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游览,除了天安门城楼、金水桥、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外,人们还会对英姿挺拔的华表留下深刻印象。

简单看,华表就是一根经过雕刻装饰的石头柱子,但其中包含有哪些知识?不如细研究,还真是说不清楚。

华表柱上有什么图案(看似简单的华表)(1)

(网络图片)

相关史料介绍,华表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华表多以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神韵。

传说春秋战国时,一位国王为了让百姓进谏,在道路两旁竖了很多木桩,上面钉了木版,用来给进谏者书写文字,后来,木桩和木版越变越高,渐渐的就成为了一种摆设。再后来被石柱所代替,演变成了华表。

(网络资料图片)

史料记载,这两对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

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所以在历史传说中,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每根华表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万公斤。传说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表木”的基本形状。

由此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就天安门前的华表来说,它已经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现在看到的华表的柱身呈不明显的八角型,它的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神秘。

在我国,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也可以见到华表。而对于华表为什么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究竟它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

对此,至今有几种不同见解:

多数者认为:华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是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蹲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中国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如果细看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华表柱上有什么图案(看似简单的华表)(2)

(网络图画)

再有一种见解,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只是后来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由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

第三种见解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传说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遂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一种见解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观测恒星,可测得恒星年的周期。古人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把立木改为石柱。一待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