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这座古老的城市里
隐藏了无数的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秘
神秘的并州城吧
01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
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
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
02
千百年来城址未曾改变
太原古称晋阳。公元前497年,晋阳城始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
历经2500年的洗礼,被赵匡胤用火烧过,智伯用水淹过,太原依然屹立。
03
太原曾有8座城门
现在的太原城始建于宋朝,那时,太原城东起文瀛湖畔,南到迎泽大街,西起水西门,北至后小河巷。
直至明朝,才扩建为东西、南北各长6里的城郭。
明太原城拥有八座宏伟的城门:
迎晖门(小东门) 、宜春门(大东门) 、承恩门(新南门,后被拆除,现为五一广场)、迎泽门(大南门)、振武门(水西门)、阜成门(旱西门) 、镇远门(大北门) 、拱极门(小北门) 。
04
太原曾有364条丁字路
古太原城的规划以丁字街为主,阎锡山时代统计,太原有364条丁字街,据说太原这么多丁字街是因为诸多开国君主发迹于太原,而北宋为了破坏龙脉,取钉的谐音,修丁字街可以顶破龙脉,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
因为丁字街太多,所以在太原的改扩建工程中,“打通工程”占了不少数量。
05
藏经楼原址并不在迎泽公园
藏经楼原名藏经阁,又名风华楼,是太谷县资福寺主要建筑之一。
始建于金代大定25年(118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1961年迁至迎泽公园。
06
太原是最早被称为“北京”的地方
唐时设置五京,618年以长安为京师,657年以河南府为东都。
690年,唐以太原府为北都,至742年,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北京。所以,太原曾经被称为“北京”。
07
太原还有个三交古城
《永乐大典·太原志·古迹》:“三交城在府城北五里,世传晋大夫窦鸣犊所居。”
三交古城的创建年代当与晋阳古城同期,甚至还要略早于晋阳。从政区治所角度来看,宋太原城与晋阳有着继承关系,但是从交通战略角度来看,宋太原城却是真正继承了三交古城的地位。
所以说,三交古城是今天太原城的先声,是研究太原城市史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
08
永祚寺双塔并非同时所建
永祚寺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但关于双塔的建立,历史上有许多误传。两塔并非皇家所建,并非同时所建,两塔并存的景观,也并非建设者的初衷。
文峰塔是首先建起的,当时是为了补风水,傅霖也就是傅山的祖父做了首事,在风水先生指导下,选址策划,于万历三十年(1602)在郝庄的山冈上兴建起一座砖塔,命名为宣文塔,又称文峰塔。有塔必有寺,因而还依塔兴建了一些低矮的殿堂,命名为永明寺。
而“宣文佛塔”也就是西塔,其实是在扩建永明寺(扩建后改名“永祚寺”)时发现文峰塔已向西北倾斜,担心其倒掉才新建的。
新塔建成,但旧塔斜而不倒,出现了两塔并存的局面。两塔并存,并不是风水先生所希望的。
明万历年间《太原府志》第14卷这样写道:“新建塔两座并寺一所,建后,连三科两庠中五人或七人或十人,其兆足徵也。”迷信风水的人进一步作了形象的阐述,擎天的双塔是两支巨笔,那浩渺的晋阳湖是个大砚池,应了这风水,明末清初才出现了思想家傅山、考据学家阎若璩等一批“文章圣手”。这样一解释,双塔才合理存在。
09
通心粉是由太原面食改良
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两次来到太原,将太原面食带回意大利,此后,山西面食开始远播世界各地。
据说,意大利的通心粉便是由太原面食改良而成的。
10
清徐酿醋最早可追溯到尧帝时期
有民谣称:“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源溯流在清徐”;“山西陈醋清徐造,清徐陈醋盖了帽”。
清徐是闻名海内外的山西老陈醋发源地,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基地。境内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盛产小麦、高粱、谷子和豆类,是生产食醋的理想之地。
其酿造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尧帝时期,距今已4000余年了。
求
求留言和鼓励!
▌来源:太原晚报(如侵删)
▌房七yishang_45;商务合作:QQ3465006473
戳原文,更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