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课标分析

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专题《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作为世界史部分的开篇,本课将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中国史,转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史。对于上下册知识之间的衔接,对于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借助中国史部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理论基础,讲解世界各文明的诞生,并注意分析各文明之间的异同,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对世界各区域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第二目意在说明,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 先 后 建 立 地 区 性 大 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两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的基本认识。但关于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影响,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史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 参照课本,梳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并归纳其特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借助图片、视频、地图、文字等各种形式的史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世界各早期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3. 以时间为线索,以地域为坐标,构建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时空观念,进而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
  4. 世界各早期文明之间,既有符合一般规律的共性,也有各自鲜明的独特性。认识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特征,树立中华民族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和特点;
  2. 世界主要早期文明的产生及特点;

(二)教学难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和分析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各早期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黑板、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思考问题:早期人类文明诞生在大河流域,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PPT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耕畜牧的产生及传播

老师:我们先来看一张地图《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从图片中找到传播地区及物种。

[PPT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

学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 小麦和豆类作物 , 南亚和中国等地先后培育出水稻 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大豆 、甘薯 、玉米 等农作物。

[过渡]:农作物的产生和发展又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的产生呢?

2、人类文明的产生

学生1: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学生2: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学生3: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君主。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PPT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3)

教师解读PPT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进一步系统化得出文明产生的原因

[史料探究]:文明出现的标志

材料:“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

教师:大家思考:依据上述材料,判断文明出现的标志有哪些?

学生:城市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等。

[过渡]: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古代主要文明分布

[PPT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4)

老师:大家观察《古代文明示意图》,思考这些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学生: 都分布在北纬30度左右的大河流域。

[过渡]:通过时空分布,我们再来总结世界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

[PPT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5)

2、古代文明的早期发展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的概况,完成下列表格。

[学案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6)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7)

  1. 古代巴比伦文明

[PPT展示]: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8)

教师:思考古代巴比伦文明的主要成就?

学生:政治: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文化:创立楔形文字; 创作史诗《 吉尔伽美什》;发明60进位

(2)古代埃及文明

[史料解读]:

史料一:苏美尔人神话中,风之神与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闹,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但是,个性良善的水神恩基传授阿拉哈西斯灌溉、贮存谷物以及医药的知识,人类因此得以存活下来。这是大洪水记载的最早版本。 ——选自《百度词条大洪水》

材料二:因(尼罗河)泛滥,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季,每季分为四个月。尼罗河涨水,泛滥,至水退,为第一季。播种五谷使其生长,为第二季。最后收成为第三季。┅┅埃及人把一天分为若干小时,一月分为30天。┅┅为了凑足一年之数,使太阳与尼罗河泛滥吻合,他们在第12月月尾加上5天。 ——(美)杜兰特著:《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思考: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学生:

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

[过渡]: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那么何谓种姓制度?

(3)古代印度文明

[概念阐释]:

种姓制度: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公元前1500年,一群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次大陆(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他们成功入侵并统治印度后,为了确保雅利安人的统治权以及保持各个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建立了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分4个阶级:婆罗门(祭祀贵族)、刹帝利(政治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佣人)、贱民(不在种姓制度内,被开除人籍,不算人)。随着穆斯林、蒙古人、英国人以及印度自己人轮番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经过数次“微调”,最终成为一种阶级森严、制度僵化的社会秩序体系。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殖民体系,宣布独立。种姓制度,也随之在法律地位上正式被废除。

[问题思考]

结合教材内容及下面的图片,思考古印度不同种姓的地位与组成身体的部位之间是如何对应的?为什么?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9)

学生:古印度文献《梨俱吠陀》记载“当诸神以普鲁沙行祭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原因:随着氏族制度形成,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形成。在种姓制度下,人分成四等。

(4)古代希腊文明

[过渡]: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

个城邦。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概念解释]:那么何谓城邦及寡头政治呢?

城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寡头政治: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原指少数人掌握的政权,如古希腊雅典奴隶制国家的贵族政权。亚里士多德以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而这三种政体之腐败形态,则依次为专制政治、寡头政治与暴民政治。

[合作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史料: 海也者 ,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 , 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 试一观海 ,忽觉超然万累之表 , 而行为思想 , 皆得无限自由 。 彼航海者 , 其所求固在利也 。 然求之之始 , 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 , 以性命财产为孤注 , 冒万险而一掷之 。 故久于海上者 , 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梁启超是怎样论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影响的,试结合本课知识说明其合理性?

学生: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类型:海洋民族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冒险的民族性格 , 他们从事掠夺 、 追求利润 , 以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为主 , 如古代希腊人;而大陆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和安土重迁(怀土)的民族性格他们以发展农耕经济为主,如四大农耕文明古国。

[过渡]:城邦制度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但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深化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0)

学生: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局限性: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合作探究]: “ 轴心时代 ”的古代文明

史料一: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史料二: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 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 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则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教师: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

学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

[课堂检测]:

1.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D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 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A )

① 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 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 掌握一定数学知识 ④ 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3. 古印度文献《梨俱吠陀》记载:“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 …… 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据此推测,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是( B )

A.婆罗门、刹帝利 B.吠舍、首陀罗 C.婆罗门、吠舍 D.刹帝利、吠舍

4. 下面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 A )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1)

A.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 外邦人占一定比例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C. 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5、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详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