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智造新技术、应用绿色建材……我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0%

这里的大楼“会呼吸”

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通讯员 苏康镇

途经海口江东大道,目光很难不被海南能源交易大厦所吸引,从外观看,它像是一个被扭开的大型魔方,造型奇特,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走入这栋大厦,会看到每四层楼即有两个近300平方米的户外空中花园,在楼宇中办公如同置身绿的海洋。建筑外立面采用外循环双层呼吸式幕墙系统,相比单层的玻璃幕墙可降低62.4%的热量,超白玻璃透光率达到91.5%以上,能有效降低整栋建筑的热量损失和采光成本,保持室内舒适度。

在中国,70%的碳排放来自于城市,其中建筑的碳排放量占比位居前列。降低建筑能耗,通过采用绿色建材、绿色建造方式建设“会呼吸”的绿色建筑,让建筑本身实现节能减排,正逐渐成为当前建筑建造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海南全省绿色建筑达1700多万平方米,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达到70%。2023年,我省将加快谋划全面发展绿色建筑的步伐,提升绿色建筑的创新能力,助力海南自贸港绿色低碳发展。

海南未来自贸港高楼 自贸港观察焦点(1)

海口江东新区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内景。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让建筑更“绿”

新建建筑降低能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三月春暖,正临中午,海口市民林鸣骑着电动车赶到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去办事,太阳晒得他满脸通红。但一走进市民游客中心,他就瞬间感受到建筑内部的透风和凉爽。

“诗意的遮蔽”,这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研究设计中心副主任康凯对海口市民游客中心的评价。这栋曾获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建筑,屋顶造型融合了海口民居、海洋、自然等形态,起伏的线条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营造出一处能遮阳挡雨的半室外开放街巷空间,形成一片无须使用空调的缓冲区域。

现代社会,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活动,所使用的水、电、暖气等设备,时刻消耗着能源。而绿色建筑,通过节能技术和设计提升低碳水平,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低能耗等技术设计方案,能在全生命周期保持低能耗且实现环境友好。

2020年,我省多部门联合提出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我省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开展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推动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升、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广装配化建造方式以及绿色建材应用等等。

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近3年来,在我省重点园区、经济开发区等新发展区域,一栋栋注重绿色、高效、环保、经济的绿色建筑拔地而起。

在中建二局海南师范附属中学学生文体活动中心项目现场,整栋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装饰,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外形轻巧美观、不易污染,可有效节约能源。建筑的顶部四面墙体设置了雨水分流管,并接入室内,通过室内管道集中收集。“从设计到施工,这座建筑都融入了绿色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项目质量总监胡游波介绍。

在海口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建设中的国投生态环境大厦幕墙呈现出一幅巨型“山水画”。该项目经理张兵介绍,该建筑采用了屋顶光电技术,未来建筑自身可产生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日常办公、照明等基本用电需求,“这面‘山水画’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新建建筑采用绿色建造,不断降低建筑能耗,既有建筑也在推进节能改造,让建筑更“绿”。

近年来,海口、三亚、五指山、文昌等部分市县在老旧小区、历史街巷等既有城区启动建筑节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城市更新项目,口袋花园、健身步道圈、隔热屋顶、雨污分流管网等等“绿色方案”得以实施,自然之“绿”与科技之“绿”进驻老城区。

海南未来自贸港高楼 自贸港观察焦点(2)

海口碧桂园某项目工地上的建筑机器人。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让施工更“智”

建筑机器人灵活、智能化施工,绿色建材普及

机器人建房子,你见过吗?3月2日,在海口市碧桂园海川府项目工地上,施工人员在平板电脑上进行快捷指令操作后,一台粉红色的机器人开始在楼体内部来回穿梭,底盘的毛刷清扫着满地灰尘,全程无须人工干预。在另一边的房间里,另一台机器人向上伸出研磨器,对准天花板上的沟痕、爆点等部位进行打磨。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作业,机器人的施工更加精细,安全性更高,可连续长时间工作,能节约综合成本。”该项目负责人张聪介绍,该项目引入了多款建筑机器人施工,楼体内部清扫、天花板和墙板打磨等工序都可实现智能建造。

机器人灵活、智能化,可以承担工地上危险而繁重的工作,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更加安全环保。智能建造机器人的应用,也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

“当前碧桂园旗下研发公司已自主研发50款建筑机器人,已有28款投入使用。”碧桂园海南区域总监马可介绍,2018年以来,碧桂园就开始自主研发并且大力推广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全国已有超600个建设项目应用建筑机器人智能化建造。

除了应用新技术外,环保砖、新型陶瓷、装配式叠合板、光伏幕墙等绿色建材的普及推广,也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助力降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

海南未来自贸港高楼 自贸港观察焦点(3)

采用内嵌光伏板的文昌淇水湾旅游度假综合体。

在文昌市淇水湾旅游度假综合体,该栋建筑户外栏杆采用的是半透明的碲化镉彩色透光光伏玻璃,这种玻璃内嵌有光伏板,可将太阳能收集储存,转化为电能使用。此外,该栋建筑的部分幕墙、地下停车场的遮雨棚、户外座椅等部位都改造换成了内嵌光伏板的绿色建材。

“经过节能改造后,这栋建筑的光伏发电设施年发电量可达到91万度,能满足整栋建筑的年用电需求,甚至还有结余用电。”该建筑运营企业——中国绿发文昌公司工程师李国辉介绍,2022年该座建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之后,建筑自身产生的电能与使用的电能可互相抵消,整座建筑每年可减少约530吨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约112吨标准煤的燃烧。

据介绍,今后我省将在重点园区、既有城区等区域逐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建筑建设、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如,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博鳌零碳示范区,将通过改造、安装特殊材质玻璃幕墙和光伏发电设备,降低东屿岛上建筑的碳排放量,减少能源消耗,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把零碳的概念落到实处。

让布局更“广”

探索绿色建材走出国门的生动实践

3月12日,在海南广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排排在蒸汽锅炉里经过高温高压蒸养后的加气混凝土块被运送至生产线上,经过机器切割后,再放置静养一段时间,就能送往工地用于做建筑墙板的主体材料。

“加气混凝土块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墙体材料,它的保温、隔音、抗渗等性能较好,而且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蒸汽高温蒸压工艺,不是炉火高温焚烧,没有污染。”海南广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乾农介绍,该公司生产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切块、蒸压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已获得绿色建材认证,因其产品绿色环保性能突出,该公司还被评为省级墙材类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减排示范企业。

海南未来自贸港高楼 自贸港观察焦点(4)

海南广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用再生原料制砖。

按《海南省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2021—2025)》要求,到2025年全省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80%,绿色建材推广比例达到50%。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将带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同时,我省也在加快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如临高县金牌港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已引入新型建筑产业项目19个,园区企业已成功向新加坡出口ALC板材,积极探索绿色建材走出国门的生动实践。

省住建厅副厅长刘联伟介绍,从2019年以来,我省在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80%以上,为全国平均水平,但星级绿色建筑体量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起,我省正式实施《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将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不但要求今后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要不低于绿色建筑标准基本级的要求,同时对建设、运行绿色建筑或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的,从税收、评奖、金融、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激励,提高社会建设、改造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海南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零能耗、近零能耗等绿色建筑方面,可以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海南绿色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规院海南分院院长胡耀文认为,在海南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建筑运行中的碳排放,调整地区能源结构比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绿色建筑驶入“快车道”,将助力我省争当“双碳”优等生,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海南日报海口3月16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