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中华蚱蜢。

更新云南虫谷日历(秘境之眼人类之友)(1)

身形修长似刀片

中华蚱蜢是剑角蝗科、剑角蝗属昆虫。它们的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两种。绿色个体在复眼后、前胸背板侧面上部、前翅上还长有淡红色纵条。褐色个体在前翅长有黑色纵条。它们有三对细长的腿,可以让它们遇到危险时迅速蹦出较长的距离。

不少江苏人小时候都喜欢秋天“捉蚂蚱”,捉到一只“蚂蚱”,就足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蚂蚱”是蝗虫的总称,而中华蚱蜢在江苏属于最为常见的“蚂蚱”之一。它们身形修长,似剑似刀,又像一艘科幻感十足的船舶,还有的地方为它们起了十分形象的名字——“扁担钩”。

中华蚱蜢有什么习性?

中华蚱蜢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农田、沟、坝、台田、洼荒处均有分布。特别是沟埂、河坝等地势低洼处,中华蚱蜢的生存密度最大。狗牙根、獐毛与小芦苇等植被混生的地方,也能看到较多的中华蚱蜢。

中华蚱蜢交尾后6-33天产卵,每头雌虫产卵1-4块,卵块长40-90毫米,每块卵有卵粒60-120粒,平均每头雌虫产卵226粒。

小小身体,却爱暴食

中华蚱蜢在我国绝大多数区域都有分布,这得益于它们食性很杂,适应能力强。它们喜欢吃各种杂草,也吃葡萄、枣、苹果、梨、杨、柳、榆等植物的嫩茎和叶片。中华蚱蜢“身材虽瘦”,但却喜欢“暴饮暴食”,每次蜕皮和羽化前后,均有暴食现象。中华蚱蜢也是一味药材,古人将干燥的中华蚱蜢成虫入药,可以止咳平喘,息风定惊,清热解毒。

采写:金亦炜

美编:杨晓珑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 刘春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