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干将,不过后来,两人却分道扬镳了。

鲁迅在《阿Q正传》的序言中,曾点名胡适,要求他对阿Q进行考证。原文如下:

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3)

这是为何?原来胡适对《西游记》和《红楼梦》进行过深入考证。比如在民国时《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一直争论不休,是胡适和鲁迅两人,共同考据出了是吴承恩,由此形成了定论。

对《红楼梦》胡适贡献也很大,开创了“红学考证派”,讲究要用详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所以,虽鲁迅和胡适,最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分道扬镳,但彼此还是很敬重和欣赏对方的学术造诣的。不同点仅在于,最终鲁迅现实成为了“真的猛士”,而胡适却变成了“狐仙”一枚。

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4)

那是在1938年,胡适被蒋介石点名,去做驻美大使。之所以如此安排胡适,蒋介石显然是出于两种考虑。

其一,希望借助胡适深厚的美国背景和人脉啥的,为中国的抗战,争取到美国的物资等支持。

其二,就是胡适以反战为幌子,公然鼓吹“抗战必败”。

如胡适曾这样评价抗战:问题重心是我们怎么打?拿什么去抗日?我们陆军的装备和训练均甚劣,即无海军,实际上也没有空军,也没有足以支撑抗战的国防工业,我们拿什么去抗战呢?

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5)

可想而知,以胡适当时的身份和影响力,他这么一脑子“清醒必败”,其实就是“精致利己”,会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也难怪鲁迅跟他分道扬镳后,会那么“骂他”,可谓一眼就看到了胡适,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蒋介石干脆把胡适扔到美国,其实蒋介石最大的考量,便是害怕胡适腿一软,“清醒地跪下投降”。

但让蒋介石愤怒的是,胡适到了美国后,却热衷于在各个美国大学内演讲,刷存在感,一口气给自己搞来了十多个荣誉博士的头衔。而蒋介石最想要的支援,对不起,根本不在胡适的计划之内,是一点也没得到。

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胡适到底干了些什么)(6)

由此,气坏了蒋介石,在日记中点评胡适:乃文人名流之典范……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在美四年,除为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外,对于国家和战事毫无贡献!

随后蒋介石觉得还不解气,再次点评胡适:此人实为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危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就这样,胡适从新文化运动启蒙者,被定位在“狐仙”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这同时也是为何,胡适虽拥有35个博士学位,但论起影响力来,却比鲁迅先生差太远的原因。毕竟,“真的猛士”一出,岂容妖孽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