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呢?有时候出门前,总是要一遍遍检查燃气是否关好;出门后,还会再跑上楼,再拉拉门,来验证下门是否锁好再出去。

出行坐飞机,多数人首选是飞机前半部分座位,理由是感觉比后半部分更安全。

进餐厅吃饭,能选包间的不会选择大厅,选择大厅的,也不会首选对着门口的位置。

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低安全感”人群的常见表现。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1)

01什么是“安全感”?简单1招,让你快速识别身边的“低安全感”人群

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可见,安全感讲的是我们的内在感受,对安全的主观感觉,是个人内在的一种心理精神需求。那安全感能不能被金钱、物资等外在因素所满足呢?

美国科学家曾经跟踪中乐透大奖的人,调研结果表明中奖6个月后,有一半人的幸福指数已回到了之前的水平。一年以后,几乎所有人都回到了最初水平。

还记得《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汤唯演的“拜金女”文佳佳么,在最初追求的物质享受都具备的情况下,反倒没有了安全感。犹记得她那从未露面的大款老公说的话:“婚也为你离了,你还想怎么样?下雨的时候你想要太阳,天晴的时候你又想下雨,你也太作了。”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2)

文佳佳的“作”其实是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在经历了磨难,遇见了“爱情”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一个人的安全感强烈与否,受物理上安全与否的影响较小,它是一种恒定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可能发生危险的一种主观感觉。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可以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低安全感人群总是体验到威胁感,失控感。表现为:

遇见小事,慌张。

遇见大事,没主意。

遇见紧急的事,感觉天塌了,临近崩溃边缘。

我同事就是典型的低安全感型人。平时没事则罢,有点事就“慌”、“懵”、不知所措。

多年前同事在医院检查出了宫颈癌,吓得手足无措,立即听当时主治医生的话,做了子宫切除手术。事情过了好多年后,一次聊天,说自己可能太着急了,多走几家医院,看看好了。问她为什么,她说有懂医的亲戚说,也许是被误诊了。

同样是她,年前,忽然休假,说胸部发现有个疼痛的小肿块,去家附近医院检查,结果大夫让她马上住院手术。同事又一次慌神,我劝她去市里乳腺权威的一家医院再去看看。结果,她哪都没去,就在那家医院做了手术。

在举国上下与疫情“作战”的紧要关头,全城戒严限行时,她对我说:那时感觉天都要塌了。 日子都不知怎么过来的。这些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3)

02那么,低安全感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低安全感人格形成的要素之一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1.原生家庭中“重要他人”的缺失

重要他人是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与载体。原生家庭的重要他人,指的就是父母。试想想, 从小到大,是不是每当我们遭受挫折和伤痛时,第一想到的,就是回家找父母寻求疗愈。

人的安全感形成期主要是在0-3岁间。这期间母亲通过孩子哭声知道孩子渴了、饿了、不舒服等感觉,如果能及时做出应对反应,那孩子就会感觉到外部世界的安全与温暖。3岁之前,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决定了我们基础安全感的好坏。

孩子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安全感。比如婴儿的眼睛会经常找寻母亲。如果母亲给以笑脸,孩子会笑;母亲板着脸,孩子会大哭。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4)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大都缺失安全感。媒体上经常曝光各种继母继父虐待儿童事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大都安全感极低。

比如,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24个比利》中主人公比利·米利根,因从小不断被继父暴虐对待,为了寻求自我保护,他的精神分裂成了24个不同人格,把最脆弱最真实的“本我”护在了24个人格形成的圈子中央。

2.原生家庭成员间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原生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也会影响我们的个人安全感。在鼓励与爱中长大的孩子,成年之后易形成安全感人格。反之,是低安全感人格。

个人传记体《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就是在极度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

她的不安全感一方面来自于有着躁郁症的父亲。一方面来自她有暴力倾向的二哥。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5)

她的父亲一生都处在焦虑中, 总是担心世界末日的到来,也总是用蛮力和无知对抗着现实中的世界。他不愿意家人去医院治疗,不让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不允许其他人拥有自己的意志与声音。父亲的一意孤行,导致哥哥们有的被烧残、有的被摔伤,连塔拉也有几次行走在生死边缘。

塔拉的第二个不安全感因素,来自于她的二哥肖恩。肖恩天生暴力,正常时,肖恩是个爱护她的好哥哥;但一旦受刺激,就对塔拉施以暴虐,拖拽她的头发,甚至把她的头按进座便池中。各个这样的行为不仅让塔拉的自尊不断被践踏,还每天为安全感提心吊胆,不知道何时肖恩就会爆发。

随着年龄的增长,塔拉变得极度自卑。后来离开家门,走进大学甚至读研时的她,依旧极度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这就是原生家庭关系对个人缺乏安全感的深远影响。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6)

3.曾经的伤痛经历,成了心中挥散不去的噩梦记忆

我一朋友说,她小时被蛇咬过,那种害怕的经历就变成梦魇,经常出现在她的梦中。持续好多年她都会梦到蛇。在学习心理学精神分析后,解析了自己症结所在。此后,就再也没有做过关于蛇的梦。

可见要想走出伤痛,增加安全感,最好的办法是自我进行内心疗愈。

再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不敢回想自己被二哥屈辱对待的场景。更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看见了自己被虐待时,无视、不采取任何措施去制止的冷酷事实。这些都成为了她心底挥散不去的成长过程中痛的记忆。在大学上课时,她常躲到角落里,把自己缩成一团,才会感到些许心安。后来读博时,依旧走不出过往带来的沉痛记忆与伤害。一度消沉、萎靡,最后不得不寻求心理咨询,在寻求外界的帮助下 ,才逐渐走出心灵的桎梏。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7)

4.成年后不幸福的婚姻关系,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全感

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王自健,婚后常被散打运动员出身的妻子家暴,曾被连续扇几百个耳光,耳朵险些失聪。不幸的婚姻让作为相声演员的他,患上了抑郁症。

去年年末,仿妆达人宇芽发文晒视频讲述自己被家暴的事实。视频中,她同居男友残暴地拽着她双腿,把她拖出了电梯,照片中她也晒出自己被殴打过后的面容,并言及过去的半年,她仿佛活在噩梦里。

成年后的不幸福婚姻,除了给受害人带来痛苦与伤害外,更加剧了自身的不安全感。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8)

缺乏安全感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去向往和追求的。追求方式有两种底层逻辑:一是替代满足;二是延迟补偿

“替代性满足”理论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当欲望能量在最初对象上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其他对象转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转移,直到寻找到一个替代对象以消除紧张、满足欲望为止,这就是“替代性满足”。

如孩子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他个梨子带代替,也能让孩子获得像苹果一样的满足感,这就是替代满足。

因年幼匮乏的不管是爱还是物质,长大成人后会一直去追求幼年所缺失的那部分,这就是延迟补偿。成年后的延迟补偿,都是替代满足。

如《人民的名义》里面侯勇演的贪官赵德汉,因幼年穷怕了,成年后身居要职时,虽不缺钱,但却没能把持住金钱的诱惑,一次次接受金钱的“腐蚀”,以此来补偿幼年“穷”的记忆。

无论是哪种,都是始于童年原生家庭所造成安全感的缺失。缺失的安全感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不仅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他人(身边人)。人总认为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能找回丢失的安全感,可往往却事与愿违。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9)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摆脱不安全感,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呢?

03实用3招,让你快速从“低安全感人格”走向“高安全感人格”

1.向内进行自我觉知,巧用“正念疗法”获得治愈能量,从而提升内心安全感

“正念”最初来自佛教的八正道,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它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是佛教禅修主要的方法之一。

“正念疗法”是当下最好的进行自我疗愈的方法之一

正念疗法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是美国最为流行的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医学研究显示,坚持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神经方面的疼痛等皆有助益。

成年后的我们,不断地被外界人或事所左右着,整体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与自己对话,或者说不敢或不愿回忆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更需要坚持正念疗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平和愉悦的点,记住它。在以后再遇到挫折打击时,可以有意识调用该记忆,重新体验正念疗愈时产生的幸福感,进而疗愈受伤的心灵。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10)

2.向外寻求帮助,学会与他人建立链接,从亲密关系中修补断裂人格

人是群居动物,无论是上学、工作,还是结婚、生子,都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因此,除了向内觉知,我们还需向外寻求帮助。那就是与他人建立链接,从与他人的关系中修补曾经断裂的人格。

友情、爱情、亲情,都是我们一生中从原生家庭之外,再次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所获得的重要情感。尤其是后两者,让我们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子,组建自己的家庭,同时也是重新修补并建立新人格的最好时机。过去的、逝去的,都会被新的家庭生活所取代。

3.改变认知模式,学会以积极认知模式面对生活,才能让自己找到安全感

撒切尔夫人说过: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他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他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他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他能塑造你的性格。

我们只有改变以往的认知模式,建立正确的思维与视角,抛弃不合理信念,以积极认知模式面对生活,主动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才能逐步找到安全感。当有一天你不再拼命追求”安全感“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疗愈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最终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模式,用知识修补了安全感的缺失。博士毕业的她,站在学者的角度,以文字书写出了自己痛苦过往,进而能够坦然面对新生活,能够正视母亲的拒绝冷淡与无视。站在仰望家门的地方,也做到了坦然视之,心理彻底得到了解脱。

如何帮助抵御型人格增加安全感(总缺乏安全感这3招)(11)

04总结

安全感是我们内在的主观感受,是个人内心的一种心理精神需求。

可能曾经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我们某些安全感的缺失,但只要做好这3招,也能提高成年后你的内心安全感,让你从“低安全感人格”走向“高安全感人格”。

1.向内进行自我觉知,巧用“正念疗法”获得治愈能量,从而提升内心安全感;

2.向外寻求帮助,学会与他人建立链接,从亲密关系中修补断裂人格;

3.改变认知模式,学会以积极认知模式面对生活,才能让自己找到安全感。

总之,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养成随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审视内心的需求,学会与自己自洽相处。做一个内心强大、安全感强的人,这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怡然自得,等待逆风翻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