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臊子面的散文(王玉芹原创散文作品)(1)

拔丝的玉米面窝头

文|王玉芹

昨天,儿子拿起半包过了保质期的蛋糕随手丢在垃圾桶里,见状我心疼不已。随之,我的思绪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童年是和奶奶在老家生活,那时因父母的工作关系,无法顾及我们姐弟的生活,只有周日全家才有短暂的小聚,若单位开会两周回家一次是常事,用现在的话说,我们是留守儿童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姐弟四个都出生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缺吃少穿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我们家也不例外。玉米、高粱、地瓜干是我们餐桌上的主食,能吃上面粉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在那个老师被誉为“臭老九”的年代,父母微薄的工资难以为继,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曾清晰地记得,母亲的同学赵叔在粮所上班,经常送来麸皮、“土拉”粮食,奶奶就用箩筛了又筛,把细细的麸皮掺在玉米面里。在土拉粮食里捡了又捡,生怕丢掉一粒。那种生活的拮据永远铭记在了我的脑海里。

关于臊子面的散文(王玉芹原创散文作品)(2)

从我记事起,奶奶的嘴里就没有一颗牙齿,吃起东西来咀嚼的幅度特别大,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她慈祥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在我的记忆里,很少看到奶奶着急发火,即使没有饭吃了,她也是那样从容不迫,再难的事情她急在心里,但从不写在脸上。爷爷去世的早,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过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困难时期,并想方设法把父亲送进学堂完成学业。生活的历练使奶奶养成了勤俭吃苦的坚强性格。

关于臊子面的散文(王玉芹原创散文作品)(3)

记得夏天的玉米面窝头放置几天以后就开始变质,逐渐变厚松软,有的甚至用手掰开后,竟然拔出了白白的细丝,像极了细如蚕丝、藕断丝连。每当这时奶奶总是抢在手中“独自享受”,即使父母在家她也不例外,而且不停的赞美:“我愿吃拔丝的,这个好爵!”,不明事理的我竟然信以为真,每当发现拔丝的窝头总是送给奶奶,以至于奶奶成了吃拔丝窝头的“专业户”。

奶奶虽然贫穷,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有许多人还没有摆脱温饱问题。每逢有要饭的进入家门,奶奶总是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省下来施舍于人。记得尹公村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太太经常来家要饭,奶奶就把她让进屋里,要么盛一碗热粥,要么倒一碗热水,还让她坐到自家炕沿儿上拉家常。每次奶奶总是把老太太送出大门,老太太总用感激的目光与奶奶挥手告别。

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很温暖,奶奶夏天为我用蒲扇驱蚊纳凉,冬天为我暖被窝、烤衣服……仿佛就在昨日。

每当想起奶奶,总会有泪水湿润眼眶,虽然奶奶离开我四十余年,但是总觉得她没有走远,因为她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渐渐懂得了勤俭、纯朴、善良、感恩。

每当想起那拔丝的玉米面窝头,真是五味杂陈,思绪万千呀——

关于臊子面的散文(王玉芹原创散文作品)(4)

(作者:王玉芹,女,中共党员,山东禹城市某国企退休干部,喜欢拍打文字,感悟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下载"齐鲁壹点"APP

敬请关注《河南王豫》壹点号

通联信箱:599268545@qq.com

壹点号 河南王豫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于臊子面的散文(王玉芹原创散文作品)(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