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社交舆论平台上,只要提到“性别话题”或者“男女不平等话题”,“物化女性”一词便频频出现在评论区中。

例如,当那些电商大肆搞“女神节”以鼓动女性买买买之时,就会有人批判他们“物化女性”:

性别一词的由来(一词的由来及出路)(1)

(一)概念源头

“物化女性”是指把女性当做物来对待,即注重女性的“生育价值”与“性感的身体”。但“物化女性”一词到底如何而来的呢?

性别一词的由来(一词的由来及出路)(2)

首先,要从“物化”一词说起。物化是一个哲学词汇,涵义很多,我国古代经典中也多有引用,指的是“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和“物化女性”没有关系。

“物化女性”一词的最早起源应在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带来了物化”,其逻辑是:资本使得人们都变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都是可计算的,工人和产品都变成了可以被衡量的“物”。最终人与人的关系也变成了“物的关系”。这就叫做“物化”。

“物化”这一概念流行起来,逐渐被社会科学接受。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逐渐使用“物化女性”的概念。1997年两位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和罗伯茨正式提出了“物化女性”的理论框架,认为“物化女性”通过女性的“自我物化”来实现。

(二)传入中国

在21世纪初,这一理论逐渐传入中国的学术场域,常被心理学、社会学用来研究女性行为;而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则用来分析研究小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且随着中文互联网的崛起,“物化女性”一词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被理解为“把女性当做物来对待”或“女性与物的关系是很紧密的”。

(三)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物化女性”理论是站在“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注重的是“社会物化女性”的角度。

而现实中使用“物化女性”词语的人,大多认为女性是被“消费主义”洗脑了,大多指的是女性甘愿“自我物化”。

二者的差距是,理论把女性想得太过美好,现实把女性想得太过糟糕。

其实从普通的人的想法上来说,我们这个社会总体上都是被“物化”了,每个人都想买更多的东西,并且不想受社会的“压迫”。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尤其对女性来说,怎么办呢?

性别一词的由来(一词的由来及出路)(3)

一、拒绝自我物化,不把自己当做“生育工具”,当做独立的女人。

二、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嘛,就要抵制所谓的“消费主义”洗脑,不该买的就可以不买,别把商品当做自己的炫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