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近年来,潍城区开展了以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支持体系区本化建构与实践,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

在教育双检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1)

层级团队师资研训

潍城区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性,以教师专业需求为切入点,聚焦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研究,构建了“层级塔链”式教师研训体系,成立三级研训团队,推进各团队教师专业发展。

组建“新锐”青年教师团队。该区面向教龄3年以内的科学教学新手组建潍城区小学科学“新锐”教师团队,鼓励青年教师潜心学习有关脑科学、科学思维等基本理论,提升相关专业素养,并每学年组织考评,纳入小学科学“英锐”教师团队培养计划。成立“英锐”骨干教师团队。聚焦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以思维型课堂教学研究、思维型素养作业设计为切入点,探寻将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的最佳路径,实现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双螺旋上升。建立“精锐”优秀教师团队。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作为区域教研的专家导师,定期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展示、评议、研讨活动,加强对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凝练,并通过课堂观摩、专题培训使思维型教学模式为更多科学教师所共享。

与此同时,按照地域就近、质量均衡的原则,组建了五大片区教研组,为加强各层级交流,在“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多方发展”的研训体系中涵养师资,实现教师能力的螺旋上升。

在教育双检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

学思一体课堂研磨

潍城区小学科学教研团队充分发挥三级教研力量,围绕科学思维能力的三个维度,在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导、探、展、拓”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导”环节中,通过设计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可探究的核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探”的环节,将问题串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手架”,通过层层设问使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在“展”的环节则采用“童画”记录单设计,使学生通过简笔画、示意图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示他们的思考过程、思维路径,促使学习真实发生;在“拓”的环节,建议老师们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反哺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挑战性任务的设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对科学概念的迁移应用。

以此为基础,创新开发了系列课堂模式。中部片区的“玩·创”课堂,让学生在经历想玩、会玩、善玩、创玩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东南片区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浸润式自然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自然资源,让校园成为自然探索、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在实践中,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教育双检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3)

做思共生作业研发

潍城区区积极组建小学科学作业设计与研究团队,以“为思维而教优作业设计促素养提升”为目标,进行了科学素养作业设计与实施系列研究,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思维型、情境化、综合性、多主题的科学素养作业,切实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思维、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效果。

同时,各校在实践中通过对素养作业的“挖掘-迭代-创生”,开发了特色凸显的校本化素养实践活动。怡园路小学的《探索宇宙》素养作业,同学们走进潍城区人工智能体验中心进行了沉浸式的宇宙知识学习,并在分项目设计制作北斗七星模型、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发展了模型建构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平路小学设计的《社区植物大搜索》,使学生在对社区植物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植物是否适合种植于小区中,在讨论中学会了辩证地思考问题。东夏小学的科学特色作业《包“萝”万象》,以科学为核心,有机地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综合实践等相关学科知识,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让学生打通各个学科间的壁垒,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之中。

通过做中学,习中思,提升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思维创造能力……潍城区以实现从机械性书面作业、模仿性实验作业向指向核心素养的思维探究型作业的转变,真正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丁延峻 刘超 于轩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