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古典《西游记》2|第一、 二回阅读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阅读感悟 再读古典西游记前二回阅读(1)

01 导语: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年少读西游,看的是神,腾云驾雾,波澜曲折,大战三百合;

中年才知道,看似满纸荒唐言的怪力乱神,字字是佛,句句为经。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阅读感悟 再读古典西游记前二回阅读(2)

02 前两回大意

第一回 石猴出世

东胜神洲海东傲小国花果山,风化出一只石猴,带领群猴来到水帘洞,上刻“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探险成功,自立为王,号称美猴王。无忧无虑之余,突然悟到人生无常。为避免生命轮回,辞别群猴,先到了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但发现这里的人都是为了名利,就来到西牛贺洲,在一樵夫的引领下,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赐法名“孙悟空”(孙来自猢狲,悟来自门派第十辈“悟”字辈)。

第二回 拜师学艺

孙悟空在三星洞待了七年,得到菩提老祖的点化,学习了长生不老的口诀,菩提老祖起初没有教他避“三灾”(每五百年各要经历天雷、阴火、赑音必风)之法,后来因悟空虔诚感恩,又教了七十二变,先学飞举腾云,为达到“朝游北海暮苍梧”的境界,祖师再教筋斗云。因在众人面前变松树,菩提老祖生气了,赶他下山,且不允许他以后喊他师父。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阅读感悟 再读古典西游记前二回阅读(3)

03 感悟杂谈

1、知足,是最大的富足

很喜欢《西游记》中的一首词: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

做人如何真正舍得?如何懂得放下?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

人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万般皆带不走,唯知足,才能获得最大的富足。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阅读感悟 再读古典西游记前二回阅读(4)

2、求师学道得真传,知多少?

1.欲学真传,不忘初心(长生不老),先舍弃名利

美猴王第一站:南赡部洲,学人礼,学人话,但发现这里的人都是为了名利,毅然离开。

2.欲学真传,不忘初心,做到真诚有礼,“志心朝礼”。

美猴王刚见菩提老祖,就要赶他出门,这是要考验其诚心。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

"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数十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可见,有礼真诚的美猴王,感动了菩提祖师,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被赶下山时,孙悟空不舍师恩,“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磕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一只石猴,竟能如此尊师重道,让为师怎忍心离他而去。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欲学真传,不忘初心,做到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七年来,打扫卫生,任劳任怨,对人彬彬有礼。

从到三星洞七年,得到菩提老祖的点化,学习了长生不老的口诀和七十二变,直到被赶下山,历时20多年。

试问,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

作为一个叱咤山林的美猴王,怎能做到学习至上,不懈努力?

4.欲学真传,不忘初心,做到学业有成,自身聪慧是前提。

美猴王能打破祖师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深夜前往老祖学道。可见,猴王,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不是玩心十足的、泯顽不灵的禽兽,而是一只聪慧的、会学习、爱思考、有追求的“猴精”!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道难学,必须是“至人”才能传“妙诀”,可见,老祖只能猴王这般“至人”才教绝学。

这就是“因材施教”吧!

5.欲学真传,不忘初心,做到名师指点,自身勤学苦练。

悟空在学成之后,众人问:“悟空为何被传躲三灾变化法,可都会么?”

悟空回答:“一则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都会了。”

可见,学习悟道,名师指导重要,让我们少有弯路;要勇猛精进,关键在于自身“殷勤”,不仅仅是对待老师要热情周到,还在于“勤学苦练”!

如果你是菩提祖师,你会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弟子拒之门外吗?想必是铁石心肠,也会被美猴王的至诚、至心所感动!


图片来自网络。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阅读感悟 再读古典西游记前二回阅读(5)

毕竟不知悟空学得真传如何,且听风中语声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