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会留意收集汕尾海陆丰的一些书册,买到了几本,也有朋友送的,有的是文史类的,有的是画册。以下5本画册最早两本是89年的,有92年、93年的,最晚的是95年的。下图中的是93年建市5周年的纪念册,前2个月在网上买的,还花了108元。右下那本《光辉的历程》是1992年出的,缺封面封底,和左上那本都是在路边旧书摊买的。
从书里的照片可以看到,汕尾从1988年建市以来的巨大发展变化。那些高楼平地起,荒地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看这些照片,恍如穿梭时光隧道,重现昔日场景,和今天的汕尾相比,有的画面还可以重叠,有的今非昔比,焕然一新。
在建市次年的《广东画报》里,用了14页的篇幅介绍了汕尾这一座“粤东新市”。
主图是护卫汕尾的沙舌防潮堤。
从同一年出版的《粤东新星汕尾市》这张图片可以看出,一开始市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并不是在今天那里。
建市之初它地处通航路的联检大楼,即如今的汕尾市港澳船务公司。
直到1992年移到今址
城区政府的地址就没有变。
01
道路建设
汕尾在初建市时,从一个小渔镇连跨几级,起点很低,大修公路,发展交通。
那时的汕尾大道感觉还是挺宽阔的。
进去市区的大圆盘还没有立起雕塑,美丽华大酒店灯火璀璨。
02
市容基建
建市之后,大型的基建项目纷纷上马。龙泉实业集团公司在当时很有名。
汕尾最大型的电子厂——信利电子厂工业城厂房还在兴建。
几条名字特别的街,香港街是在大马路那里吧,澳门街就是现在的兴华路,台湾街不知道在哪里。
那时还有飞机场也是在规划建设中。
在海滩的金海游乐场。
兴建中的市体育中心灯光球场,第二届全国革命老区武术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03
城市高楼
汕尾原先的街道和高楼并不多,建市后,一座座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下图为市机关宿舍。
比较早期开发的滨海小区商品楼。
刚落成的《汕尾报》报社大楼。
大鹏山下的友谊宾馆。
大鹏山上俯瞰市区,已经颇具城市规模。
汕尾海关。
显达中心大楼。
香洲路上开办多年的香港兴成针织厂。
中国保险大厦。
90年代初期开业的富麟大酒店,是市区最早的酒店之一,数年后才更名为富临酒店,但很多老汕尾人依旧沿用旧名称呼。
04
银行大楼
汕尾建市之初发展经济,各所银行在资金贷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正在挂横幅,“体育、经济齐发展”可能是指当时即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革命老区武术比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区居民储蓄不断增加。
市中行营业厅。
05
海洋资源
汕尾市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较长且曲折,风光秀丽。
海鲜水产品非常丰富。
1995年时,即将竣工的5000吨级泊位码头。
建成后的泊位码头。
造船基地——屿仔岛。
汕尾距离香港81海里,90年代初两地有直通的轮船——东湖客轮。载客215人,设贵宾房及一、二等客房,并有酒吧、餐厅及供应免税烟酒的商店。
每周日、周五下午6时从汕尾开往香港,周六、周一从香港中国客运码头开汕尾。
到1995年,报道称轮渡每日往返香港。
鱼类等海产品交易很繁荣。
根据建市五年的数据,当时新建市场20座,扩建和改建市场12座,有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汕尾是产盐大市,从盐屿、盐町头和盐仓角的地名也可以了解到。据1992年数据,盐田年产6万多吨。图为四清围万亩盐田。
图为市区盐仓一角。
原盐是汕尾的一大资源,89年时有32处盐场,总面积17.5万公亩,是我省最大原盐出口基地。图为盐田。
红草镇1986年建成的对虾养殖基地,当初规模2000亩。到1993年,扩大到5倍规模,是广东省养虾的高产区。
那时的海边街。
海上明珠也是很高档的酒楼。
06
商业经济
汕尾城区早在宋代便是商埠,建市以后,商贸行业蓬勃发展。汕尾的地方工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勃勃生机。
加利迅电子厂。
信利电子厂装配车间。
招商引资,建了很多工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给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们。
李佳林雪糕是很多汕尾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当年感觉味道不会比广州的雪糕差。
汕尾当时有不少名优产品。
位于红草二中对面的大豐厂的蔴油味道,《讲不出再见,红草二中》,那是我们少年时挥之不去的记忆。
养殖业也很发达。
经济作物荔枝的种植是城区推广得比较好的。
宵夜一直是汕尾人的日常饮食爱好,海产品、饭糜、面馃等品种多样,炒、煮、煎、蒸、炸太多种烹饪手法。
07
教育文化
建市后,汕尾市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建了一批学校。
1988年建立的汕尾师范,为汕尾基础教育培育了大量的教学师资人才。
1991年建成的新城中学。
捷胜镇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在89年举办了首届农民艺术节,表演了各种设计奇巧的传统民间艺术节目,充分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
这121张照片是从汕尾1988年建市到1995年的5本画册里选录的,有3本书上标注了摄影师的名字,有林孙杏、孙雄、黄容光、陈荫、林星、孙彦修、何夏逢等。向这几位摄影师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为汕尾市民留住了那些旧时光。(待续)
(本文原发于“樂之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