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晋南北朝,首先在历史书中就会提到它的历史特征:政局动荡,战争频发,民不聊生,社会黑暗。那么,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诞生的魏晋风度,它是怎么样的?又有什么价值?

我觉得魏晋风度可以从以前几个角度来讲:

有这么几个例子

王敦,是王导的叔伯哥哥。他是一个大将军,权利很大,面子更大。王敦得哥哥王含在庐江做郡守,这不是好官,贪污腐败,百姓都不喜欢他。王敦知道了,肯定要替他哥说话啊,他就仗着自己是大将军,再一次集会顺,家兄在庐江的功绩啊,老百姓都在称赞啊。这时大家也都在迎合着,可王敦的手下何充却说,我就是庐江人,跟我知道的情况不一样,这就打了王敦的脸了,要知道何充可是王敦提拔的。明知道这样说会得罪人,何充任然直言不讳,这就是真性情。

想必“竹林七贤”这个名号大家都听过,“竹林七贤”中灵魂人物嵇康,也是个真性情的人。根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有“龙章凤姿”,是个很有风度的人。

关于魏晋风度的感悟(黑暗时代下的一缕微光)(1)

有个人很仰慕嵇康,这个人也很有名,是钟会,他从小聪慧过人,饱读诗书,能力也很强,司马昭灭蜀汉,钟会就是统兵将领之一。

关于魏晋风度的感悟(黑暗时代下的一缕微光)(2)

话说钟会是很仰慕嵇康的,甚至有点不敢见他。《世说新语·文学》中说,钟会曾经写过一本哲学著作,叫《四本论》,想向嵇康讨教讨教,但他又怕嵇康看过后与他交谈自己跟不上趟,于是他就跑到嵇康家,隔墙扔书,扔了后掉头就跑。

后来,钟会还是去拜访嵇康了,那个时候他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去见嵇康的时候,带了一大帮朋友,很是热闹,浩浩荡荡的就去了,来到嵇康家,嵇康正在打铁,向秀在帮他拉风箱,向秀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学问家,哲学家。钟会来了以后,嵇康没搭理他,旁若无人,向秀也不理钟会。钟会就在一旁看着,过了好一阵子,也没有人搭理他,他就掉头而返,这是,嵇康说了一句: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说: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就有点让钟会难堪了,看来,嵇康是不待见钟会的。这让钟会很生气啊,他回去后,留给司马昭说,嵇康很有才,不可久留,司马昭其实也不喜欢嵇康,因为嵇康不愿意到朝中做官,还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于是,在钟会的努力下,嵇康被杀了。

嵇康的死,在当时很轰动,在他被判处死刑后,有三千太学生要拜他为,可是当局不批准,临刑时,嵇康让人拿琴过来,在刑场演奏了一曲《广陵散》。演奏完毕,嵇康说,《广陵散》成为绝响了。然后从容赴死。

嵇康得罪朝廷,得罪钟会,他的结局,他自己应该是有所预料的,前面说了,魏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社会和政治非常黑暗,当权者想要杀人,只需要一个理由。再这样一个时代,嵇康的做法是任性的,他为自己率真性情所死,不畏生气,不屈膝于权贵,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真性情。

魏晋,是一个追求高智商的时代。也就是说,如果你很聪明,在魏晋是很吃得开的。

东晋有一大名士,殷浩,此人精通哲学,喜欢《周易》和《老子》,善于玄谈,当时的丞相王导也很佩服他。《世说新语》有记载,殷浩还在小地方做官时,有一次到了京城,王导为他举行聚会。还亲自解下挂在帐带上的麈尾,跟他讨论玄学问题,魏晋时候名士玄谈,都喜欢拿麈尾指点。说到激动精彩时,挥洒不停,所以叫做麈谈。

关于魏晋风度的感悟(黑暗时代下的一缕微光)(3)

他们俩谈了些什么,不知道,但是旁观者而言,听他们俩的玄谈,妙不可言,很有领悟。

在魏晋时期,名士之间的挑战,很常见,谁挑战谁,为什么而挑战,都不重要,很重的是,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水平,如果想殷浩和王导玄谈,就很有水平。受人敬仰。

如果在这种挑战中回答巧妙,有智慧,就会为人传到。

比如,有人问过殷浩,为什么一个人升官之前总会梦见棺材,发财之前总会梦见大便?殷浩说因为“官本是臭腐”,“财本是粪土”嘛!这就很受人称赞。再比如,有个叫阮脩的人,他不信鬼神,有些信鬼的人就跟他说,我们都见过鬼,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阮脩说,那就不对了,就算人死后会变成鬼,难道他的衣服也跟着死了,也变成鬼了。

这就是一些很机智的回答

所以,正是有这种挑战问答,还有玄谈,魏晋时期,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个智慧启蒙时代,与春秋的百家争鸣有相似之处。

喜欢漂亮,也就是美仪容,跟崇尚高智商一样,是魏晋时代的风尚。

西晋有位诗人作家,叫做潘岳,是当时的美男子。

关于魏晋风度的感悟(黑暗时代下的一缕微光)(4)

还有一位诗人作家,叫左思,长的奇丑无比,他们的待遇就天差地别。

关于魏晋风度的感悟(黑暗时代下的一缕微光)(5)

《世说新语》上说,潘岳年轻的时候,在洛阳,喜欢拿着弹弓去玩。他一出门,城里的女人,老老少少,全都出来了没手牵着手围着他看。左思看了很羡慕啊,于是他也拿个弹弓出来玩,结果所有人都冲他口水。这是不是男版的东施效颦呢。

由此可见,魏晋时,以貌取人的风气还是挺严重的。

魏晋是一个及其爱美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是“爱憎分明”。对于那些不好看又没有自知之明的,下场就和左思差不多。

而对于那些漂亮人物,则是夸的天花乱坠。

比如简文帝司马昱,就被誉为“轩轩如朝霞举”王濛的孙子王恭,被誉为“濯濯如春月柳”

这样形容,一个气宇轩昂,犹如日边朝霞。一个风姿绰约,犹如月下春柳。

这就是魏晋的三大崇尚。

那么它们有什么价值呢?

一,服从内心

二,渴望真情

三,热爱自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要从刚才的时代特征说起,政治黑暗,礼教虚伪,很多人前途渺茫很多名士,文人,被当权者以各种理由乱杀,没有人知道自己梦做什么,加上连年的战争,谁也无法确保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

政治黑暗,文人墨客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流连于自然美景。

没有前途,那就活在当下。当时有个叫张瀚的,也就是那个在秋风中想起鲈鱼好吃,就弃官不做的张季鹰。他经常喝酒,喝的酩酊大醉,有朋友劝他,你这样天天醉生梦死,不考虑考虑留下一点名声吗?张瀚说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跟时代的黑暗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魏晋时期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里程碑

魏晋以后,中国的哲学和中国艺术都越来越走向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体现了向往自由,渴望真情,服从内心的情感。诗歌创作也从“以诗言志”转向“以诗言情”。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在历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

,