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本课参评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荣获教育部优课奖项

执教者:陈雷敏 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

使用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点击下面蓝色字体

一师一优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课件

教学视频点击下面蓝色字体

一师一优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视频

一师一优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出处:五年级上册第2课

教材简说:

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纵观整套教材,本文是唯一一篇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体。作为应用文体,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引导进行快速阅读和操作性阅读,引导学生找出采访者和受访者的问题、观点,借助《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节选)来深化对采访录的认识,并通过《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进行问题、观点提炼来体验采访的过程,深入理解课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 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 为什么花时间读三国?

  • 书中人物评价:喜欢曹操,不

  • 喜欢刘备、孙权

    4.关于作者写作:偏心,内容处理

    1.普及、故事有传奇性

    2. 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3.书中人物评价:佩服曹操、刘备

    4.有丰富、高潮处,也有重复

    李国文:(笑)历史上评点过《三国演义》的人不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评点《三国演义》呢?说明它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研究的价值。我和你一样,从小爱看‚三国‛,喜欢‚三国‛。

    苗苗:人们说‚老不看‘三国’‛,那小孩儿看‚三国‛好不好呢? 李国文:我觉得是件挺好的事儿。因为,现代社会比过去更复杂了,小孩儿看‚三国‛可以增强智慧,丰富对人对事的看法,学习思谋的策略性,总之,可以变得更聪明。而像我这老头子倒不一定要看‚三国‛了,为什么呢?因为‚三国‛里有好多计谋、计策,有好多勾心斗角,老年人看了,思想可能会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苗苗:‚三国‛ 那么多的人物里,我最佩服的是曹操。他不光会打仗,而且赢得起也输得起,就算打输了,接着打就是了。我不喜欢刘备,太假,装哭,装好人儿。连自己的孩子都摔的人,能是好人吗?我也不喜欢孙权,没主意,太爱听别人的,而且他基本没干什么事儿,事儿都是他手下人干的。您最喜欢谁?您能说说您的看法吗?

    李国文:你佩服曹操,这一点我和你的看法相同,我也觉得三国里真正的英雄是他。就像你刚才说的,他败了不言败,接着打。这是一;第二呢?他敢于用人,他用的大将啊,谋士啊,有很多都曾经是敌对阵营里的人;第三,他还是个大文学家,大诗人,他一生写过许多非常好的诗。刘备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因为他的势力比较弱小,所以考虑问题、采取策略的时候就不得不从弱小的现实出发,哭哭鼻子、表演表演,甚至还跑到东吴去当驸马,这都是他委曲求全的一种策略。孙权呢?他固守着江东,靠长江天险保护着他,也算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格局。其实,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存在。刘备当初,既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一寸地盘,他想像曹操那么英雄也英雄不起来呀。曹操可不一样,他手里攥着两张王牌:一是打败袁绍后,整个北部都统一了,他掌握着强大的兵权;二是汉献帝在他的手里,谁要不听他的话,他就说谁是在反皇上。孙权的手里也有王牌,那就是长江天险。要说这三个人里,唯一没有底牌,最惨的大概就数刘备了,他只能东投靠西投靠。但恰恰因为如此,他最后能从弱到强,打下江山,立足于西蜀,才更让人佩服另外,他还有很多不简单的地方,比如:有些国士他用得就很棒,像诸葛亮、庞统。比如:他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如果我不行了,你就当皇上,而不要培养我的阿斗。能有这种胸怀、气度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所以,我还不能同意把刘备说得那么糟糕。

    苗苗:我觉得罗贯中特别偏心眼儿。我发现,他是使劲儿想把刘备写得特别的好,又使劲儿想把曹操写得特别的坏。他干嘛非要这么偏心眼儿呢? 李国文:罗贯中从中国的正统观念出发,认为汉代的皇帝都姓刘,刘备是那个穿着金缕玉衣埋葬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江山还应该让姓刘的坐,所以就把刘备作为正统而拥刘反曹。其实,三国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应该是曹操。除了前面提到的整个北方中国都一统于他的手中之外,他还平定乌桓,赶走匈奴,扫除了频繁扰边的积患。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大功绩,大成就。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很有作为的人物,因为要维护正统观念,就把他写得怎样的坏,相反又把刘备写得怎样的好,这在写作上是个缺陷,因为这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

    苗苗:我觉得《三国演义》也不是从头到尾都好看。赤壁大战之后,尤其是诸葛亮一死,就没什么劲了。您说,是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呢?还是罗贯中虎头蛇尾写着写着就觉得没劲了呢?

    李国文: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高潮,重头戏,因此占的篇幅大,对它的描写也很细致。其实,从曹操死到司马父子夺权的这段历史,也很丰富,很好看,只不过这本书主要写的是魏蜀吴三国之争的故事,诸葛亮他们这些主角一死,就像演戏一样,高潮过后,就该收场了。当然,这里也确实有写作上的毛病,比如像七擒孟获这些地方的描写,就显得过于重复。‚三国‛的语言半文半白的,你看着有困难吗?

    苗苗:有一些字我还不认识,只好瞎蒙,我是一边看书,一边听《三国演义》的录音带,一边琢磨您写的那些评点。伯伯,等我不瞎蒙了,等我有了新的问题,我还来请教您,行吗?

    李国文:好,好,咱们一老一小再接着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