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泉群,位于坤顺桥南,趵突泉南路西侧,在周围17公顷的面积上,散落着37处泉池。其中,金《名泉碑》记载的名泉20处: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东高泉、漱玉泉、无忧泉、石湾泉、酒泉、湛露泉、满井泉、北煮糠泉(广会杜康泉)、登州泉、望水泉、洗钵泉、浅井泉、马跑泉、混沙泉、灰池泉。

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的名泉1处:北漱玉泉。其他为:(新)金线泉、饮虎池、泉亭池、尚志泉、螺丝泉、花墙子泉、青龙泉、道林泉、白云泉、白龙湾、围屏泉、对康泉、井影泉、劳动泉、沧泉、迎香泉,其中以趵突泉、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马跑泉、皇华泉、湛露泉最为著名。

60年代,众泉涌水量一般为6万立方米/日,最大达23万立方米/日;1973—1977年测量,该泉群每日平均流量为3.63万立方米,最大为10.45万立方米,最小为0.63万立方米。

趵突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1)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位于举世闻名的泉城济南中心区域,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发源于济水的源头王屋山太乙池至今不竭。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济水地形及流向作了详实的描述,特别是对济水之南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大明湖等济水形成的泉湖风貌作了生动的描述。

趵突泉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趵突泉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趵突泉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

经化验,趵突泉泉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金线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2)

老金线泉即金《名泉碑》上所列的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和鱼展室之间。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也著录。泉池石砌,方形,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4字,系当代济南书法家李钟余书。池西青松夔石相映,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动,锦鱼潜游。

该泉是济南著名的奇泉。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故名。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对老金线泉做了较早的记载:“石瓷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壕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

宋代,金线不仅白天可以看到,而且在清明的夜间也显明易见。曾巩《金线泉》诗记述:“玉瓷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

明清两代,金线尚看得清晰。清代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道:“那士子便拉着老残蜇到池子西面,弯了身体,侧着头,向水面上看,说道:‘你看,那水面上有一条线,仿佛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看见了没有?’老残也侧了头照样看去。看了些时,说道:‘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想了一想,道:‘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那士子道:‘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老残道:‘你看,这线常常左右摆动,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后来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缩小,水势减弱,并以石砌池,金线便不常见了。

1956年建公园时,另立金线泉,故此泉改称“老金线泉。”

泉边风光秀美。历史上文人官绅多于此大兴土木。宋朝即在这里修建馆舍,金元诗人杜仁杰曾宿居其内,并写有《宿金线泉》诗一首。清王培苟《乡园忆旧录》载:“元时设秀春院于其地,檀板银筝,殆金陵板桥之比。”清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又于此建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金线泉南边建“悠然亭”,于上可远眺千佛山景色。至今,尚志堂建筑仍存。

漱玉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3)

漱玉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在柳絮泉东侧,为一长方石砌水池,周饰石雕栏杆。池内北壁镶嵌“漱玉泉”刻石,为济南当代书画家关友声1956年书写。“漱玉”一名由“漱石枕流”(《世说新语·排调》)一词演化而来。相传,宋代杰出词人李清照曾于此掬于梳妆,填词吟诗,她的作品《漱玉词》即以此泉命名。

泉南侧为溢水口,由自然石叠砌。泉水从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在水面破裂,咝咝作响,然后漫石穿隙,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如同漱玉。这池水面较大,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内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犹如螺形,又叫螺丝泉。泉水清澈见底,蓄有锦鱼。岸上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

为纪念李清照,1959年在池北岸辟建“李清照纪念堂”,1980年又修葺改建。庭院与泉池相映,为漱玉泉增添了深邃的文化内涵。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泉池呈长方形, 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池内北壁镶嵌“漱玉泉”刻石,为济南当代书画家关友声1956年书写。泉南侧为溢水口,由自然石叠砌。泉水从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在水面破裂,咝咝作响,然后漫石穿隙,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如同漱玉。池水面较大,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内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犹如螺形,又叫螺丝泉。泉水清澈见底,蓄有锦鱼。岸上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

相传这里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所在,李清照曾于此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作品《漱玉词》即以此泉命名。清田雯有诗:“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清代学者任宏远在《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写道:“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

离沧园不远东北方向有一泓碧水,从地面涌出简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这便是七十二名泉中的漱玉泉,泉边缘柳成荫,泉水清澈见底,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这里以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居于此而闻名,名从李清照《漱玉集》而来。此泉北现有李清照纪念馆,楹联云:"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重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马跑泉·浅井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4)

马跑泉

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脚下。据《天水县志》载:渗金寺在东西十里的马跑泉镇、泉出寺中、极甘洌,源壮可灌溉田。俗云唐尉迟敬德马跑地出泉,马跑泉由此得名。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马跑泉池实际是由两泉组成,另一泉为“浅井泉”,金《名泉碑》、均著录。泉池为不规则形,略成长方形。池长12米,宽5米有余。池岸由已溶蚀的石灰岩岩石砌垒,曲折起伏,参差交错。泉水从石隙中流出,沿池底小溪向东北流去,注入护城河(西泺河)中。泉池周围,怪石嶙峋,绿树掩映,显得格外幽雅别致。

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假山下,水流成溪,与假山浑如一体,泉水绕假山北侧流入东泺河。马跑泉池实际是由两泉组成,另一泉叫“浅井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5)

浅井泉

柳絮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6)

柳絮泉

柳絮泉在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西侧,泉池四周植有垂柳多株,到了阳春三月,清泉倒映,柳絮纷飞,流光溢彩,春光无限。加之泉水“泉沫纷繁,如柳絮飞舞”,故名为柳絮泉。

柳絮泉位于老金线泉北。在金代《名泉碑》及明清文献中均有记载,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柳絮泉周围多柳树,阳春三月,泉花与柳絮共舞,甚是迷人。因泉中气泡翻飞,银光闪闪,泉花串串,常年“泉沫纷繁,如絮飞舞”而得名。

自古以来咏柳诗作难以计数,又多与浪漫的典故和人物相关联。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幼时,曾将纷飞的大雪比作“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句,以新颖、妥贴的比喻,远胜其兄的“撒盐”之说。后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所称赞:“柳絮才高不道盐。”清代学者任宏远在《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写道:“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收藏惊浩劫,漂泊感平生。往昔风光在,犹存乐府名。”这一诗作被后人认为是李清照故居在历下趵突泉的有力佐证。

明代诗人晏壁“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柳絮泉的倩姿。在柳絮泉、漱玉泉附近有李清照纪念堂。在2004年4月新评出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中,柳絮泉名列第4位。柳絮泉曾被列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王鸿《柳絮泉》:“ 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

皇华泉·卧牛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7)

皇华泉·卧牛泉在柳絮泉西,公园鱼展室门前两旁。东为皇华泉(亦名木鱼泉),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清《七十二泉记》亦着录,称之为“黄花泉”。今池内北壁嵌“皇华泉”石刻,为1980年济南书法家魏启后题写。西是卧牛泉,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着录。清代,卧牛泉池淤塞。刊印于1928年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仍称“今失考”。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恢复。今池内北壁“卧牛泉”三字,由济南书法家张立朝于1980年书写。两泉皆石砌,周饰石雕栏杆。

湛露泉·石湾泉·酒泉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8)

湛露泉·石湾泉·酒泉在趵突泉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着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石湾泉,在趵突泉南……通志云今塞。酒泉,在无忧泉南……。湛露泉,在无忧泉西……”

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石湾泉在趵突泉南,与无忧泉并列,今迷”,酒泉、湛露泉俱在“围屏街张子志(即张怀芝)花园内”。1964年山东水文地质队调查时即俱已填埋。1997年夏,趵突泉公园将公园南门内迎门假山与白雪楼之间,以自然石砌垒的不规则形连体泉池,自西向东依次认定为湛露泉、石湾泉、酒泉,并分别在南侧石壁上镌刻泉名。池内植有荷莲,蓄有锦鱼。

洗钵泉

在李清照纪念堂院内西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自然石驳岸,青条纷披,清澈见底。

济南趵突泉是冷泉还是温泉(来自泉城济南的泉水们)(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